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年4月11日,香港高等法院正式受理金利来集团私有化退市申请。
按照公布计划,这家由“领带大王”曾宪梓创立于1968年的老牌男装企业,将于7月2日正式撤销香港联交所上市地位,结束其长达33年的港股生涯。
消息一出,市场哗然。
有人感叹“男人的世界”终成回忆,有人唏嘘港风品牌的时代落幕,更多人则在追问:一家账上躺着10.5亿港元现金、无银行贷款、年年盈利的企业,为何主动选择退市?
曾宪梓是香港商界的传奇人物,从寒门子弟到缔造“金利来”商业帝国,堪称一部港商奋斗史的缩影。
1934年,曾宪梓生于广东梅州贫困农家,幼年丧父,辍学务农,后在新中国资助下考入中山大学生物系。1963年因家族遗产纠纷赴泰国,放弃继承权后陷入困境,在贫民窟以加工领带谋生,由此初涉商界。
1968年赴香港创业,曾宪梓用叔父资助的1万港元创立家庭作坊“金狮领带”,通过研究欧美高端产品改良工艺,以百货专柜模式打开市场。
1970年,曾宪梓做出了一个大胆的决策,花费3000港币投放广告。这一举措效果显著,订单如雪花般飞来,家庭作坊规模迅速扩大,工人从5个增加到35个。1971年,中国乒乓外交引发热潮,香港举办中国队表演赛,曾宪梓抓住这个绝佳机会,豪掷30000港币投放电视广告。随着比赛的播出,金狮领带一夜之间家喻户晓,销量大增。
然而,曾宪梓并未满足于此。他深知品牌名称对于产品的重要性,由于“金狮”在某些方言中发音不够吉利,不符合香港人追求好彩头的心理,于是他巧妙地将金狮的英文“Goldlion”用中文音译,改为“金利来”。1971年,金利来公司在香港注册成立,商标正式注册,一个商业传奇就此拉开序幕。
1972年,曾宪梓购入553平方米的厂房,公司经营范围逐渐扩大到男士服装、服饰、皮具等领域。短短一年时间,他就赚取了超过百万元港币。
正当事业蒸蒸日上时,1974年香港经济遭遇大萧条,股市市值暴跌七成,众多企业纷纷倒闭。但曾宪梓却反其道而行之,他不仅没有降低产品价格,反而提高领带质量,同时提高价格,还发明了在百货公司设立专柜的营销模式。
这一系列大胆的举措,让金利来在萧条中脱颖而出,成为高端品牌的港货,成功实现从领带品牌到男装品牌的转型,“金利来,男人的世界”这句经典口号也从此深入人心。
此后,曾宪梓的商业版图不断扩张。1986年元宵节,梅州银利来大厦落成,他宣布将个人在银利来所得利益全部用于家乡建设;1989年,他成立中国首家中外合资的领带专营企业——中国银利来有限公司;1992年,金利来集团有限公司在香港成立并成功上市,事业向祖国内地和海外全面拓展。
上市后的金利来并非一帆风顺,1998年亚洲金融风暴来袭,公司市值大幅缩水,股东纷纷抛售股份。为了拯救公司,曾宪梓不惜耗资庞大,10多次购买金利来集团股票。
同时,他拉开历时两年的“金利来二次革命”序幕,去除50多个经销商,打造全新的职业经理人和管理团队,重新组织生产供应链,推动公司向服务型转型,建立管理信息化和科技平台。
经过一系列大刀阔斧的改革,2001年,金利来业绩同比增长40%,再次焕发生机与活力。到2010年,金利来领带已连续15年在全国市场同类产品中销量第一,金利来西装和衬衫也连续10年荣列全国市场同类产品十大畅销品牌。
曾宪梓在商业上取得巨大成功的同时,始终心系祖国和家乡。从20世纪70年代末开始,他就积极投身公益事业,历年捐资逾1400项次,累计金额超过12亿港元。2019年9月20日,曾宪梓在梅州逝世,享年85岁。
曾宪梓虽然已经故去,但是金利来的故事远未终结。
金利来如今的退市,并非创始人去世后的生存危机。截至2024年底,其现金储备高达10.5亿港元,负债仅8亿港元且均为应付账款。真正推动私有化的,是港股市场的“鸡肋”现实。
过去20年,金利来从未通过上市地位融资,但每年需支付1200万港元合规成本;股票日均成交量不足总股本的0.03%,流动性几近枯竭。
这场退市,本质是一场“体面的告别”。曾氏家族用4.64亿港元换回决策自由,正如公告所言:“摆脱资本市场短期情绪与监管束缚,专注长远战略。”
但更深层的矛盾在于,金利来在消费市场的“性价比”已逐渐失衡。
当海澜之家以“男人的衣柜”抢占大众市场,优衣库以高性价比和极简设计俘获年轻人,金利来却困于“高不成低不就”的定位——既未能以价格优势下沉,又缺乏高端品牌的溢价能力。
金利来的困境,本质是一场品牌与时代的错位。
上世纪90年代,它是“港式精英”的象征:西装革履的职场形象,借港剧与港星的影响力席卷内地。1992年上市后,金利来门店一度超1300家,连续15年稳居全国十大畅销品牌。但2014年起,业绩连年下滑,2024年营收同比跌8%,净利润缩水至9309万港元。
衰退的根源在于消费逻辑的剧变。
其一,职场“去正装化:互联网公司兴起,卫衣取代西装,领带成了“老派”符号;
其二,文化代际断层:Z世代追逐国潮与个性化,而金利来的“正统”形象难以引发情感共鸣;
其三,竞争维度升级:海澜之家以性价比抢占大众市场,国际快时尚以设计迭代收割年轻人,金利来卡在“高不成低不就”的中间地带。
尽管品牌尝试转型,联名圆明园、推出“MBTI人格穿搭”、开设文化生活馆,但声量始终有限。
一位业内人士评价:“金利来的创新像在旧衣服上打补丁,缺乏颠覆性。”
金利来的困境,是传统男装行业的集体写照。雅戈尔2024年前三季度时尚板块收入下滑10%,七匹狼扣非净利润暴跌82%;报喜鸟、利郎等品牌同样面临“父辈标签”的桎梏。
与此同时,户外冲锋衣、社交化穿搭正以年均20%的增速蚕食商务正装市场。欧睿数据显示,2024年中国男装市场规模突破6000亿元,但增长动力已从“标准化生产”转向“个性化表达”。
老牌企业并非坐以待毙。海澜之家跨界联名电竞、报喜鸟拓展运动户外、九牧王押注“保暖黑科技”,甚至雅戈尔斥资打造沉浸式商务会馆。转型路径虽异,核心逻辑一致:打破“爸爸的品牌”标签,重构与年轻人的情感联结。
反观金利来,手握80项专利的金利来,本可成为男装界的“技术派”。3D立体免烫工艺曾获行业大奖,但这些创新被困在正装品类里,未能像始祖鸟的防水科技、优衣库的HEATTECH那样,转化为消费市场的认知符号。
退市不是终点,金利来目前电商全平台店铺近150家,线下更是有近2700家实体店铺,这些庞大的渠道资源成为其转型的雄厚资本。
57年前,曾宪梓用一条领带定义了“男人的世界”。如今,金利来需要在新消费时代,为“男人”找到“新的世界”。
更新时间:2025-05-07
本站资料均由网友自行发布提供,仅用于学习交流。如有版权问题,请与我联系,QQ:4156828
© CopyRight 2020-=date("Y",time());?> All Rights Reserved. Powered By 71396.com 闽ICP备11008920号
闽公网安备35020302034903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