来源:上海证券报
督促指导相关省份加快专项债券发行使用、新型政策性金融工具5000亿元已全部投放完毕、推动算力设施向西部绿电富集区集群布局、研究制定加快健全生活性服务业多样化发展机制政策文件……
31日,国家发展改革委举行10月份新闻发布会,回应了诸多经济热点问题,记者梳理出以下4大看点。
宏观经济:有信心有能力实现全年经济社会发展目标任务
国家发展改革委政策研究室副主任、新闻发言人李超在新闻发布会上表示,前三季度我国经济运行顶住压力、稳中有进,国内生产总值(GDP)同比增长5.2%,在全球主要经济体中继续保持前列,并为顺利完成全年目标任务打下了坚实基础。她表示,随着各项政策效应持续落地见效,有信心有能力实现全年经济社会发展目标任务。

上证报记者 于祥明 摄
“我们也看到,最近一些国际经济组织纷纷调高对我国经济增速的预期,比如,国际货币基金组织、世界银行10月最新预测都将我国2025年经济增速较4月预测大幅调高0.8个百分点。下一步,国家发展改革委将会同有关部门,加强常态化政策预研储备并视情及时出台实施。”李超说。
政策工具:新型政策性金融工具5000亿元拉动总投资约7万亿元
李超表示,近日加快新型政策性金融工具资金投放,截至目前,5000亿元资金已全部投放完毕,共支持2300多个项目,项目总投资约7万亿元,重点投向数字经济、人工智能、消费基础设施,以及交通、能源、地下管网建设改造等城市更新领域。
“本次新型政策性金融工具加大了对经济大省的支持力度,同时还支持了一批符合条件的重要行业、重点领域民间投资项目。下一步,国家发展改革委将会同有关部门,督促各地方和有关中央企业推动项目加快开工建设,尽快形成更多实物工作量,积极扩大有效投资,推动高质量发展。”李超说。
据介绍,国家发展改革委还在加快推动扩大有效投资政策落地实施。近期,地方政府债务结存限额中安排了5000亿元,用于补充地方政府综合财力和扩大有效投资。其中,新增了2000亿元专项债券额度,专门用于支持部分省份投资建设。国家发展改革委将督促指导相关省份用好新增额度,加快专项债券发行使用,抓紧项目开工建设,尽快形成实物工作量。
产业政策:推动算力设施向西部绿电富集区集群布局
近年来,我国算力基础设施规模持续扩大,能源资源消耗也快速增长,推动算力产业绿色低碳发展势在必行。近期发布的《节能降碳中央预算内投资专项管理办法》部署的节能降碳重点行业领域之一就包括算力基础设施。
李超表示,下一步,国家发展改革委将以算力基础设施规模化、集约化、绿色化发展为重点,重点推进优化建设布局,以规模化推动效率提升。强化“东数西算”规划布局刚性约束,合理规划、严格把关,新建大型和超大型算力设施优先布局在全国一体化算力网国家枢纽算力设施集群范围内。统筹算力与电力基础设施布局,推动算力设施向西部绿电富集区集群布局,提升可再生能源利用水平。鼓励小、散、低效的存量算力设施向集约化、高效率转变。
生活性服务业方面,国家发展改革委正在会同有关部门研究制定加快健全生活性服务业多样化发展机制政策文件,力争推出一批促进生活性服务业发展的硬招、实招。
李超表示,生活性服务业加快创新发展,开辟了多个万亿级的市场空间。比如,今年“双11”开卖以来,以二次元IP为代表的情绪类消费显著攀升,游戏、漫画周边产品增势迅猛。
民生保障:全力保障人民群众温暖过冬
李超表示,综合研判,今年供暖季能源供需总体是平衡的,民生用能保供稳价和群众温暖过冬是有保障的。
截至10月27日,全国统调电厂存煤2.2亿吨,可用35天以上;地下储气库已完成年度注气任务,实现满库入冬。另外,截至9月底,跨区输送电力最大达1.5亿千瓦,区域间的余缺互济能力显著增强;累计建成投运新型储能装机1亿千瓦以上,提供了更加强大的调节能力;全国储气能力和管网冲峰能力较上年都进一步提升。
“下一步,国家发展改革委将加强统筹协调,全力保障人民群众温暖过冬。供暖季期间,我们将坚持日调度、周会商,压实地方和企业保供主体责任,及时协调解决供需矛盾。同时,做好尖峰保供和应急保障,发挥好储备调节作用,加强跨省跨区电力调度,做好低温雨雪冰冻等恶劣天气的应对准备。”李超说。
另外,李超表示,今年以来,我国多地农业生产遭遇不利天气影响。国家发展改革委密切跟踪研判形势变化,支持地方积极做好灾情应对。同时,畅通收购收储渠道,切实稳定粮食市场,力争把灾害对粮食生产、农民收入的影响降到最低。经过努力,夏粮稳产丰收,早稻实现增产,秋粮生产具有较好基础、正在陆续收获。从各方面反映情况看,灾害天气对粮食产量影响总体可控,全年粮食有望再获丰收。
李超表示,粮食安全是“国之大者”,要改变“靠天吃饭”的局面,必须持续加强农业基础设施建设,提高农业防灾减灾能力。近年来,国家发展改革委会同有关部门,深入实施“藏粮于地、藏粮于技”战略,持续强化粮食生产基础,增强防灾减灾能力。总的看,这些措施举措,为提升粮食综合生产能力、实现粮食生产目标任务提供了坚实保障。
作者:于祥明
更新时间:2025-11-02
本站资料均由网友自行发布提供,仅用于学习交流。如有版权问题,请与我联系,QQ:4156828
© CopyRight 2020-=date("Y",time());?> All Rights Reserved. Powered By 71396.com 闽ICP备11008920号
闽公网安备35020302034903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