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年很热,但乾隆八年号称“史上最热的夏天”,到底热到啥程度?

高温是人类的一生之敌。

哪怕是不可一世的乾隆皇帝也耐不住夏季的高温,抵挡不住的酷暑直接让乾隆去到了避暑山庄避暑。

这可不是开玩笑,这可是历史上的真实故事。这个让乾隆受不了的夏天就是乾隆八年,这个夏天也被称为历史上最炎热的夏天。

要想知道这场高温带来了哪些极端的影响,时间的车轮还得退回到乾隆八年。

没有预兆的高温

当乾隆八年的第一缕春风吹过的时候,夏季的魔鬼高温就已经埋下了伏笔。因为那年的温度从立春以后,整个气温就开始变得不正常。

明明月份才刚到三月,各地的温度都变得居高不下,接近三十度的温度已经影响到了农民的生产播种,农业的生产效率严重下降。

飙升的温度也把人们的生活节奏搅得稀烂,皇宫里的乾隆也没有逃过高温的折磨。不过乾隆不仅要面对陡升的高温,他还要处理各地的官员所发来的奏折。

在批阅奏折的过程里,乾隆发现高温并不是一地的单独现象,几乎每本奏折里都有提到跟高温有关的内容。

身为皇帝的乾隆察觉到了温度的异样,于是他让各地的官员要做好正确的应对工作,千万不要把这种异样看作是偶然。

除此之外,乾隆还在心里反复祈祷,他希望这样的不正常的高温能够赶快结束。然而事与愿违,老天没有随他的意,反而是继续让温度越升越高。

等到时间进入五月以后,气温就像止不住的火焰越烧越烫,华北地区的温度更是不断地刷新着历史的新高,难以忍受的居民们开始背上行囊向外逃离。

然而,高温并没有因为居民的离开降温,反而把火热的温度散到了大半个中国,哪怕时间到了七月,高温都没有停下来的趋势。

好不容易等来了夜里的降雨,可是天亮以后猛兽般的高温再次来袭,多地的白天气温更是已经接近了40度。

来自法国的传教士宋君荣对这个恐怖的夏天做了详细的记录,通过他的记录可以看到,此次高温的重灾区集中在华北地区。

北京,天津,河北,山西,山东地区白天的平均气温基本在40度左右,天亮以后根本无法出门。

这样的高温在7月14日再度升级,这次升温直接把白天的温度带到了40度以上,多地白天的温度更是来到了42度。

不讲理的高温在7月25日来到了峰值,在当天下午三时左右,气温已经接近45度。直到7月26日,一场小雨的落下才把陡升的高温按下了紧急刹车。

最高气温也从40度以上降到了30度左右,再往后气温虽有波动,但基本上都属于正常范围,此次极端高温天气才终于画上句号。

这样的极端天气各地也有文献资料进行了记载,在《续天津县志》中能够看到高温天气详细地描述,五月苦热,土石皆焦,桅顶流金,人多热死。

虽然只是短短的几行字,但是足以看出高温所带来的恶劣影响。对于那样一个没有制冷技术的年代,这样的高温就是挡不住的催命符。

好在乾隆做出了正确的应对,他并没有因为高温而舍弃生活在市井当中的普通群众,反而制定各项政策去应对各地的灾情。

应对

乾隆总共做了几件事情去缓解灾情,在那个没有科技加持的年代,这些应对策略已经最大限度地减少了市井群众的损失。

他向灾情严重的地方发放灾粮和钱款,所属地区的官员必须第一时间汇报灾情。同时各级官员之间必须相互监督,绝对不能让以权谋私的情况发生。

他也在税收政策上进行了调整,对于灾情严重的地区进行赋税减免政策。通过这种方式确保百姓手里有钱,确保基本的生产能够顺利进行。

乾隆的这两项政策做到了对症下药,因为极端的高温天气让不少民众无法维持基本的营生,顶在头上的税收让他们只能选择逃离。

一旦大批民众选择逃离,那么其他地区的经济压力就会增加,那些被遗弃的城镇也将很快变成荒野,这不是乾隆想要看到的事情。

在这种情况下,只有通过免税才能够让民众感觉到上层的关心,这才会给民众继续生活下去的希望。

除此之外,官员之间的相互监督也非常重要。只有官员之间彼此监督,这才能保证粮食和钱款能够到群众的手里。

在这个过程里,只要一个官员有了谋私的心思,那么官商勾结就是权力之便。一旦这样的人成群结队,那么送到群众手里的粮食就会变成大量沙石混杂的糙米。

那些粮食大户就会趁这个机会哄抬物价,精米细粮就会被人垄断。只有官员之间做到真正的透明,商户们才不敢随意抬价。

这可不是乾隆想太多,这是因为当时确实有不少商户趁机抬价,吃不起饭的民众们只能被迫离开住所。

正是乾隆的那两条政策给了民众希望,那些想要离开或者已经离开的人才愿意留在家乡,而不是离家而去。

在以上两条政策稳定民心以后,乾隆又令人修缮河道,水井等水利设施,确保饮用水和灌溉用水可以流入寻常人家。

乾隆还下令,只要有工人异士能够在兴修水利的过程里立功,或者能够提供有用的工程图纸,那么就会得到奖赏。

这样的条令让民间的能人们投入到兴修水利的工程里,不少有才有能之人也借此机会得到了乾隆的重视。

除此之外,乾隆也多次举办求雨仪式,他希望上天能够体恤民情降下甘霖。在那个没有科技加持的年代,这些就已经是乾隆能够做的全部。

只可惜,乾隆的求雨仪式并没有任何作用,因为形成高温的原因不是神明的不满,真正的原因是气候的波动。

原因

这场气候的波动更离不开当时的全球背景,当时全球的时间线正处于18世纪中期,这个时期的全球气温处于过渡阶段。

全球气候正由小冰期过渡到现代暖期,这样的波动带来的后果就是极端气温的出现,夏季气温的异常升高就是极端气温的一种。

这种极端天气不仅仅只有当时的清朝出现,世界各地的国家都不同程度被极端气温影响。法国遭遇了恶劣寒冬的影响,印尼也受到了火山的影响。

后来,历史学家和物理学家对当时的地理条件进行了复盘,他们又得出了新的结论。这个结论就跟气流有关。

他们发现当时的北方地区正在遭遇持续的高压,不断持续的高压最终形成了强大的下沉气流,这股气流赶走了空中的水分。

这种特殊的条件让太阳辐射变得越来越强,冷空气则被这股气压隔离在外,于是最后形成的结果就是热量不断累积。


最后投射到地上的就是持续的极端高温,这段高温就是乾隆八年的最热高温。好在乾隆做了最正确的应对,这才最大限度的减少了民众的损失。

这样的故事虽然已经成为历史,但是这个故事的主角是一个心有天下的仁义之君。

【信源:中华网】

信源题目:

乾隆八年号称最热夏天,看乾隆写的诗就知道了

信源链接:

https://mkan.china.com/article/2878789.html

展开阅读全文

更新时间:2025-10-16

标签:历史   乾隆   年号   程度   夏天   高温   气温   温度   灾情   官员   民众   奏折   信源   华北地区

1 2 3 4 5

上滑加载更多 ↓
推荐阅读:
友情链接:
更多:

本站资料均由网友自行发布提供,仅用于学习交流。如有版权问题,请与我联系,QQ:4156828  

© CopyRight 2020- All Rights Reserved. Powered By 71396.com 闽ICP备11008920号
闽公网安备35020302034903号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