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近有个新闻我觉得很有意思,西北大学女副校长范代娣,身价440亿是陕西首富。
然后很多人质疑,说什么学阀变财阀,说什么赶快查查账的。
这种质疑某种意义上我是可以理解的,毕竟之前有董小姐4+4的舆论风波。
但,咱们看事情,还是要就事论事。
按照《领导干部配偶、子女及其配偶经商办企业管理规定》,厅局级干部是不允许经商的。
西北大学副校长,是副厅级。
问题是,按规定是不许厅局级干部经商,但没有规定已经在经商的人不能被选拔为厅局级干部。
范代娣是什么时候当上首富的呢?
2024年胡润百富榜中,严建亚、范代娣夫妇以245亿元排在全国第196位,已经是陕西第三了。
最近由于他们旗下的公司市值涨了,所以变成的首富。
那范代娣又是什么时候当上副校长的呢?
2025年4月,也就是一个月前。
这个先后关系很重要,不是说因为当了副校长所以有钱了,而是一直都很有钱,只不过最近提拔成了副校长。
为什么提拔副校长呢?
很简单,快退休了……范代娣是1966年1月出生的,现在59岁多一点了,高校校长规定是男60退休女55退休,有个补充规定,正副处级女干部和正高职称的女性专业技术人员60周岁退休。
你就算再把延迟退休算上,这副校长位子也坐不长,也就是几个月的事情。
看到这里我相信大家品味出味道了。
西北大学之所以做这个提拔,不太可能是出于岗位功能性的,因为时间太短了,更多是类似于荣誉性的,甚至是「拉关系性」的,是希望借范代娣的财富和影响力来给学校做点事情。
再加上当副校长之前就辞去了企业职位,做了利益回避手续,这也是合规的。
这问题就很关键了。
如果范代娣是靠着学校关系赚的那么多钱,大家不光要吐槽,而且需要进行严肃的调查。
不过,这钱还偏偏是这两夫妻搞科技型企业,通过研发创新弄出来的。
是不是有拿在学校研发的成果去自己赚钱的感觉?
这就要说,什么叫校企共建平台了。
先讲讲具体情况,范代娣的确是在西北大学读的本科和研究生,然后1994年去华东理工大学读了博士,她是中国生物化工专业第一位女博士。
她博士毕业以后就往「胶原类生物材料」继续做研究,在2000年成功研制出重组胶原蛋白—类人胶原蛋白。
靠这个角度的研究,拿到了国家技术发明奖、中国专利金奖、全国创新争先奖……
胶原蛋白,是不是听上去就很熟悉,对的,医美上经常用。
而现在医美就是很火。
2000年研发完成,2001年就创办了企业,这模式叫中试生产,是科技成果向生产力转化的必要环节,是西北大学支持的,更精准的说,办企业是走的校企共建平台。
其实从90年代后期开始,国家都在推校办企业或者校企共建,什么北大方正、清华同方都是。
所以这条路也没啥问题,到2019年成了中国最大的胶原蛋白专业皮肤护理产品公司,2022年在港股上市。
所以这钱具体的来源就是,有科研成就,然后办企业,然后企业做大了,然后企业上市了,范代娣的身价就这样起来了。
可能有人会说,那之前范代娣还当教授呢,当教授还办企业赚钱,教书肯定教不好。
我觉得这就是时代审美问题。
我们就喜欢那种「无私奉献,穷的叮当乱响」的审美,什么院士的鞋底要老化,什么袁隆平摸一摸豪车就要被骂……
就,各种明星网红赚大钱,觉得合理,有技术有能力的人用正当手段赚钱,就不行?
这是什么畸形道德观。
范代娣当年在华东理工读完博士,导师让她留在上海工作并且出国深造,是她当时在西北大学留校当老师的老公,劝她回去的。
所以范代娣还有一个「第一」的名头,是第一个从外面读完学位回到西北大学的博士。
回去的时候,3000元安家费、5000元科研启动费、40平米实验室、400块钱一个月的工资,设备都要去其他学院借……
就这,有必要被质疑什么么?
范代娣的老公叫严建亚,两个人读书的时候认识的,也是读化工的,也是博士生导师。
那严建亚更厉害,「赚钱」更猛。
他是2019年上市的三角防务的董事长。
这企业有多硬?
三角防务是做生产航空军工锻件的,靠的是严建亚在钛合金、高温合金及高强度钢等高端材料的研发突破,现在用在国内航空航天领域的关键的结构件和发动机盘件上。
三角防务的主要客户是中国航空工业集团、中国航发工业集团和中国船舶集团,而自身的第一大股东是国资背景的西安航空产业投资有限公司。
来嘛,质疑这个嘛,说范代娣的老公也是学阀嘛……借这帮人一百个胆子……
写这篇文章什么意思呢?
我大晚上看有些人的评论真的是睡不着,都已经躺下了爬起来写的。
就,为什么不能「知识创富」?
我觉得各种博士、教授,不是有钱人太多了,而是太少了。
咱们现在陷入了一种不尊重知识,也见不得通过创新赚钱的环境里面,一方面是容忍各种九年义务教育都没完成的网红明星使劲捞金,一方面又对真正搞研发、做事业、搞创新的人赚钱各种质疑。
这种风气如果纵容下去,咱们怎么从制造强国变成智造强国,咱们怎么在科研领域进一步激励人才奋勇向前,咱们怎么更好的把研究上的突破落地化?
当然,我不否认学阀的存在,我也写了很多东西来批判,但还是那句话,一码归一码。
对不利于社会的,我们要批判,利于社会的,我们不能也批判吧。
不然,批判就只是情绪的发泄,而不是真正希望通过批判来做出改变了。
各位大佬觉得呢?
更新时间:2025-05-15
本站资料均由网友自行发布提供,仅用于学习交流。如有版权问题,请与我联系,QQ:4156828
© CopyRight 2020-=date("Y",time());?> All Rights Reserved. Powered By 71396.com 闽ICP备11008920号
闽公网安备35020302034903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