火锅界的“蜜雪冰城”,正经历“冰火两重天”?

先来看一组数据:锅圈门店总数达10,761家,季度净增361家,这一增幅较2024年同期同比增长98%;预计实现收入约18.50亿元至20.50亿元,同比增长13.6%至25.8%…..

透过10月底发布的第三季度财报不难看到,锅圈增长势头还是很猛的。然而,“火”的另一面,是难以忽视的“冰”,锅圈近一个月内连出了两起食品安全事件。

近一点的,发生塞吉林白山的张女士身上,她在锅圈食汇购买毛肚带回家,拆开外包装发现毛肚里有一只苍蝇;远一些的,出现在10月21日,有网友曝光在锅圈售卖的“七珍菌菇荟”产品中吃出烟头。

再往前一些,今年9月有媒体报道,一消费者投诉称在锅圈火锅底料中发现蛆虫,引发监管部门介入;在黑猫投诉平台上,还有消费者投诉“糖蒜过期、乌鸡卷无日期”“松茸拌饭酱里吃出塑料袋”等问题。

从最初聚焦火锅食材品类,到逐步拓展到火锅和烧烤,再到覆盖更广泛的在家吃饭场景,作为预制菜港股第一股港股,锅圈曾凭借极致供应链与下沉市场密集布局,将火锅零售化打造成规模庞大的生意。

然而,经历过从 0 到 1 万店的快速扩张期,尤其伴随行业产能逐渐过剩、消费热度降温、门店密度过高等问题,锅圈曾经引以为傲的规模优势,如今似乎正成为发展中的沉重负担?

01 火锅界的“蜜雪冰城”是如何炼成的?

2017年,锅圈在郑州开出了第一家线下门店,起初是主攻火锅烧烤食材的 ToC 业务,发展相对平稳,并未引起广泛关注。

直到2020年,在家吃饭需求因特殊时期大幅上升,锅圈迎来爆发式增长。门店数量从2020年初的1441家,一路攀升至2022年底的9221家,3年增长超过500%。

锅圈的模式并不复杂,就是在前端开设冻品集合店,主要销售可用于火锅、烧烤的冷冻食材,同时也涵盖预制菜品类。

但它扩张的速度却是极为惊人的,数据显示2023年10月,锅圈正式突破10000家门店。怎么理解这个开店速度?

要知道,中国的餐饮业能达到万店规模的品牌并不多,其中,蜜雪冰城花了13年,绝味鸭脖14年,正新鸡排17年,而锅圈从0到万店,只用了短短6年时间。

破万店后不仅,锅圈很快又在港交所上市了,自此不少人称之为火锅食材界的“蜜雪冰城”,那么问题又来了,它为何能扩张如此之快?

从需求侧来看,特殊时期促使大家只能选择在家吃饭,而家庭火锅在下沉市场存在明显优势,可谓是刚需中的空白。

从供给侧来看,锅圈采取了极具竞争力的低价策略。与在高线城市、人均消费 100 + 元的海底捞不同,锅圈将 60% 的门店布局在县镇,以 60 元即可买齐一顿火锅的定位抓住下沉市场 “那些想在家吃火锅、烧烤却不方便买食材的人” 的需求。

锅圈在做的,就是把吃火锅这件事,从服务连锁变成了零售连锁,让受众更多,消费频次更高。

此外,不可否认的是,锅圈“加速破万店”的一个关键因素是加盟模式。

根据锅圈食汇2023年9月的招股书,当时锅圈的门店数量为9978家,其中直营店仅6家,其余皆为加盟店,来自加盟商的收入占比基本保持在90%左右。

半年报显示,截至2025年上半年末,锅圈食汇共有10400家门店,其中加盟门店达到10386家,自营门店仅14家。

有业内人士分析,锅圈食汇在早期便打出了“0加盟费”和“1.5公里半径保护”的宣传语,这种方式尤其对下沉市场的加盟商们极具吸引力,也是品牌得以快速扩张的根基。

02 加盟扩张的B面,从渠道红利到产品质量

锅圈通过加盟模式快速扩张门店,本质上是用渠道网络的快速占位,换取对上游供应商的议价权,从而完成供应链的垂直整合。

公告显示,2025年第三季度锅圈净新增门店361家,较2024年同期大幅增长98%。截至2025年9月30日,门店总数达到10,761家,创下历史新高。

毋庸置疑,加盟模式为锅圈带来了显著的初期红利。它的加盟门槛相对较低,这使之能够在短时间内实现万店规模的快速占位,从而在市场中迅速建立起强大的品牌影响力。

尤其在下沉市场,门店密度在很大程度上等同于品牌力。通过广泛铺设门店,锅圈成功将自身塑造为“家门口的火锅食材超市”,在消费者心中占据了一席之地。

然而,这种高速扩张也带来了明显的副作用。由于缺乏严格的半径保护政策,导致插店加密现象较为普遍。这意味着在一些区域,锅圈的门店过于密集,从而使得单店的客流被其他锅圈门店分流,形成了内部竞争。

此外,但随着门店数量达到万店规模,管理难度剧增。若不能有效控制加盟商质量,便可能出现产品质量参差不齐、服务水平不一等问题,影响品牌形象。开头提到的质量问题就是证明。

当然最重要的还是伴随消费者对健康、新鲜食材的关注度不断提升,预制菜 “无天然且添加过多” 的形象也开始引发隐忧,而这难免导致终端市场销量不畅,进而造成库存积压,经销商因此面临巨大压力。

锅圈销量第一的撒尿牛肉丸含有牛肉、水、鸡、鸭、猪、乙酰化二淀粉磷酸酯、大豆蛋白、呈味核苷酸二钠等超20种原料。以前售卖的肥牛卷,除了牛肉,还有14种添加剂,然而,当作者近期再次购买同一产品时,发现配料表已被简化,仅标注为“牛肉等”。

结合 GB 19295 执行标准来看,这里的肥牛卷,其实不是“原切牛肉”,而是“速冻调制肉制品”,配料表里的“等”大概率包括食品添加剂或非肉类辅料。

相比之下,千层肚配料就干净多了,只有牛百叶、生活饮用水以及在安全剂量下使用是无害的碳酸钠。不过,查看执行标准 Q/KS0001S却发现,这款毛肚应该不是按照国家统一标准(如GB)生产,而是由锅圈或供应商自行制定并备案的企业标准生产的。

03 降本、上新,锅圈在赌新未来?

锅圈的崛起,靠的是抓住了过去的好时机,但如今好日子过去了,消费者越来越精打细算。

外卖与团购平台四处分流需求,商超巨头与生鲜电商也纷纷杀入火锅到家赛道。永辉、沃尔玛、盒马、叮咚买菜(大满冠3个月销售额突破10亿)等强势玩家进场,让锅圈原本的蓝海迅速沦为红海混战。

更严峻的是,整个冻品与火锅市场也在经历下行周期。2024年前4个月,速冻米面销售额同比下滑12.3%;火锅人均消费从2022年的86.7元跌至2025年的77.1元;新增火锅企业注册量更是从每年5-10万家断崖式下滑至2.2万家。

外部环境恶化的同时,锅圈自身的增长也触及瓶颈,门店数量逼近行业天花板,单店客流与利润持续走低,如果不能尽快找到新出路,品牌将难以摆脱在红海中挣扎的命运。

面对压力,锅圈的应对策略其实十分明确,那就是,向供应链要效率,向新场景要增量。

在上游,锅圈建了7家自有工厂,覆盖牛肉、水产、丸滑、调料等核心品类,还全资收购华鼎冷链,花2.46亿元增持逮虾记,直接把供应链从买货变成造货。

靠着冷链网络,锅圈实现了全国大部分门店的次日达,从工厂到仓储再到门店,形成了闭环体系,既有了工业化生产能力,又有了零售的响应速度。

在下游,锅圈在抖音、美团、饿了么等平台搞直播带货,“毛肚自由”“小龙虾自由”等套餐卖得风生水起。门店里还安装了24小时无人零售设备,夜宵、加班场景都能覆盖,同店销售额直接提升。

在消费场景拓展上,锅圈押注“神户物产+711”模式,尝试打出两张新牌:

一个是锅圈小炒:用智能炒菜机和标准化食材,2-3分钟就能出一道菜,主打上班族和家庭快速做饭的需求。

另一个是锅圈露营:提供食材+器具的一站式服务,让消费者空手出门,到店就能享受露营美食。

然而,这些新路径同样挑战重重。小炒赛道早已是老乡鸡、豆之花等连锁餐饮品牌的必争之地,锅圈的机器炒菜能否在口味与效率上真正打动消费者,仍需市场检验;

露营经济虽受热捧,但受制于天气、政策与用户复购意愿,能否形成稳定需求仍是未知数。更何况,无论供应链多强,最终都要回归一个根本问题,消费者是否愿意为“方便”持续买单?

所以,锅圈现在到了关键时刻,它必须将成本控制到极致,把产品味道做到最好,让消费者真正认可“机器炒的菜也能香”“露营套餐值得买”。或许只有这样,锅圈才能把便捷变成刚需,把尝试变成爆款。

展开阅读全文

更新时间:2025-11-20

标签:美食   火锅   两重天   市场   消费者   需求   牛肉   快速   规模   模式   烧烤   品牌

1 2 3 4 5

上滑加载更多 ↓
推荐阅读:
友情链接:
更多:

本站资料均由网友自行发布提供,仅用于学习交流。如有版权问题,请与我联系,QQ:4156828  

© CopyRight 2020- All Rights Reserved. Powered By 71396.com 闽ICP备11008920号
闽公网安备35020302034903号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