让特殊人群找到人生方向
“以前总觉得犯了错抬不起头,现在学会了做沙县小吃,解矫后打算开家小店,日子终于有了奔头!”近日,在三明市沙县区“赋能启航”教育培训基地,刚完成小吃制作实操课的社区矫正对象邓某某,手捧新鲜出炉的扁食,眼中满是对未来的期待。
这一幕,正是三明市深耕社区矫正社会化工作、帮助特殊人群重拾生活信心的生动写照。近年来,三明市立足县域特色、聚焦群众实际需求,统筹推进11个县(市、区)社区矫正社会化教育帮扶品牌项目建设,通过技能培训、文化浸润、多元帮扶等举措,让越来越多社区矫正对象在社会关爱中顺利融入生活、开启人生新篇章。
顶层设计搭框架
为推动社区矫正社会化工作走深走实,三明市首先从顶层设计发力。2023年6月,在全市社区矫正“一县一品牌”推进会上,三明市司法局明确品牌建设核心要求——各县(市、区)必须扎根本土、服务实际,既要锚定“共性”帮扶目标,更要凸显“个性”地域特色,坚决避免品牌建设流于形式。
部署阶段,该市组织各县(市、区)对照省司法厅要求深挖本地资源禀赋:沙县区紧盯“沙县小吃”这一富民产业,计划通过技能培训帮助矫正对象掌握谋生本领;尤溪县依托“朱子文化发源地”等优势,探索以文化力量重塑矫正对象价值观;清流县则聚焦“乡贤回归社会治理”本土实践,推动乡贤成为社区矫正的暖心人……目前,11个品牌项目已全部通过省级审核,形成“一县有亮点、全域有实效”的良好格局。
三明市还积极构建线上线下联动宣传矩阵:微信公众号开设“社区矫正一县一品牌”专栏,实时分享各县帮扶故事;市、区两级多次在万达广场开展社区矫正法普法宣传,“蒲公英”普法志愿者一边发放宣传材料,一边解读政策,让群众对社区矫正工作有了更深入认识。
今年以来,全市已开展社区矫正相关宣传活动115场次,发放材料5.25万多份,解答群众咨询380多人次,社区矫正社会化理念正逐步深入人心。
精准帮扶破难题
社区矫正对象吴某在沙县区“赋能启航”教育培训基地学会小吃技艺与创业知识,解矫后在工作人员协助下,与妻子成功开起小吃店。“起初曾担心培训是‘走过场’,没想到真能扎扎实实学会手艺,还帮忙我们顺利开店。”吴某笑着说,“靠自己的手艺吃饭,心里踏实,比啥都强。”截至目前,该基地已开展8期培训,覆盖189人次。
据了解,沙县区“赋能启航”教育培训基地由区司法局、检察院、小吃管委会联合搭建,为社区矫正对象培训小吃技艺。培训中,老师手把手教学,司法局跟进监管,检察院核查实效,形成“三方联动”闭环。
尤溪县另辟蹊径,以“活水济航”品牌为依托,将本土文化资源转化为矫正工作的“精神养分”,用文化力量引导矫正对象正向转变。在朱子文化园“熹新堂”,“朱子矫思社”志愿者借革命故事与《朱子家训》引导矫正对象走向正途。社区矫正对象周某入矫初期消极抵触,志愿者通过家常疏导、朱子文化浸润及红色教育助其转变,如今他主动参与公益,重塑价值观。
清流县“乡贤助力・矫心育人”模式则为社区矫正注入乡土温情。乡贤欧阳桂和帮助社区矫正对象阳某学法,并指导其种植80亩农田,预计年收入超20万元。如今,阳某感慨:“多亏欧阳叔,不仅让我懂了法,还学会了谋生技能。我以后肯定好好守法,靠自己的双手过好日子。”目前,清流县653名乡贤参与社区矫正,入户走访380多人次,已助5人就业,成功化解13起纠纷。
长效治理固成果
社区矫正社会化工作要避免“一阵风”,关键在于建立长效机制。三明市通过健全协同机制、强化动态监管等举措,推动“一县一品牌”建设向制度化、专业化方向稳步发展。
各县(市、区)也纷纷搭建多元参与平台:尤溪县“朱子矫思社”吸纳40多名来自党政机关、社会组织的志愿者,承接教育帮扶、心理辅导等非执法性工作;清流县13个乡镇全覆盖成立乡贤理事会,实现“有机构、有阵地、有制度”,让乡贤参与社区矫正有章可循。
“以前光靠司法行政工作人员忙不过来,现在有了社会力量加入,监管更到位、帮扶更精准。”泰宁县司法局杉城司法所工作人员坦言。
近年来,三明市社区矫正工作亮点频现:累计开展法治教育1015场次,覆盖1.26万多人次;开展心理辅导50场次,为2名创伤后心理应激障碍对象开展危机干预;为573名矫正对象落实责任田等帮扶措施,为345名矫正对象提供就业就学指导;开展职业技能培训26场次,培训1045人。伴随各项工作推进,当地矫正对象重新犯罪率持续降低,众多矫正对象解矫后转变为守法公民,部分人还主动参与社区服务成为志愿者,或通过努力成为创业能手。
下一步,三明市将继续总结“一县一品牌”建设经验,深挖地域资源、完善保障机制,为深化平安福建建设注入更多“三明力量”。
更新时间:2025-10-29
本站资料均由网友自行发布提供,仅用于学习交流。如有版权问题,请与我联系,QQ:4156828
© CopyRight 2020-=date("Y",time());?> All Rights Reserved. Powered By 71396.com 闽ICP备11008920号
闽公网安备35020302034903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