八月刚到,不少家长已经开始翻账单,结果让人倒吸一口凉气。
“7月工资刚发完,8月账单已经透支”;“两个月下来,支出超过3万,还不包括秋季学期报名费”;“想省点,但孩子不补不行,不出去也要吃喝、用水用电”……
暑假从来不是轻松期,但这两年,不少家长发现,暑假变得越来越烧钱了。
社交平台上,“暑假账单”、“暑期破产”成了热词。
一张张由报班费、旅游费、生活费组成的家庭开支图,展示出中产家庭在假期里的“现实困局”:
孩子课程没落下,钱也花得干干净净。甚至不少家庭表示,假期刚过一半,钱包已经见底。
很多人都说,孩子是最值得投资的项目,花钱不怕,怕的是花得不清不楚。
补课费用,成了暑假的“硬支出”
即便“双减”政策已经出台,但补课市场依然活跃,只不过从校外机构,变成了“熟人介绍”、“老师私下推荐”。
线下一对一课时费依旧高企,500-700元一小时不算夸张,小班制也要200起跳。
英语阅读、数学培优、奥数启蒙,编程、作文、钢琴、书法……家长觉得别的孩子都学了,自己家的不敢不报。
有些初高中生的课程安排甚至堪比正常上学:早上奥数,下午物理,晚上英语阅读打卡。
一天下来,学习时间超过10小时。
课程密度不减,价格反而更高,一个孩子一个假期学三四门课,花费两三万元是常态。
不少学校或机构推出了“研学旅行”“学科夏令营”项目,一边打着增长见识、提升综合能力的旗号,一边标价不低。
有的5天4晚研学营,价格上万元,还不包括交通费,有的主打“北大清华”路线,行程紧凑、住宿条件一般,却收费两三万。
不少家长吐槽:“其实就是换个地方写作业,还要自己带衣服、跟着节奏赶景点。”但面对“别的孩子都去了”的压力,大多数人还是硬着头皮掏钱。
研学本应是孩子拓宽视野的好机会,但在现实中,越来越多变成了高价打卡,体验感不足,支出却真金白银。
不愿报班的家庭,选择出去玩一趟,但只要是旅游,就注定逃不开一笔不小的账单。
旅游高峰期,酒店房价普遍上涨30%-80%。不少热门城市的民宿、酒店价格翻倍都属正常,机票也居高不下。
在平台上搜索7月的三亚、成都、桂林等亲子热门城市,酒店均价在800元以上,一线海景房更是突破1500元每晚。
再加上交通、吃饭、门票,一家三口五天行程,总开销轻松过两万元。
有家长感慨:“花了大钱,住的挤、吃的贵,景点人多得动不了,回来反而更累。”
在家也烧钱:吃、喝、电费水费一起涨
那么既不补课,也不出门,能不能省点?答案当然是不可能
孩子整天在家,零食不断,点外卖变频繁,冰箱几乎不关,空调用得更狠。
“我们家冰箱每天开关超过30次,一天要点两三单外卖,电费水费几乎翻了一倍。”一位家长在平台留言说。
更别提,孩子在家还会请同学来玩,零食、饮料、下午茶样样不能少。
有的家长调侃:“暑假就是我家变成了临时餐厅和电影院。”
表面上看是生活日常,其实是生活支出的另一种溢出。
暑假花钱变多,是因为生活成本变贵了吗?
从物价层面来看,变化并没那么剧烈。真正的隐形通胀,在家长的焦虑里。
“别人家孩子都报了,我不敢不动”
很多家长并不是主动选择报班,而是被动卷进去。
在家长群里,老师发了推荐书单,再配合一句“自愿原则”,基本上就默认要买。
接着,其他家长纷纷跟进,“谁报了口语课?”“编程机构有推荐吗?”,教育焦虑就是这样逐渐构建起来的。
假期对孩子来说,本该是休息和放松的时间。但很多孩子过得比上学还忙。
早上出门补习,下午去才艺班,晚上写作业或打卡。一天安排得满满当当,却没留下多少属于自己的时间。
家长则像司机、陪读、经济人,要接送、沟通、付款、监督。
当孩子的时间被压榨,家长的钱包也被压干。
而更现实的是,这些投入并不一定能带来明显的成果。孩子累,家长累,效果有限。
虽然多数家庭还在卷,但也有不少家长开始主动躺平。
他们选择不再盲目报班,不再拿别人家孩子的进度当标尺。
有家长选择只报一门兴趣课,其他时间交给孩子自己安排。
写作业、看书、发呆、画画、出门逛超市,这些看似浪费时间的活动,反而成为真正属于孩子的假期。
有妈妈分享说:“我们没有安排培训,孩子每天自己写点作业,画点喜欢的漫画,晚上看电影、打羽毛球,整个暑假状态比任何时候都放松。”
她说:“他不仅没落下,反而学会了自己管理时间。”
还有不少家庭选择送孩子回乡下,让他们体验不同的生活。
种菜、捞鱼、帮长辈做饭、摘瓜果……没有课程表,没有打卡任务,却收获了动手能力、独立性、以及隔辈的亲情。
一位家长说:“今年暑假,我们什么都没报,把孩子送回老家拔花生、扫院子。他学会了洗碗、择菜、照顾老人,比上补习班还有用。”
生活本身,就是最好的教育。
教育本该是长期投入,但很多家长把短期焦虑转化为即时支出,最终只是花钱买安心。
有些课程、夏令营确实能带来收获,但前提是孩子真感兴趣、能坚持、学得进去。
而不是一时跟风、凑热闹。
与其花三万报四个课,不如把一门孩子喜欢的课学透,投入时间和精力去钻研,比“多而散”更值得。
如果每年暑假都要透支收入、动用储蓄、甚至刷信用卡,那这个模式注定不可持续。
教育投入,不该靠情绪驱动,而应有预算、有节奏、有规划。
教育焦虑不会消失,但家庭可以选择不被情绪左右。
不是每个孩子都需要上满课表,也不是每个暑假都必须去打卡城市;孩子的成长,需要空间,也需要休息。
暑假应该有学习,但也要有生活。
应该有安排,但也要有弹性。
花得明白、过得轻松,才是一个假期该有的样子。
在“卷”的时代里,学会放下,或许更难,但也更值得。
#头条深一度#
更新时间:2025-08-06
本站资料均由网友自行发布提供,仅用于学习交流。如有版权问题,请与我联系,QQ:4156828
© CopyRight 2020-=date("Y",time());?> All Rights Reserved. Powered By 71396.com 闽ICP备11008920号
闽公网安备35020302034903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