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近,在短视频上看到台湾退役将军帅化民的一个视频,他称抗战是国军打的,国民党人不参加共产党的9 - 3抗战胜利庆祝活动。
一向给人感觉沉稳老练、是非分明的帅将军的这个论调,实在让人费解。根据公开的历史资料和帅化民本人的讲述,他的父亲帅镛将军不仅参加过抗日战争,而且还是一位功勋卓著的国民党抗战将领。或许是家庭成长环境的影响,让帅化民对一些问题进行不由自主的选择性屏蔽。
首先,帅化民的这个论调肯定是站不住脚的,是带有个人主观倾向的言论,是不符合实际的,因为抗日战争是全民族的抗战。我们从没有抹杀过国民党在抗日战争中的历史贡献。如何客观公正看待国民党在抗战的历史功绩,不妨让我们回顾一下这一段并不久远的历史。
九一八事变爆发时,蒋介石正忙于应对国内多方势力。他认为“中国亡于帝国主义,国民党只是当亡国奴,还能苟延残喘;若亡于共产党,则国民党就会成为奴隶,再无翻身之日。”
在这种思维指导下,蒋介石坚持 “攘外必先安内”的政策,命令张学良“不抵抗”,使日本几乎不费一兵一卒就占领了中国东北。
直至1936年12月12日,张学良和杨虎城在西安发动“兵谏”,蒋介石才被迫答应停止内战,一致对外。1937年7月7日,卢沟桥事变爆发,全民族抗战终于开启。
全面抗战爆发后,国民党军队承担了正面战场的作战任务。1937年8月13日,淞沪会战打响,蒋介石调动了最精锐的中央军,与日军血战三个月。
毛泽东曾评价:“国民政府的对日作战是比较努力的”,并指出“所有前线的军队,无论陆军、空军和地方部队,都进行了英勇的抗战,表现了中华民族的英雄气概”。
1938年台儿庄战役中,李宗仁巧妙指挥西北军、川军、滇军等地方军,在山东南部小镇取得了歼敌2万余人的胜利。这是抗战初期中国军队取得的最大胜利,极大鼓舞了全国人民的抗战士气。
虽然国民党军队在正面战场进行了顽强抵抗,但其战略战术存在严重缺陷。
片面抗战路线。国民党实行的是片面抗战路线,将希望单纯地寄托在政府和正规军的抵抗上,不敢发动群众。
战术呆板被动。国民党多数采取单纯防御的作战方针,未能根据军事形势的变化较好地运用运动战术。蒋介石自己也承认:“在湘北战争以前,我们的战略、战术是取守势的,多少是被动的”,“处处只是消极防守,陷于被动”。
军队素质参差不齐。一些将领为保存实力,不作积极抗战准备,望风而逃,甚至与日军妥协。例如刘汝明为保持其既得的察哈尔省地盘,曾数次阻止赴南口抗战的部队通过张家口。
国民党内部派系复杂,中央军与地方军之间存在深刻矛盾。台儿庄大捷后,蒋介石对李宗仁能够指挥地方军取得胜利感到惊疑。
这反映出蒋介石对非嫡系部队的担忧甚于对日军进攻的忧虑。战后不久,第五战区的兵力被分散调往其他战区,李宗仁的权力逐渐被架空。
国民党在抗战中还表现出两面性。抗战初期十分积极;武汉失守之后,中日战争进入僵持阶段,国民党集团就开始动摇了。
这种动摇源于多方面原因:日本开始进行政治诱降;国民党害怕共产党在抗战过程中发展壮大;始终对美、苏留有幻想,希望依靠国际干预结束战争。
国民党在抗战期间未能有效发动和依靠广大人民群众。虽然1938年通过《抗战建国纲领》提出“发动全国民众”,但实际执行中仍以“上层精英”为核心,依靠官僚体系和地方乡绅。
其动员方式多为强制征粮、拉夫抓丁,甚至存在扰民腐败现象,导致民众反感。例如在敌后游击战中,国民党部队因强征粮饷、漠视民生,逐渐丧失群众基础。
最典型的例子是1938年国民党炸开黄河花园口大堤。这一行动在军事上虽有一定意义,但给当地民众带来了巨大苦难,导致大量平民死亡和无家可归。
与国民党不同,中国共产党明确提出抗日民族统一战线政策,强调“把工农、小资产阶级、民族资产阶级的一切活动汇合成统一的革命战线”。
通过在根据地开展减租减息、改善民生等政策,中共切实解决民众疾苦,使农民、工人、学生等群体主动投身抗战。毛泽东在《论持久战》中系统地分析了中日战争的矛盾和未来的出路,提出“持久战”才是中国打赢日本的方法。
中共指出“速胜论”不可取,“亡国论”更不可取。这种全民动员的策略与国民党的片面抗战形成鲜明对比。
武汉会战后,中日战争进入相持阶段。国民党将领们坐在战略会议的桌前,争论着下一步行动计划。
有人主张继续后撤,有人要求与日军决战,而蒋介石则凝视着地图上那片日益缩小的国土,意识到他的部队已经伤亡逾百万,却仍未能阻止日军的推进。
1944年,当毛泽东在延安阐述“人民战争”的理念时,国民党高层仍在争论如何保全自己的实力。国共两党不同的抗战理念,已经预示了战后中国命运的走向。
抗日战争最终以日本无条件投降告终。国民党军队在正面战场的抵抗,对赢得这场战争作出了重要贡献。
据统计,国民党军队在抗战期间进行重大战事275次,日军伤亡44万多,俘4500余人,销毁大量日军战争装备。这些抵抗打破了日本“速战速决,三个月灭亡中国”的迷梦。
国民党军队在正面战场的抗战贡献不容抹杀,但他们未能真正扎根于人民之中,注定其抗战之路越走越窄。历史最终选择了另一条道路。
作者简介:@小木球Tom ,自媒体自由撰稿人,安师大汉语言文学学士,曾任《安徽青年报》记者。
更新时间:2025-08-21
本站资料均由网友自行发布提供,仅用于学习交流。如有版权问题,请与我联系,QQ:4156828
© CopyRight 2020-=date("Y",time());?> All Rights Reserved. Powered By 71396.com 闽ICP备11008920号
闽公网安备35020302034903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