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国以为拿出350万美元的收费大棒,就能让中国航运业乖乖低头,重振本土造船业的昔日辉煌。
谁知道中国企业根本不按套路出牌,75%的中国船舶撤出美国航线,转投亚洲和欧洲怀抱。这边美国港口人烟稀少,那边新加坡港忙得不可开交。
到底谁算错了账?中国企业的应对方式给美国带来了什么影响?
作者-常
十月十四日,特朗普的收费政策正式落地。
按照这套收费标准,一艘中国制造的大型集装箱船进入美国港口,光是停靠费就能轻松突破百万美元大关。
如果这艘船恰好还是中国公司运营,向中国船厂订过船,那费用直接飙升到350万美元的天花板,创下全球港口收费的历史纪录。
特朗普政府的算盘打得很响亮,想通过成本施压逼迫国际航运公司转向美国船厂下单。
问题是,这个算盘从一开始就算错了账。美国造船业的衰落不是一天两天的事儿,从上世纪80年代开始就一路下滑,现在全球新增订单里美国份额不到1%。
而中国造船业2024年的完工量、接单量、手持订单分别占全球的55.7%、74.1%、63.1%,这种压倒性优势不是靠收费就能撼动的。
更要命的是,造船厂不是开超市,说搬就搬。
船厂需要码头、龙门吊、熟练工人、完整的供应链,这些都是几十年积累下来的产业生态,不是一纸行政命令就能重建的。
世界航运理事会早就警告过,预计98%的船只在停靠美国港口时都会被收费,因为全球船队中与中国有关的船只实在太多了。
这等于是要对全球航运业开刀,而不仅仅是针对中国。
美国煤炭、农业等多个行业代表在听证会上就急了眼,强调短期内根本不可能更换这些船只,停靠费将打断几乎所有商品的运输。
中国企业的反应比特朗普想象的要快得多,也狠得多。政策还没正式落地,中远海运等航运巨头就开始了一场声势浩大的战略转移。
数据显示,75%的中国制造船舶已经从美国航线上撤出,转投亚洲内部、欧洲和其他国际航线。
这种调整的速度和规模让人瞠目结舌。
2025年上半年,中远海运在中国大陆航线上的业务同比增长9.5%,亚洲内部航线增长5.2%,其他国际航线更是猛增11.9%。
这些增长的业务量,正好抵消了美国航线的损失。
更有意思的是,不光中国企业在调整,连海洋联盟的法国达飞轮船和台湾长荣海运也跟着换船。
大家开始用非中国船舶服务美国港口,降低运营成本。韩国现代商船、日本海洋网络快运这些原本和中美贸易战没多大关系的公司,也开始调整部署。
把中国制造的船舶从美国航线上撤走。这招釜底抽薪的效果立竿见影,美国港口的中国船舶停靠量暴跌32%。
洛杉矶港、长滩港这些原本繁忙的港口,开始出现空泊位等船的尴尬局面。加州港务局预测,如果这个趋势持续下去,美国西海岸港口的货运流失可能达到320万吨。
港口工人、仓储、运输这整条产业链都开始感受到寒意。从历史经验看,这种模式似曾相识。
2018年的关税战,美国想通过提高中国商品成本来压缩中国产业链,结果中国推动了内循环,增强了自主制造能力。
芯片限制时期,中国加大了对半导体产业的投入,逐步建立起自己的供应链。这次轮到航运和造船业,中方依然是通过调整结构来化解风险。
美国的每一步施压动作,最终都促使中国形成更强的替代方案。
哈佛大学肯尼迪政府学院贸易政策专家认为,该政策是"用19世纪的保护主义思维应对21世纪的全球化挑战"。
国际航运咨询机构克拉克森研究指出,美国造船业产能恢复至少需要15-20年时间,短期政策难以实现结构性改变。
中国企业的战略转移,引发了一场全球航运资源的大重新分配。
欧盟港口2025年上半年来自中国船舶的货运量增长了28%,东南亚主要港口更是猛增35%。
中欧班列的预订量同比暴涨40%,火车从西安、重庆出发,直奔欧洲,绕开了太平洋这个"是非之地"。
墨西哥对美出口激增25%,加拿大港口吞吐量上升12%,原本属于美国港口的生意,正被邻居们瓜分。
更远的地方,巴西桑托斯港、南非开普敦港也开始忙碌起来,接收那些原本要去美国的货物。
这种变化可能是永久性的,因为供应链一旦重新配置,就不会轻易改回来。
欧盟贸易委员会正式宣布考虑对美国船舶征收"碳排放附加费"作为对等反制措施。
日本、韩国等美国盟友国的航运协会联合发声,警告该政策将破坏自由贸易原则。世界贸易组织已启动相关争端解决程序的预备性磋商。
韩国现代重工业集团2025年新增订单中,来自美国的订单仅占3.2%,而2023年这一比例为12.4%。相比之下,中国船企的欧洲订单增长34%,东南亚订单增长67%。
全球航运成本指数显示,跨太平洋航线成本上升23%,而亚欧航线成本下降8%。
美国港口协会内部评估报告显示,预计2025年全年美国港口货物吞吐量将下降15-20%,直接影响就业岗位约8万个。
高盛最新研究报告预测,该政策将使美国通胀率额外上升0.4个百分点,对美国GDP造成0.1-0.2个百分点的负面冲击。
特朗普政府想通过收费重塑全球航运秩序的想法,低估了市场力量的顽强。国际航运咨询公司德鲁里海事研究机构的首席分析师警告,这项政策将导致太平洋航运成本上升15-20%。
但更深层的影响是,全球供应链重构的速度正在加快。美国商会的最新报告估算,该政策将导致美国进口成本增加120亿美元,出口竞争力下降8%。
预计还会推高通胀率0.3-0.5个百分点,最终买单的还是美国消费者。
这种"损人不利己"的结果,恰恰印证了中国外交部发言人的判断。
亚洲有新加坡、上海、香港,欧洲有鹿特丹、汉堡,美洲有巴拿马、桑托斯。
这种多中心格局的好处是风险分散,坏处是对美国来说,话语权在被稀释。中国航运业在这个过程中展现出的适应性和韧性,让人印象深刻。
从某种意义上说,特朗普的收费政策反而加速了中国企业的全球化布局。原本过于依赖美国市场的中国企业,开始更加均衡地配置全球资源。
这种"去风险"的过程,虽然短期会增加成本,但长期看来是件好事。
中国企业用实际操作证明了"先发制人"的重要性,不等被动受制,而是主动减少依赖,重新分配风险。
全球化这条大河,从来不会因为某个"堤坝"就改变流向,只会绕出新的河道。这或许正是我们这个时代最珍贵的韧性。
面对这样的国际博弈,你觉得智慧和强硬,哪个更能笑到最后?欢迎分享你的看法。
更新时间:2025-09-07
本站资料均由网友自行发布提供,仅用于学习交流。如有版权问题,请与我联系,QQ:4156828
© CopyRight 2020-=date("Y",time());?> All Rights Reserved. Powered By 71396.com 闽ICP备11008920号
闽公网安备35020302034903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