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一段重庆女子与博士丈夫在比利时街头摆摊售卖重庆豌杂面的视频,在国内社交平台引发广泛关注。视频中,夫妻二人熟练地制作特色面食,摊位前外国食客排起长龙,不少人品尝后给出高度评价。随着视频热度攀升,“博士摆摊是否炒作”“日入 1000 欧元是否真实” 等疑问也随之出现。9 月 8 日,当事人汪女士与丁先生接受媒体采访,详细讲述了他们在比利时的生活与摆摊经历,明确表示视频内容属实,摆摊并非炒作,而是为了养家糊口,同时让更多外国人品尝到中国美食。
一、视频走红:比利时街头的重庆豌杂面 引外国食客排队
在比利时某城市的街头,一处临时搭建的摊位前,每天都会出现有趣的一幕:几位金发碧眼的外国人端着白色瓷碗,一边小心翼翼地用筷子挑起面条,一边忍不住点头称赞,偶尔因面条的麻辣口感眯起眼睛,却依然停不下筷子。这个摊位,正是汪女士与丁先生经营的重庆豌杂面摊位。
视频中,37 岁的丁先生戴着白色厨师帽,身穿印有 “重庆豌杂面” 字样的深色围裙,站在摊位后的操作台前,动作娴熟地为每一碗面添加佐料 —— 先用勺子舀起提前熬好的豌豆泥,均匀铺在面条上,再淋上秘制的杂酱,最后撒上葱花、香菜与芝麻,偶尔还会根据外国食客的需求,少放一些辣椒。汪女士则站在摊位前,热情地与排队的食客交流,用流利的英语介绍豌杂面的特色,同时熟练地收款、递餐,两人配合默契,整个过程有条不紊。
视频里还提到,夫妻二人每月摆摊 8 天,固定在每周二与周六出摊,每日收入最高时将近 1000 欧元。更让人印象深刻的是,不少外国食客已是 “回头客”,有人甚至光顾了三次以上,还有食客在品尝后由衷地表示 “这是他吃过最好吃的中国美食”。这样的评价,让汪女士在视频中难掩感动,语气里满是自豪。
这段充满生活气息的视频,很快在国内社交平台传播开来。网友们纷纷留言,有人称赞 “中国美食走向世界,太有成就感了”,有人羡慕 “夫妻同心,不管做什么都能发光”,但也有部分网友提出质疑:“博士放着科研工作不做,去街头摆摊,是不是为了炒作博眼球?”“一天能赚 1000 欧元,换算成人民币快 8000 元了,这收入是不是有点夸张?” 各类声音交织,让这对在比利时生活的中国夫妻,意外成为了网络焦点。
二、夫妻故事:从大学校友到异国相伴 博士丈夫失业后携手摆摊
汪女士与丁先生的缘分,始于大学时期。两人是大学校友,丁先生比汪女士高一届,他来自江苏淮安,是典型的学霸,后来考取了农学博士;汪女士则是重庆人,性格开朗热情,本科毕业后便与丁先生确定了恋爱关系。毕业后,两人顺利结婚,2015 年,为了更好的发展机会,他们一同前往比利时,此后便在当地定居生活,孩子也在比利时出生,如今已慢慢长大。
在比利时的十年间,丁先生一直从事农业领域的科研工作,主要研究方向是植物营养,凭借专业能力在行业内积累了不错的口碑。汪女士则将更多精力放在家庭与孩子身上,偶尔也会做一些兼职,日子虽不算大富大贵,却也安稳幸福。然而,今年 5 月份,丁先生遭遇了职业变故,所在的科研团队因项目调整解散,他也因此失业。
失业后的丁先生并未一蹶不振,而是开始寻找新的工作机会。但在比利时,专业对口的科研岗位竞争激烈,短期内找到合适的工作并不容易。就在这时,汪女士提出了一个想法 —— 摆摊卖重庆豌杂面。汪女士从小在重庆长大,对豌杂面有着深厚的感情,这道家乡美食不仅是她的童年记忆,更是她认为最能代表重庆味道的小吃。“摆摊卖豌杂面,一直是我的一个小计划,以前孩子小没时间,现在孩子大了,时间相对充裕,正好可以试试。” 汪女士说。
丁先生起初有些犹豫,毕竟自己是农学博士,过去一直从事科研工作,与 “街头摆摊” 的生活相去甚远。但看到妻子眼中的期待,再想到如今的家庭责任,他最终选择支持妻子的想法。“摆摊也是一种生活方式,只要能靠自己的双手养家糊口,没什么丢人的。” 丁先生说。
不过,摆摊的初期并不顺利。汪女士回忆,第一次出摊时,两人都格外害羞,丁先生甚至不好意思站在摊位前,特意站在距离她 5 米远的地方,直到有食客主动询问,才慢慢走上前帮忙。“他那时候觉得,自己一个博士站在街头煮面,有点放不开。” 汪女士笑着说。但随着出摊次数增多,看到食客们满足的表情,丁先生也逐渐放下了心理负担,开始享受制作美食的过程,如今已经能熟练地完成从煮面到加佐料的全套流程。
三、回应质疑:日入 1000 欧元属实 摆摊非炒作只为生活
面对网友的质疑,汪女士与丁先生在 9 月 8 日接受采访时,逐一进行了回应。关于 “日入 1000 欧元是否真实” 的问题,丁先生解释道,他们的豌杂面分为细面与宽面两种,价格分别为 7 欧元 / 碗和 9 欧元 / 碗,出摊最多时一天能卖出 100 碗面条,按照平均每碗 8 欧元计算,总收入正好接近 1000 欧元。“不过这是最好的情况,平时一般能卖出 60-70 碗,收入在 500-600 欧元左右,并不是每天都能达到 1000 欧元。” 丁先生补充道,比利时的物价水平较高,食材采购、摊位租金等都需要成本,实际净利润并没有外界想象的那么高。
对于 “博士摆摊是炒作” 的说法,丁先生显得有些无奈。他表示,自己确实是农学博士,毕业于国内知名高校,过去的科研工作经历也可以通过相关资料查询,不存在虚构学历的情况;摆摊则是因为妻子有这个心愿,加上自己目前失业,想通过这种方式补贴家用,同时丰富生活,完全没有炒作的想法。“如果是为了炒作,我们没必要每周只摆两天摊,也没必要如实说自己还在找科研工作。” 丁先生说,他现在依然在关注农业领域的招聘信息,只要有合适的机会,还是希望能回到科研岗位,摆摊只是现阶段的过渡选择。
汪女士也补充道,她之所以拍摄视频并发布到社交平台,只是想记录自己与丈夫的摆摊生活,分享中国美食在国外的受欢迎程度,没想到会引发这么大的关注。“视频里的每一个画面都是真实的,没有剧本,也没有刻意摆拍,那些排队的食客、食客的评价,都是自然而然发生的。” 汪女士说,有一次,一位外国老人连续三周都来摊位吃面,还特意带了自己做的饼干送给他们,这样的温暖瞬间,让她觉得摆摊再辛苦也值得。
在汪女士看来,摆摊与做科研工作其实没有高低之分,本质都是为了生活。“丁先生做科研是为了实现自己的专业价值,摆摊卖面是为了让家人过上更好的生活,这两者都是有意义的事情。” 汪女士说,她希望网友们能客观看待他们的选择,不要用 “博士” 的标签去绑架他们的生活,“每个人都有选择生活方式的权利,只要不违法、不违背道德,靠自己的双手赚钱,就值得被尊重。”
如今,汪女士与丁先生依然保持着每周两天出摊的节奏。出摊日的清晨,他们会提前两小时起床,准备食材、清洗工具,然后开车将摊位设备运到街头;傍晚收摊后,又要收拾摊位、清理卫生,往往要忙到深夜才能休息。虽然辛苦,但每当看到食客们满意的笑容,听到他们对中国美食的称赞,两人就觉得一切都值得。
丁先生说,未来如果找到了合适的科研工作,他可能会减少摆摊的次数,但不会完全放弃这个摊位。“这个摊位不仅能给我们带来收入,更重要的是,它让我们感受到了生活的烟火气,也让更多外国人了解了中国美食,这是一件很有意义的事情。” 汪女士则希望,以后能在摊位上增加更多重庆特色小吃,比如酸辣粉、凉面等,让比利时的朋友能一次性品尝到更多家乡味道,也让中国的饮食文化能通过这样的小摊位,一点点传播到更远的地方。
△图片来源于网络
更新时间:2025-09-12
本站资料均由网友自行发布提供,仅用于学习交流。如有版权问题,请与我联系,QQ:4156828
© CopyRight 2020-=date("Y",time());?> All Rights Reserved. Powered By 71396.com 闽ICP备11008920号
闽公网安备35020302034903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