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绝对想不到,有一件顶级国宝,差一点就被当成废品了。它看起来普通得让人怀疑人生,不知道的,还以为是哪个超市打折买的玻璃杯。
可它偏偏是战国时期的水晶杯,如今静静躺在杭州博物馆里,被称为“最出乎意料的珍贵文物”。
故事得从上世纪90年代讲起。杭州半山镇石塘村有个砖瓦厂,工人们平时取土烧砖,谁也想不到脚下埋着两千多年的秘密。
那天就像平时一样,推土机轰隆隆地作业,突然工人觉得手感不对,土里好像有什么硬东西。
几个人凑过去扒开土一看,和几件陶器一起出土的,是一只亮晶晶的杯子,虽然布满泥土,但那色泽和造型不就是个水杯吗?
当时谁都没往文物方面想。那个年代,工地里挖出瓶瓶罐罐不算太稀奇,很多时候陶罐、瓷碗也就随手放在一边。
这个杯子看起来太“现代”了,通体透明,没有花纹,造型简单得很。有工人甚至开玩笑说:“谁把杯子落这儿了?”还有人觉得可能是近代的玻璃制品,不值几个钱,差点随手就扔了。
幸好,当时有懂行的人建议,还是让文物部门的人来看看吧。
考古专家赶到现场,一开始也没太在意。可当他们把杯子清理干净,仔细一看,全都愣住了。
虽然造型比较“穿越”,但这哪是现代产物啊,整块水晶打磨出来的,现代人会把这种东西随手扔掉吗?消息一传开,整个考古界都震动了。
随后文博部门将这只水晶杯赶紧送到北京鉴定,考古学界泰斗苏秉琦先生,拿在手上40分钟都一言不发。别人想来拍拍他,他赶紧摆摆手:“奇迹啊,你们别碰这件文物,这可是国宝中的国宝!”
这只水晶杯是用整块优质天然水晶磨制而成的,高一掌有余,口径约一拳大小,底部略微收敛,整体略带淡琥珀色。
要知道,水晶的硬度高达摩氏7度,这是什么概念?差不多能在普通玻璃上划出痕来。
就算放到今天,要在这种材料上做文章,也得动用精密仪器。可战国时期的老工匠,居然能用原始工具把一整块水晶做成薄壁容器,简直不可思议。
苏秉琦激动地说,这绝对证明战国工匠已经掌握了用金刚砂加工的技术。原来,他们改良了传统的砣具,再配上金刚砂这种好比“古代砂轮”的研磨材料,才能一点点地把坚硬无比的水晶掏空、打磨成形。
更绝的是内壁抛光技术。我们现在用电动工具都不容易做到的镜面效果,他们靠着兽皮加细砂,反反复复手工打磨,不知道耗费了多少个日夜。
当然,这么一件看起来过于“现代”的文物,刚出土时难免有人怀疑它的身份。
为此,专家们为它安排了三场硬核科学检测,可以说是给它做了一次彻底的“时空鉴定”。
第一轮检测虽然没有直接对水晶杯进行碳14测定,因为水晶本身不含碳。但科学家从同一墓穴中采集了木炭样本。检测结果明确显示,这些木炭来自两千多年前的战国时期。
紧接着是第二轮热释光测年。这次的对象是墓里出土的其他陶器。热释光技术能够测定陶器最后一次受热的时间,结果同样指向公元前4世纪,与战国时期完全吻合。
最关键的第三轮检测,专家们小心翼翼地从杯子内取出微量土壤样本,进行孢粉分析。这些古老颗粒告诉我们,这些土壤来自距今2500年前的环境。
三轮科技检测一环扣一环,结果高度一致,彻底坐实了这只水晶杯的战国身份,惊艳全世界!
这只水晶杯的出土,彻底刷新了人们对战国时期工艺水平的认知。也毫不意外的上了禁止出境展览的名单,成为杭州博物馆的镇馆之宝。
有意思的是,关于它的用途,至今还没有定论。有人说是祭祀用的礼器,也有人说是战国贵族的生活用品。
在我们看来平平无奇的杯子,以当年的技术,那些贵族们以“极简风格”展示出来的,确实是硬实力的表现。
更新时间:2025-08-28
本站资料均由网友自行发布提供,仅用于学习交流。如有版权问题,请与我联系,QQ:4156828
© CopyRight 2020-=date("Y",time());?> All Rights Reserved. Powered By 71396.com 闽ICP备11008920号
闽公网安备35020302034903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