阿根廷大豆一夜变脸!中国船队怒掉头,人民币成救命稻草​

在阅读此文之前,辛苦您点击一下“关注”,既方便您进行讨论和分享,又能给您带来不一样的参与感,感谢您的支持!

编辑:画榆林

2025年9月22日,阿根廷经济部官网发布一则紧急公告:即日起至10月31日,临时取消大豆、玉米、小麦等主要谷物及其制成品的出口关税。

这一让大豆出口关税从常规26%骤降至零的政策,像一颗石子投入全球农产品贸易池——表面是阿根廷为缓解外汇危机的“急救措施”,实则牵动着中国大豆采购策略、人民币国际化进程,乃至全球粮食贸易格局的微妙变化。

前言

2025 年 9 月下旬,全球大豆市场上演戏剧性转折,阿根廷大豆从 “待价而沽” 变为 “争抢对象”,这一变化的核心推手是阿根廷政府突然落地的零关税政策。

9 月 22 日,阿根廷官方宣布即日起至 10 月 31 日,将大豆出口税从 26% 直接降至零,政策有效期内出口总额目标锁定 70 亿美元。

这一 “政策突袭” 瞬间改写了全球大豆的价格格局 —— 调整前,阿根廷大豆因出口税叠加物流成本,报价较巴西同类产品每吨高出 30 美元,而零关税落地后,其到岸价仅比芝加哥期货合约价高 2 美元 / 吨,较巴西的溢价优势扩大至 40 美元 / 吨。

价格优势的形成背后,是阿根廷缓解经济困境的迫切需求。作为全球第三大大豆生产国,大豆出口占阿根廷农产品出口总额的 45%,是外汇收入的核心支柱,但 2024 年其大豆出口量同比下降 18%,外汇储备一度跌破警戒线。

米莱政府上台后,虽推行美元化等激进政策,却始终将农产品出口视为经济复苏的突破口,而中国作为全球最大大豆进口国,自然成为其重点争取的合作对象。

为配合零关税政策,阿根廷农业部门与海关专门开辟 “大豆绿色通道”,将检验检疫时间从 7 天压缩至 3 天,罗萨里奥港等主要出口港口还增加了吊装设备,确保大豆能快速装船离岸。

市场对政策的反应极为迅速。政策宣布当天,中国买家即下单 10 船约 60 万吨大豆,次日再追加 10 船,48 小时内锁定 130 万吨采购量,相当于 2024 年中国自阿根廷大豆进口总量的三成多。

与之形成对比的是,此前占据中国大豆进口 71% 份额的巴西,因误判市场地位提出每吨涨价 40 美元的要求,导致中国买家暂停 180 万吨新订单,这些空缺迅速被阿根廷大豆填补。

芝加哥大豆期货价格随之波动,11 月合约两天内从 1025.5 美分 / 蒲式耳跌至 1011 美分 / 蒲式耳,跌幅达 1.4%,间接反映出阿根廷大豆的市场冲击力。

中国贸易决策的灵活性与供应链布局

中国船队的航线调整,是市场选择的直接体现,更是长期多元化采购策略的落地成果。在巴西提出不合理涨价要求后,原本驶向巴西里约热内卢港的 20 艘巴拿马型货轮迅速改变航向,转而前往阿根廷布宜诺斯艾利斯港与罗萨里奥港,这些货轮每艘载重约 6.5 万吨,合计承载 130 万吨大豆订单,计划在 11 月至 12 月间完成装运。

船队调整背后是精密的供应链协同。中国远洋海运集团提前与阿根廷港口达成协议,采用 “定点直航” 模式,货轮从布宜诺斯艾利斯港出发后,经大西洋、印度洋直达山东日照港,全程航行时间约 35 天,较传统中转航线缩短 7 天。

为保障大豆品质,所有货轮均配备专业温控与通风设备,确保运输过程中水分含量稳定在 13% 以下,避免霉变风险,中国保险公司还为这批货物提供了涵盖自然灾害、海盗风险的全程货运保险。这种 “采购 - 运输 - 保险” 的全链条衔接,让订单转移得以高效落地。

此次调整并非临时起意,而是中国大豆进口来源多元化布局的必然结果。自 2018 年中美贸易摩擦后,中国已逐步降低对单一国家的依赖,将进口来源扩展至巴西、阿根廷、俄罗斯等十多个国家。

2025 年前 8 个月,中国从巴西和阿根廷进口的大豆总量达 7331.2 万吨,而对美国大豆采购量几乎为零,较 2024 年的 2213 万吨大幅下滑。

这种布局赋予中国强大的议价能力,当巴西坐地起价时,中国企业能迅速启动替代方案,既避免了成本损失,也向市场传递了 “不被单一供应商绑定” 的明确信号。

船队掉头带来的直接影响是巴西物流链陷入混乱,港口拥堵加剧,内陆仓库货物堆积,其全国谷物出口商协会原本预测的 1.1 亿吨对华出口目标基本落空。

人民币结算的实践价值与双方契合

在这场大豆贸易变局中,人民币结算成为连接中阿合作的关键纽带,更成为缓解阿根廷外汇困境的 “救命稻草”。

此次 130 万吨大豆交易明确采用人民币结算,每吨价格较国际市场均价低 5%,这一价格优势既源于阿根廷的成本优势,也得益于双方直接合作省去的中间环节费用。

为确保结算顺畅,阿根廷央行专门设立专项外汇账户,保障出口企业能及时收到人民币货款,避免美元汇率波动带来的损失。

人民币结算的普及基于中阿长期的金融合作基础。2025 年 4 月,米莱政府刚与中国续签 180 亿美元货币互换协议,将期限延长至 2026 年 7 月,这笔资金已帮助阿根廷在 2024 至 2025 年间偿还 27 亿美元外债,在美元短缺时还能直接用于支付中国进口货款。

对阿根廷而言,人民币结算不仅规避了美元波动风险,更直接增加了外汇收入 ——130 万吨大豆出口可为其带来约 8 亿美元外汇,带动农业种植、物流运输、港口服务等行业创造 1.2 万个临时就业岗位。

截至 10 月 25 日,阿根廷对中国的大豆出口量已实现翻倍,有效缓解了外汇储备紧张局面。

结语

对中国而言,人民币结算进一步巩固了贸易主动权。此次交易中,参与合作的阿根廷企业均为本土资本控股,未接受美国农业巨头投资,种植采用本土培育的 “阿根廷 33 号” 品种,未使用美国转基因种子,从资本、技术到市场层面均实现 “去美国化”,确保供应链安全可控。

更深远的意义在于,人民币在大宗商品贸易中的使用场景持续扩大,为后续更多领域的本币结算积累了实践经验。

阿根廷媒体《国家报》评论称,人民币结算让阿根廷在美元债务高企的背景下,找到了农产品出口的 “金融突破口”,这种合作模式可能成为未来中阿贸易的常态。

参考信源

展开阅读全文

更新时间:2025-10-29

标签:财经   阿根廷   船队   大豆   中国   人民币   巴西   美元   政策   贸易   货轮   布宜诺斯艾利斯

1 2 3 4 5

上滑加载更多 ↓
推荐阅读:
友情链接:
更多:

本站资料均由网友自行发布提供,仅用于学习交流。如有版权问题,请与我联系,QQ:4156828  

© CopyRight 2020- All Rights Reserved. Powered By 71396.com 闽ICP备11008920号
闽公网安备35020302034903号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