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京西南郊,一块1984年立的“蓟城纪念柱”静静矗立。其上铭文:“北京城区,肇始斯地。其时惟周,其名曰蓟”。这条看似普通的街道,却是北京三千年建城史的起点。
今天,当我们走在长安街宽阔的马路下,或许不会想到脚下可能正是元大都的街道或明代城墙的遗址。北京城的历史,一半在地上,一半在地下。
作为拥有三千余年建城史和八百六十余年建都史的古都,北京见证了中华文明从萌芽到繁盛的整个过程。从西周燕都到元明清三朝帝都,再到新中国首都,北京的历史就像一部用砖石书写的中华文明演进史。
图片来源于网络
01 地理基因,三面环山的地理格局
北京的故事始于独特的地理环境。它位于华北平原北端“北京湾”的核心——这是一个三面环山、一面向海的马蹄形盆地。
北宋范镇在《幽州赋》中精准概括了北京的地理优势:“左环沧海,右拥太行,北枕居庸,南襟河济”。这种地形完美契合中国古代都城选址的四大原则:
军事防御:燕山与太行山构成天然屏障
经济供给:华北平原提供丰富粮产
交通控制:南口、古北口、山海关三条通道连接东北与蒙古高原
文化象征:山环水抱的“天府之国”格局
隋炀帝开凿永济渠,首次将黄河与海河连通,使蓟城从军事重镇升级为南北物资转运中心,为后世定都埋下伏笔。
图片来源于网络
02 建城之始,从燕蓟古城到北方重镇
北京建城史可追溯到公元前1045年。周武王克商后,“封帝尧之后于蓟”,“封召公奭于燕”。在今天北京地区同时存在着两个重要国家:燕和蓟。
考古工作者于1977年在京郊平谷发现了商代墓葬,出土了大量精美铜器、铁器和金器。而北京最早的城在房山琉璃河,那是西周燕国的古城。
公元前770年,东周初期燕国兼并蓟国,迁都到蓟城,北京作为北方地区中心城市的战略地位从此确立。
蓟城因西便门外的蓟丘而得名,附近遍长蓟草。已故历史地理学家侯仁之先生论证,这个“蓟丘”就在今天广安门外的白云观一带。
图片来源于网络
03 建都之始,从辽南京到金中都
北京从地方重镇向全国中心地位的飞跃,始于成为辽国的南京(燕京)。公元938年,后晋石敬塘割让幽云十六州给契丹。辽太宗耶律德光大喜,立即下诏升幽州为南京,作为辽国陪都。
1153年,金朝海陵王完颜亮将金朝都城从女真故地——上京(今黑龙江阿城)迁往燕京(今北京),改称中都。完颜亮迁都燕京,揭开了北京历史的新篇章。
金天德三年(1151),海陵王颁发《议迁都燕京诏》:“京师粤在一隅,而方疆广于万里。以北则民清而事简,以南则地远而事繁。深虑州府申陈,或至半年而往复;闾阎疾苦,何由期月而周知。供馈困于转输,使命苦于驿顿。”
新都仿北宋首都汴梁(今开封)的规制,在辽南京的基础上向东、南、西三面扩展。修建好的中都城,宫廷宏伟,街市繁华,成为街巷与里坊相结合的一代皇都。
图片来源于网络
04 大一统都城,元大都的兴建
元代的到来让北京真正成为大一统王朝的都城。元世祖忽必烈放弃金中都残破的莲花池水系,在东北郊依托高梁河水系营建元大都。
元代以金的离宫(今北海公园)为中心重建新城。元世祖至元九年(1272年)改称大都,俗称元大都。
刘秉忠按《周礼·考工记》设计的棋盘式格局,使北京成为世界城市规划史上的里程碑。城内规划井井有条,城郭分为三重:外城、皇城和宫城。
元大都的规划融合了中国传统礼制与儒家思想,体现了皇权至上的思想。民间根据其城市布局,称之为“八臂哪吒城”。
图片来源于网络
05 集大成者,明清北京的辉煌
明成祖朱棣为“天子守国门”,于1420年正式迁都北京。嘉靖年间增筑外城,形成“凸”字形四重城郭——宫城、皇城、内城、外城。
明北京基本维系元大都的格局,特别是沿用大都城中轴线并予以延伸。为加强城防,北城墙内缩、南城墙外扩、南城墙外加筑外郭城,北京城“凸”字形的平面布局至此定型。
天坛、地坛、日坛、月坛的布局暗合“天南地北,日东月西”的宇宙观。清代继承并强化了这种格局:内城由八旗分区驻守,外城成为汉商聚居区。
乾隆时期扩建的“三山五园”,将皇家园林艺术推向巅峰。北京独有的壮美秩序,由这条中轴线而产生。
06 现代转型,从帝都到人民首都
1928年,南京国民政府成立后,将北京改为北平特别市。北平失去了首都地位,成为河北省的省辖市。
1949年1月31日,国民党将领傅作义与中国共产党达成和平协议,率众投诚,北京和平解放。1949年9月27日,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第一届全体会议通过决议,将北平改名为北京,并定为中华人民共和国的首都。
新中国成立后,北京城墙的存废成为争议焦点。梁思成坚决主张保护北京古建筑和城墙,建议在西郊建新北京,保护旧北京城,不在旧城建高层建筑。
可惜的是,这些建议没有被采纳。北京城墙的拆除经历了一个较长的过程。
图片来源于网络
07 文化熔炉,多元文明的交融共存
北京的伟大不仅在于建筑,更在于它如何容纳多元文化。
宗教共生:牛街清真寺与宣武门天主堂比邻,雍和宫由王府改为藏传佛教寺庙
市井智慧:胡同与四合院构成的微循环系统,至今支撑着老城的烟火气
遗产活化:中轴线申遗将钟鼓楼、万宁桥等元代遗迹纳入现代叙事
辽、金、元、清五朝,一个重要的特点是国内的民族融合。辽—契丹、金—女真、元—蒙古、清—满洲,五朝中有四朝是少数民族建立的。
所以,国内民族文化交流、国际东西文化交流,就成为近千年来北京文化发展的显著特征。
08 城市轴线,七百年都城的脊梁
北京中轴线南起永定门,北至钟鼓楼,由南至北全长7.8公里。2024年北京中轴线申遗成功,成为中国的第59项世界遗产。
这条跨越七百余年的文明轴线,见证着中华民族的历史变迁,静静地诉说着古都的前世今生。中轴线上的遗产点包括:
永定门:邦国永定之门,北京老城外城的正门
天安门广场及建筑群:国家重大政治活动和庆典的举办地
故宫:中国皇家宫殿建筑杰出典范
钟鼓楼:丈量岁月的“时间建筑”
当阅兵队列发出的雄壮之声渐渐远去,中轴线依然静静地横亘在北京城中,诉说着过去,见证着现在,展望着未来。它不仅是地理意义上的中心线,更是中华文明的精神线。
金水桥下的流水潺潺,见证过金代中都的辉煌;故宫红墙上的落日余晖,沐浴过元代大都的宫阙;天安门广场飘扬的旗帜,宣告着人民首都的新生。
北京的历史从未被尘封。
当你漫步在琉璃河遗址,仿佛能听到燕都战马的嘶鸣;当你驻足于金中都水关遗址,似乎能看到工匠们砌砖的身影;当你行走在元大都土城,依稀能感受到积水潭漕运的繁忙;当你凝望明北京城墙遗存,仿佛能触摸到历史的厚重。
三千年建城史,八百六十余年建都史,北京从诸侯封邑到世界之都,其空间演变始终遵循一个逻辑:地理选择决定基础,文明演进赋予灵魂。
更新时间:2025-09-06
本站资料均由网友自行发布提供,仅用于学习交流。如有版权问题,请与我联系,QQ:4156828
© CopyRight 2020-=date("Y",time());?> All Rights Reserved. Powered By 71396.com 闽ICP备11008920号
闽公网安备35020302034903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