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兰州到底有多大?”如果你问一个老兰州人,他可能会幽默地回答:“从城关区到兰州新区,感觉像是出了一趟远门。”这话不假,短短十几年间,兰州向北50公里的秦王川荒滩上,一座实有人口突破70万的现代化新城已然崛起。
曾经,兰州这座河谷城市的两山夹一河地形,让兰州人深感“憋屈”。拥挤成了老城区常态,拓展发展空间成为关乎城市命运的必答题。
于是,一场声势浩大的“北上运动”拉开了序幕。兰州新区地区生产总值从不足5亿元猛增至300多亿元,增长近60倍,这是兰州人向荒滩要发展空间的决心和智慧。

“兰州这么挤,为什么不想办法突围?”每个在兰州早晚高峰拥堵中煎熬过的人,可能都想过这个问题。两山夹一河的地形,限制了城市扩张,也推高了老城区的居住密度。
面对这一困局,兰州选择了“向北”。这不是一时冲动,而是经过深思熟虑的战略决策。2012年8月,国务院批复设立兰州新区,成为全国第五个、西北第一个国家级新区。
兰州北拓不是简单的城市扩张,而是一场全方位的空间突围。

从兰州老城区向北,穿过连绵山脉,眼前豁然开朗——秦王川平原上,一座现代化新城展现眼前。宽阔的道路纵横交错,现代化的建筑鳞次栉比,生态湖泊点缀其间。这就是兰州新区。
交通网络是城市发展的动脉。兰州新区规划了 “四纵四横”道路网络,逐步完善区域内部交通体系。中通道的建设将兰州主城至新区的距离极限压缩,使福源新城到达中川机场仅需约30分钟车程。
生态建设同样令人瞩目。2号生态湖(栖霞湖)的建成,显著提升了区域生态环境,为居民提供了理想的休闲场所。很难想象,这里曾经是干旱的戈壁荒滩。

兰州北拓不只是建设一个新区,而是多点开花的全面发力。福源新城、皋兰生态修复与产业发展示范区、九州等片区相继推出上千亩全新规划,北拓势头强劲。
2022年,兰州进行区划调整,将皋兰县部分区域划归城关区和安宁区管辖。这一调整让城北郊区地带变为主城区,进一步推进了城北新板块的发展速度。

福源新城作为盐池片区开发的先锋区域,已经进入2.0时代。这里不再是单纯的住宅区,而正转变为集居住、产业、教育于一体的综合新城。
九州片区也在经历沉寂后强势回归。今年5月至6月,兰州九州一口气公布了两大组团的用地规划,总面积超万亩,规划建设学校、运动场地、文化中心等配套设施。

城市扩张不是简单的盖楼住人,必须有产业支撑。兰州深谙此道,提出了“以产兴城”的战略。
兰州新区在产业发展上成就显著:先进制造业集群成势,现代服务业突破跃升,都市型现代农业提质扩量,数字经济、总部经济加速起势。这些产业为新区持续发展注入了强劲动力。
今年开工建设的兰州智能经济产业基地项目,涵盖了人工智能产业园、智能制造标准化厂房两个子项目,将引入新能源汽车、无人机、机器人等研发及智能制造产业。
水源片区规划的兰州市城关区新型工业园区总面积约13000亩,如此规模的产业园区一旦落地,将为黄河北区域的产业升级注入强劲动力。

城市的核心是人。兰州北拓不仅是建城,更是营造适合生活工作的环境。在兰州新区规划的公共服务设施令人眼前一亮:将布局市级以上文化中心、体育中心、三甲医院等高端配套设施。
生态环境的改善更是显著。兰州持续开展国土绿化行动,形成了以天然林保护、三北防护林、退耕还林等重点工程为主的生态屏障区。

兰州北拓的成就斐然,但挑战也不小。跨越50公里的两个城市,只有在交通上完全通畅,才能让发展提速、融合提速。
资金也是个大问题。大型交通项目耗资大、难度高。
人口导入是另一个挑战。虽然兰州新区实有人口已突破70万,但要支撑起这么大规模的新城,还需要持续吸引更多人口。如何让更多人愿意“向北去”,是需要长期思考的问题。

黄河北岸,曾经荒芜的秦王川上,一座现代化新城已初具规模。宽阔的道路、现代化的建筑、绿色的公园和繁忙的产业园区,共同勾勒出“新兰州”的轮廓。到2035年,兰州将全面建成“外联内畅、立体多元、绿色智慧”的现代化综合交通体系。
从老城区拥挤的河谷到北部开阔的平原,兰州正在完成从“河谷城市”向“区域中心”的跨越。
这不只是地理空间的拓展,更是城市发展思维的飞跃。
更新时间:2025-11-19
本站资料均由网友自行发布提供,仅用于学习交流。如有版权问题,请与我联系,QQ:4156828
© CopyRight 2020-=date("Y",time());?> All Rights Reserved. Powered By 71396.com 闽ICP备11008920号
闽公网安备35020302034903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