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投66台苹果手机赚差价,最后连本金带手机全没了!”
对外宣传背景强大,轻松赚钱的手机租赁平台青云租,突然一夜之间人人喊打,真实面目曝光在了大众面前。

而此事背后近5000名投资者欲哭无泪,有人抵押房产,有人被公司逼着“付费上班”,暴富梦彻底破碎。
那么,这到底是怎么一回事?

根据报道,投资者胡女士是在2025年5月,通过一位朋友的介绍开始向“青云租”平台投资。
这位朋友在向她推荐时,特别强调了该平台拥有强大的“上市公司背景”,并且还承诺有高达16.8%的年会收益率。
这家公司听起来,不仅正规还有高收益率,让胡女士放下戒心,陆陆续续的投了12万。

在最初的一段时间里,一切看起来都很正常。然而,从2025年9月开始,胡女士发现平台的提现功能出现了问题,资金无法取出。
当时,平台方面给出的解释是遇到了“短期资金周转问题”,很快就能周转过来。

后来11月初公司还进行了正常的招商活动,这一假象成功使得胡女士和其他一些投资者误以为这只是暂时的困难。
结果没过几天,她再去武汉的平台总部时,发现早已人去楼空,连负责人都联系不上。

和胡女士有相同遭遇的还有余女士,她是在2025年1月,在她的一对夫妻朋友的劝说下开始投资的。
这对夫妻有一个特殊的身份——他们自称是“青云租”公司的员工,并且对余婷说,他们自己也在平台里投入了超过100万元。

她觉得,如果连内部员工都敢把这么多钱投进去,这个项目肯定没问题。于是,她最初尝试性地投入了9万元,并且很快确实获得了约1万多元的收益。
这种及时兑现的“甜头”让她完全相信了平台的真实性。在所谓的“凑单”等鼓励下,她前前后后不断追加投资,直到2025年9月份,总投入金额已经超过了35万元。
当9月底平台出现无法提现的问题时,余婷还跑去询问那位朋友,结果对方一句“你现在才知道”,让她钉在原地。

除了普通投资者,更让人哭笑不得的是,很多“青云租”自己的员工也深陷其中。
甚至有些员工的遭遇可以说是“付费上班”的典型例子。

一位网名为“青云租维权”的员工在社交平台上说,自己上班一个月,不仅没拿到工资,反而“倒贴了32万元”。
她入职后,公司强制要求员工自己掏钱购买苹果16、苹果17手机,不买的话还得天天加班到晚上8点。
为了保住工作,她和全国上千名同事一样,被迫掏钱购机。

还有无锡的赵女士,她的爱人7月份入职“青云租”后,公司要求3个月试用期内每月必须完成30台以上苹果手机的业绩量,否则可能被劝退。
为了业绩,他们自己不得不投钱,先是拿了6万元试水,看到每月有返利,后来甚至把房子都抵押了,还拉上了亲戚朋友一起投。
结果到了10月份公司关门时,已经有130多万元拿不回来了。

那么,“青云租”到底用了什么方法让这么多人上当呢?
它的商业模式听起来很简单:投资者投钱,平台把这笔钱折算成不同型号的苹果手机,比如一台iPhone 16 Pro Max定价为9760元,之后平台就会帮投资者把这些手机租出去,从而赚取租金差价,并承诺投资者在4个月后能获得10306元的回报。

平台还精心包装了自己,宣称是港股上市公司爱高集团的附属子公司,并有国资基金参股。这些光鲜的背景,让很多人打消了疑虑。

然而,在员工张云和其他同事自发调查后台数据时发现,平台上显示租赁和流转的11万余台手机,成本金额超过12亿元,但这些手机大部分并没有租给真实的个人用户,而是集中流向了河南焦作和沁阳的两个村庄。

进一步调查发现,这些手机被同一个人反复提货,每次数量巨大,而所谓的“承租人”很多是刚刚注册的个体工商户。
物流信息也是漏洞百出,大量订单共用一个物流单号,甚至很多订单根本没有可查询的单号。
种种迹象都表明,所谓的火爆租赁业务,极有可能是平台为了制造繁荣假象而自导自演的一出戏。

从法律角度看,这个“青云租”平台的操作模式,可以称作典型的“庞氏骗局”。
也就是说,它根本就没有能够产生足够利润的真实手机租赁业务。

承诺给投资者的高额回报,根本不是来自租金收入,而是用后面新加入的投资者的本金,去支付前面投资者的利息和收益。
这种拆东墙补西墙的游戏,一旦没有新的资金进来,或者出现大规模提现,链条马上就会断裂,骗局也就维持不下去了。

平台还涉嫌虚构其国资入股背景,并且伪造租赁场景,这不仅可能触犯了非法吸收公众存款罪的红线,还可能符合诈骗罪的构成要件。

最后这场骗局在2025年9月底才开始显现崩塌的迹象。
当时,很多投资者发现平台的提现功能出现异常,钱提不出来了。平台一开始还以“公司在股改”、“股东撤资”、“国庆假期技术延迟”等理由进行安抚和拖延。

但拖到了10月份,承诺的提现日到了还是没动静,后来公司负责人干脆联系不上了。等到11月,连总部都人去楼空了。
这时,大家才彻底明白过来,这就是一场彻头彻尾的骗局。

现在,武汉、长沙、无锡等地的投资者和员工已经陆续报警,可警方暂时还没立案。
不甘心的员工自发组成了调查小队,专程跑到那两个村庄,去核实手机的去向和承租人的身份,可到了地方才发现,所谓的“承租人”要么根本不存在,要么就是被人冒用了身份。

更多的受害者只能在社交平台上抱团维权,大家整理了投资合同、转账记录、APP截图和宣传资料,一笔一笔统计受损金额,希望能靠集体的力量推动调查进展。
余婷说,她现在每天都在后悔,当初要是多留个心眼,查一查公司的真实股东信息,也不会落到这个地步。赵女士则抱着厚厚的房产抵押合同,不知道未来该怎么向家人交代。

这场骗局里,没有什么“稳赚不赔”的好事,只有被贪心和信任蒙蔽的双眼。
受害者们把自己的经历说出来,不是为了博取同情,而是想提醒更多人,尤其是老年人和不太懂投资的人,以后再碰到说“有背景、高收益、零风险”的项目,一定要多打几个问号,别轻易相信熟人推荐,更别把养老钱、买房钱这些救命钱投进去。
现在,维权群里的消息还在不断更新,大家还在等着调查结果,盼着能有机会拿回哪怕一部分血汗钱,可谁也不知道,这份期待最后能不能成真。
【免责声明】文章描述过程、图片都来源于网络,此文章旨在倡导社会正能量,无低俗等不良引导。如涉及版权或者人物侵权问题,请及时联系我们,我们将第一时间删除内容!如有事件存疑部分,联系后即刻删除或作出更改。
更新时间:2025-11-18
本站资料均由网友自行发布提供,仅用于学习交流。如有版权问题,请与我联系,QQ:4156828
© CopyRight 2020-=date("Y",time());?> All Rights Reserved. Powered By 71396.com 闽ICP备11008920号
闽公网安备35020302034903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