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批日本专家,抛弃日本涌入中国,表面为了赚钱,实则另有目的?

文 | 青茶

前言

最近几年,日本社会正被一个现象深深刺痛,越来越多顶尖科研专家离开故土,奔赴中国。

日本媒体称之为“人才外流警报”,而在中国,这些科学家却成为高校与研究机构的座上宾。

从远藤常博到藤岛昭,从福田敏男到御子柴克彦,他们的名字频频出现在中国科研报道中。

日本人疑惑:他们真的是为了钱吗?

日本科学家集体“西进”

2022年,中国家电产业的年产值突破了1.7万亿元,成为全球最庞大的制造体系之一。

但那时,许多核心技术仍受制于人,特别是在变频电机控制算法上,日本一直牢牢占据主导地位。

就在这个关键节点,一位叫远藤常博的日本专家选择加入中国企业。

他曾在日本企业中地位极高,却毅然放弃了优厚的待遇,带着当时最先进的正弦波驱动技术来到中国。

他与中国工程师团队昼夜攻关,仅仅几年时间,便让中国在该领域的技术差距缩短了三到五年。

这样的突破,不仅让国产空调更高效、更节能,也让中国制造真正摆脱了被动局面。

如果说远藤是产业领域的“破局者”,那么藤岛昭则是学术界的“领路人”。

这位拥有三百多项专利的科学巨匠,被誉为“光催化之父”。

他早年间就在中国工程院担任外籍院士,但真正让他决心长期在华工作的,是日本科研体系的羁绊。

日本2021年的科研经费总额只有18.1万亿日元,折合人民币不到一万亿元,仅为中国的三分之一。

科研人员要申请一点经费,要经过漫长而繁琐的审批过程,还要看上级脸色。

藤岛昭在中国却体验到了完全不同的氛围,上海理工大学为他建研究所,提供数十亿日元级别的资金支持。

他的光催化技术能分解有毒物质,快速落地在中国的环保产业中,从空气净化到污水治理,都能看到实际成果。

这种科研效率与应用转化速度,是他在日本再努力几十年也难以看到的。

截至2017年,在中国开展研究的日本科研人员已超过8000人,近年来这一数字还在不断增长。

苏州、深圳、上海等科研中心城市,已经成为日本专家聚集的新阵地。

这不仅仅是“人才外流”,更是一场“科研迁徙”。

日本媒体虽然不断报道,但他们似乎不愿承认一个现实:中国的科研吸引力,已经远远超出了他们的想象。

日本科研环境崩塌

日本在上世纪曾是全球科技创新的代表,从半导体到机器人,从光学到材料,几乎每一个领域都曾领先世界。

但进入21世纪后,这种优势在悄悄崩塌。原因之一,就是日本的科研体制,正在扼杀创新的活力。

上世纪末,日本政府推动大学“法人化”改革,表面上是让高校更具自主权,实则却导致国立大学的经费被层层削减。

科研人员不得不将大量时间花在争取项目、撰写申请材料上,而不是科研本身。

年轻学者尤其艰难,他们要在体制内熬资历、看人脸色。

数据显示,日本40岁以下的大学教师比例仅为23.4%,创历史最低。

年轻学者有想法、有能力,却被“年功序列制”困死,只有年纪大、资历深的人才有发言权。

诺贝尔物理学奖得主真锅淑郎曾公开批评:“在日本搞科研,不仅要有能力,还要会察言观色,否则混不下去。”

这样的评价看似冷峻,却道尽了无数科研人的苦楚。

真正的科研环境,应该是鼓励探索与创新,而非强调顺从与规矩。

日本经济的长期低迷也在拖科研后腿。日元贬值,科研预算捉襟见肘。

为了挽回颓势,日本政府推出了“精英大学”战略,每年向几所顶尖大学投入20亿美元,希望重振科研实力。

但《Nature》杂志却直言,这种“撒钱式”政策治标不治本。

因为真正的问题,不是缺钱,而是体制老化与管理僵化。

日本的科技体系像是一棵苍老的树,根深却枯,叶茂却无新芽。

正因如此,越来越多有才华的日本学者选择离开。

不是他们不爱国,而是无法在压抑的体制中实现自我。

有人形容这种现象为“科学家的逃亡”,但从更深层看,这其实是一种“用脚投票”的科研迁徙。

他们要去的地方,是能让梦想生根发芽的地方。

中国吸引力爆发

相较于日本的“内卷式科研”,中国的科研生态正呈现出蓬勃生机。

过去十年,中国的研发投入连续保持两位数增长,2020年达到2.44万亿元,成为全球增长最快的科研投资体。

中国科研体制的改革,让科学家真正有了发挥的空间。

在苏州高新区,已有600多家日本企业落户,其中95%设立了研发中心。

这些机构并非摆设,而是实打实的研发部门,负责新技术实验、成果转化与产品创新。

在深圳、上海、杭州等创新城市,科研平台如雨后春笋般涌现,各地政府推出“孔雀计划”“海聚英才”等政策,为顶尖人才提供安家补贴、启动资金和研究团队。

博士后年薪虽然不算天价,但稳定可靠,且能真正做出成果。

东京大学的服部素之在接受采访时直言:“在日本,一个年轻学者可能要熬十年才能独立带项目;但在中国,只要你有能力,三年就能做自己的课题。”

这句话,道出了中日科研环境的最大区别。中国更重视实绩,不看年头,只看成果。

年轻学者可以早早独立,带领团队,拿经费、发论文、搞项目,形成健康的科研循环。

福田敏男,这位在日本被称为“纳米机器人之父”的专家,也选择来到中国。

如今他在深圳带领团队攻关微型机器人技术,不仅拿到了丰厚的科研经费,更重要的是能把成果直接落地到产业。

御子柴克彦在脑科学领域也获得同样的成就感,在日本难以推进的研究,在中国半年就实现应用。

对科学家而言,这种“能干事”的氛围,比任何薪水都更有吸引力。

中国市场的巨大潜力,也为科研成果提供了天然土壤。

某日本生物团队在日本开发抗老化技术,因资金耗尽濒临停滞,但在中国仅半年便实现商业化,销售额破亿,才得以继续研发。

科研与市场的结合,让科学家看到了真正的未来。

如今,日本三年未获诺贝尔自然科学奖,知识产权全球排名也跌至第13名。

而中国的科研成果正加速涌现,从人工智能到新能源,从生物医药到空间探索,都在实现突破。

这不是偶然,而是长期积累的结果。

正是因为中国为科学家提供了尊重、自由与资源,他们才能在这片土地上实现梦想。

结语

人才的流动,正是时代变迁的镜子。日本科学家选择来中国,不是抛弃祖国,而是选择更能实现理想的土壤。科学无国界,但科研环境却有高下之分。

日本的体制正在束缚自己的天才,而中国的改革与开放,正在为世界的科学家提供新的舞台。

当一个又一个日本专家,在中国实验室重新点燃科研热情,这其实是全球科技格局的一次重塑。

未来的创新中心,不再只属于东京或硅谷,而正在悄然转向东方。

这不是“捞金之旅”,而是一场“科学家的复兴”,也是中国科研崛起最有力的证明。

信息来源:

2022-09-21 重才学,重贡献:日科技人才喜欢赴华“打工”

展开阅读全文

更新时间:2025-11-11

标签:科技   日本   目的   中国   表面   专家   科研   科学家   体制   学者   团队   人才外流   诺贝尔   深圳

1 2 3 4 5

上滑加载更多 ↓
推荐阅读:
友情链接:
更多:

本站资料均由网友自行发布提供,仅用于学习交流。如有版权问题,请与我联系,QQ:4156828  

© CopyRight 2020- All Rights Reserved. Powered By 71396.com 闽ICP备11008920号
闽公网安备35020302034903号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