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历史的滚滚长河中,进藏之路始终被阴霾笼罩,那是一条布满荆棘、危机四伏,处处潜藏着死亡威胁的险途。早在汉朝,一支军队途经青海湖时,就因酷寒与艰险路况,一夜之间,众多将士被严寒吞噬;唐朝时,文成公主远嫁吐蕃,入藏途中随员与牲畜损失过半;明代的茶马互市,运输成本高昂,藏马换茶困难重重;公元1788年,四川雅安的米运往拉萨,价格竟飙升数倍。即便到了近代,从青海或四川前往拉萨,徒步往返需半年之久,不知多少人在途中命丧黄泉。1930年出版的《西藏始末纪要》,用“乱石纵横,人马路绝,不可名态”来形容西藏的交通状况,让人闻之胆寒。
一百多年前,孙中山先生在《建国方略》中,描绘了一幅以昆明、成都、兰州三城连接拉萨的铁路网宏伟蓝图,这是中国人首次对进藏铁路的构想,承载着一个民族的希望与梦想 。
天路开端:筹建进藏铁路
新中国成立之初,西藏没有一条公路,货物运输和邮件传递全靠人背畜驮,没有一座能通车的桥梁,跨越江河只能依靠溜索、牛皮船和独木舟。1950年,解放军进藏时,征用4万多峰骆驼组成驼队运送物资,然而,恶劣的环境让2.7万多峰骆驼倒在了途中。1951年,中央政府赴藏谈判代表张经武绕道多国,骑马翻山越岭,历时1个多月才抵达西藏亚东县。西藏交通运输的极度落后,严重制约着经济社会的发展,兴建进藏铁路,成为高原人民与全国人民共同的期盼 。
新中国成立后,以毛泽东主席为首的中央领导集体,高瞻远瞩,把改善西藏交通状况视为维护国家领土完整、巩固民主政权、加强民族团结的大事,列入重要议程。1950年初,毛泽东主席电令邓小平、刘伯承同志,“把修筑道路及进军,作为解放西藏的第一步”,“一面进军,一面修路”。1951年5月25日,西藏和平解放第三天,毛泽东主席发布《训令》,指示进藏部队修筑川藏公路。随后,青藏公路也在1954年5月艰难开工。10多万军民历经艰苦卓绝的奋战,终于在1954年12月25日迎来了川藏、青藏公路的通车典礼,为西藏带来了与内地沟通的希望。
然而,川藏、青藏公路受恶劣气候和地质灾害影响,交通时常受阻。为从根本上改变这一状况,1955年3月9日,周恩来总理主持会议,将建设进藏铁路提上国家议事日程。
高原会战:唱响筑路壮歌
1955年10月,慕生忠将军带领三名工程师,首次对修建青藏铁路的可行性进行实地调研。他们乘吉普车,历经半个月,行程2000多公里,抵达拉萨,一路踏勘,拟定了与青藏公路基本平行的线路走向,并提交了第一份可行性报告,明确指出青藏高原可以修铁路,但要解决缺氧和冻土问题。
1956年1月,铁道部向铁一院下达勘测设计任务。此后,铁一院组织踏勘组、航测组,对青藏铁路进行了深入勘测,提出了三个线路规划方案,并确定了走泉吉到格尔木至拉萨的方案较为优越。1957年,铁一院对青藏铁路进行了更细致的线路踏勘、基线测量和地质调绘工作,编制完成勘测设计计划,报送《青藏铁路格尔木至拉萨段踏勘报告书》,详细阐述了沿线情况,提出修建铁路的步骤和应注意的问题,12月底,铁道部通过选线方案。1958年5月,兰青线开工建设。
为推进青藏铁路建设,铁道部在组织机构上做了大量工作。1958年8月成立西宁铁路局,9月报送成立青藏铁路工程局的请示,11月获中央批复,12月正式成立,慕生忠兼任局长。至此,青藏铁路在工程设计、组织机构和施工人员等方面,都做好了准备。
1958年9月,西宁至哈尔盖段和关角隧道率先开工,铁一院也派出500多人进行格拉段勘测。铁道兵十师在泉吉峡——格尔木——纳赤台段摆开战场,承担288公里铁路修建任务。然而,受“大跃进”和三年自然灾害影响,加上冻土、缺氧等难题难以攻克,青藏铁路被列入缩减项目,铁十师承建的工程1960年12月全部停工,进行了封闭处理。1961年3月,海晏至哈尔盖段停工,西宁铁路局被撤销。1960年6月,青藏铁路工程局也被撤销。此后,虽有部分施工队伍完成了一些改建和施工任务,但青藏铁路建设陷入停滞。
克艰攻难:草原彩虹飘扬
1973年,党中央、国务院再次将青藏铁路建设提上日程。周恩来总理主持会议,安排西格段恢复建设,由铁道兵负责施工。10月,铁道兵党委报送执行建设任务的报告。11月,国家计委和国家建委召开协作会议,研究哈尔盖至格尔木段建设问题。12月,毛泽东主席与尼泊尔国王会见时提到修建青藏铁路,周恩来总理强调其对改变西藏面貌的重要性,为青藏铁路兴建奠定基础。
1974年1月,国家计委和国家建委建议西格段复工建设并续建格拉段,李先念、周恩来总理批示要加快进度,邓小平同志圈阅报告予以关注。3月,铁道兵十师将士们再上高原,停建13年的青藏铁路西格段恢复施工。1975年5月,铁道兵七师进驻高原,6万多名指战员全面展开施工。
建设过程中,铁道兵指战员以“一不怕苦、二不怕死”的精神,克服了高寒、低氧、干旱、缺水、温差大、风沙严重、交通不便、生活艰苦等重重困难。他们采用新技术、新工艺,如拼装化小桥涵、喷锚支护、无砟无枕梁新结构、特殊路基处理工艺等,提高了施工效率和质量。特别是凿通关角隧道和盐湖上架桥,这两项工程是青藏铁路一期工程的重中之重,闪耀着工程设计师们的智慧光芒,也凝聚着建设者们的拼搏精神
关角隧道:云端上的生死考验
关角隧道全长4009.89米,洞身海拔3680米,是西格段的制高点,也是当时我国海拔最高的隧道。1958年开工修建,1961年因工程调整停工封闭。14年的积水浸泡,让洞内塌方淤积严重,不仅恶化了本就脆弱的地质条件,也给1974年的复建带来了巨大挑战。施工期间,大小塌方竟达130多次,每一次塌方都像是一场生死考验,建设者们随时面临着生命危险。
高原的缺氧像一只无形的手,紧紧扼住建设者的咽喉。洞内氧气含量仅为平原的60%,战士们常常一锹刚扬起就胸闷无力,稍有不慎便会昏厥。1975年4月5日上午,隧道出口突然发生塌方,近2000立方米的土石如猛兽般将铁道兵十师四十七团127名指战员困在洞内。黑暗中,他们节省着用仅有的几支手电筒照亮,相互鼓励,相互支撑。洞外战友们心急如焚,手刨肩扛,与死神展开了一场惊心动魄的赛跑。14个小时的生死较量后,被困的127人全部安全脱险,创造了高原隧道施工的生命奇迹。
经过34个月的浴血奋战,1977年8月15日,铺轨列车终于轰鸣着穿过关角隧道。可挑战并未结束,通车后出现的拱墙开裂、轨道变形等问题,又让建设者们重新拿起工具。1000多米整体道床改为钢筋混凝土仰拱,2000多根锚杆深深扎进拱顶,他们用钢铁般的意志和无畏的勇气,对抗着山体的巨大压力,终让这条云端隧道稳稳扎根高原。
察尔汗盐湖:在万丈盐桥上铺轨
察尔汗盐湖段宛如一条银色的绸带,南北横穿处宽约32公里,加上两岸岩盐、盐渍土地段,总长89公里。这片“万丈盐桥”的表面是坚硬的盐壳,底下却是20多米深的卤水结晶盐,仿佛一座悬空的冰宫。更棘手的是北缘12公里长的饱和粉细沙带,经盐水长期浸泡,稍受震动就会液化成泥沼,堪称铁路建设的“沼泽陷阱”。
为攻克这一世界难题,铁科院、中国科学院盐湖研究所、铁一院等单位的科研人员与铁道兵将士并肩作战。他们在零下30度的严寒中取样,在烈日炙烤的盐滩上试验,反复论证盐湖路基的稳定性。最终创造性地采用“推开软壳、回填卵石砂、打砂桩”等工艺,像给盐湖穿上“钢甲”。
铁道兵七师三十四团的指战员们踩着盐壳上的冰碴,顶着湖面反射的强光,连续奋战5个月。盐粒磨破了手掌,卤水浸烂了鞋袜,他们却浑然不觉,用体温融化冻土,用意志对抗盐碱腐蚀。施工中,共打成砂桩五万六千多根,总进尺达十三万六千多米,钻透的深度相当于十五座珠穆朗玛峰!1979年7月,当铁轨稳稳铺在盐湖上时,这片千年盐湖第一次响起了火车的鸣笛。
多年监测证明,盐湖路基稳如磐石。这项工程不仅填补了我国盐湖筑路的空白,更在1986年斩获国家优质工程银质奖,1988年摘得国家科技进步奖二等奖,成为高原工程史上的璀璨明珠。
参建老兵:感慨峥嵘岁月
经过5年的顽强拼搏,青藏铁路一期工程1977年铺轨至柯柯站,1979年9月15日铺轨到达格尔木并延伸至南山口,开始临管运营。1984年5月1日,哈格段正式交付运营,青藏铁路建设取得重大阶段性成果。
青藏铁路哈尔盖至格尔木段起自哈尔盖站,沿青海湖北岸湖滨平原西行,过刚察,在天峻附近以长4009.89米的隧道穿关角垭口,越岭后线路迂回而下,经察汗诺、乌兰、德令哈,跨连通河,越航垭折向西南,穿泉吉峡,跨察尔汗盐湖,至戈壁新城格尔木,全长653公里。包括格尔木至南山口段30公里,合计长683 公里。
青藏铁路一期工程的建成,凝聚着几代铁路建设者和铁路兵将士的心血与汗水。作为参建老兵,回首那段峥嵘岁月,心中满是感慨。那些年,我们在极端恶劣的条件下,风餐露宿,不畏艰险,用血肉之躯挑战极限,用智慧勇气勇创一流。每一寸铁轨的铺设,每一座桥梁的搭建,每一条隧道的贯通,都饱含着我们的坚定信念和顽强意志。我们见证了战友们在缺氧的环境中晕倒又爬起,在塌方的危险中奋勇抢险,在盐湖的恶劣条件下坚守岗位。如今,看着这条钢铁巨龙蜿蜒在高原之上,心中满是自豪。它不仅是新中国铁路建设史上的不朽丰碑,更为后续青藏铁路全线贯通奠定了坚实基础,我们的功绩,也将永载史册。
作者:袁武学,1972年12月入伍,曾任铁道兵十师47团1连班长,参加了青藏铁路关角隧道施工,有浓厚的青藏线情节!
编辑:乐在其中
更新时间:2025-08-18
本站资料均由网友自行发布提供,仅用于学习交流。如有版权问题,请与我联系,QQ:4156828
© CopyRight 2020-=date("Y",time());?> All Rights Reserved. Powered By 71396.com 闽ICP备11008920号
闽公网安备35020302034903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