秋分时节
昼夜均而寒暑平
是自然界阴阳平衡的关键节点
此时的养生重点为
“阴平阳秘,避寒就温,润燥安神”
01
自然之道 天人相应
秋分后万物萧瑟,中老年朋友要科学 “冻” 护防感冒,顺时起居养气血。
秋冻有度 关键在“背”
理论依据:“春捂秋冻”是为了让身体逐步适应寒冷的刺激。中老年朋友皮肤感知能力下降,体温调节功能减弱,早晚外出散步时,需重点保暖头部、腹部和脚部。
建议:中老年群体不要过早穿上厚重衣物,但可随身携带一件薄外套,随时应对温差变化。背部是人体阳经汇聚之地,保暖背部至关重要,可有效预防感冒。
秋三月 早卧早起
理论依据:秋分后昼短夜长,应遵循“秋三月,早卧早起,与鸡俱兴”的古训。早睡以顺应阴精的收藏,以养“收”气;早起以顺应阳气的舒长,使肺气得以舒展。
建议:建议中老年朋友尽量在晚上 11 点前入睡,此时是子时之初,及时入睡有助于胆气生发;早上在 7 点左右起床,此时天已微亮,阳气开始升发。
02
“微汗养阳” 替代 “剧烈锻炼”
中老年朋友肌肉流失、关节灵活性下降,秋分运动需避免 “出汗排毒” 的误区,以 “温和养阳、不耗元气” 为原则。
“墙根太极” 护关节
选择向阳的墙面,双脚与肩同宽贴墙站立,双手缓慢做 “云手” 动作,幅度以不超过肩宽为宜,每次 15-20 分钟。
借助墙面支撑可减少膝关节压力,同时通过上肢运动活动肩颈,改善秋季常见的颈肩僵硬,尤其适合有膝关节退变的中老年朋友。
“暮色晒背” 补阳气
秋分后阳光柔和,每天傍晚 5-6 点(避免强光时段)晒背部 15 分钟,重点晒肾俞穴(腰部两侧)和大椎穴(颈后)。
此时阳光紫外线强度低,既能通过温热刺激激发背部阳气,增强免疫力,又不会因暴晒导致皮肤损伤,符合中老年朋友 “温和养阳” 的需求。
03
润而不腻 藏而不滞
中老年脾胃运化能力下降,秋分饮食需跳出 “多吃肉补身” 的传统思维,聚焦 “润而不腻、藏而不滞”。
反季食材巧利用
选择带 “秋涩” 的新鲜食材,如带壳鲜莲子,其含有的鞣质和植物碱能收敛肠道津液,预防中老年群体常见的秋季腹泻。
搭配山药、茯苓等健脾食材熬粥,既避免油腻加重胃肠负担,又能通过 “涩润平衡” 保护脾胃功能。
“分时补水” 护血管
秋分后空气湿度骤降,中老年群体易因血液黏稠引发心脑血管问题。
建议采用 “3 次 150ml” 补水法:晨起后 1 小时内(避免空腹)、上午 10 点、下午 3 点各喝 150ml 温淡盐水或陈皮水。
既能补充津液,又能通过少量盐分维持血容量稳定,比单纯喝白开水更适合中老年人群的血管调节。
~END~
秋分养生的核心在于 “顺时而动、适度养藏”,中老年群体无需追求复杂方法,只需结合自身身体状况,从饮食、运动、情志的细节处调整,即可在节气交替中守护健康,为冬季的到来打下良好基础。
更新时间:2025-09-24
本站资料均由网友自行发布提供,仅用于学习交流。如有版权问题,请与我联系,QQ:4156828
© CopyRight 2020-=date("Y",time());?> All Rights Reserved. Powered By 71396.com 闽ICP备11008920号
闽公网安备35020302034903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