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34年10月,国民党调集百万大军对中央苏区进行第五次围剿,红军在反围剿作战中失利,被迫放弃根据地,开始长征。这场战略转移历时两年,跨越25000余里,红军面临物资匮乏、敌军追击和恶劣环境的考验。那么,红军是如何筹措资金和物资,维持部队生存的呢?
长征前的资源积累
红军在长征前依靠中央苏区的经济基础积累了大量物资。中央苏区位于江西赣南和福建西部,盛产钨砂,这种稀有矿石是钢铁工业的关键原料,市场需求旺盛。红军通过与粤系军阀陈济棠的贸易,将钨砂出口换取资金和物资。据历史资料,中央苏区通过钨砂贸易积累了约80万元资金和90万石粮食,为长征提供了重要储备。此外,每名红军战士出发时携带约7天的口粮和少量活动经费,用于途中采购。
除了钨砂贸易,红军在苏区没收地主和官僚资本家的财产,充实了财政。1932年,红军攻占福建张州后,没收当地官僚资本家的财物,虽然数量有限,但为后续筹资积累了经验。同期,当地群众捐献了超过100万银元的金银珠宝,进一步增强了红军的经济实力。这些资金和物资被集中管理,部分存入秘密金库。1932年,红军在江西石城县附近的山洞建立了秘密金库,储存没收和捐献的金银财宝。长征开始前,这些物资被整理打包,超过160担金银由200多名挑夫和100多名士兵护送随军转移。
长征初期,红军通过与陈济棠的谈判获得了通行便利。陈济棠同意红军借道广东,但要求不深入其腹地,并提前通报行动计划。红军因此得以安全通过广东,保留了宝贵的物资储备。然而,行军途中物资消耗迅速,尤其是在湘江战役后,红军损失过半,仅剩3.6万人,物资也大幅减少。最终,仅两担黄金由负责人曹菊如携带,艰难穿越雪山草地,运抵陕北。
没收财产与群众捐助
长征途中,红军通过没收地主和反动势力的财产筹集资金和物资。红军设立了专门的“没收委员会”,负责执行没收任务,并制定了严格的纪律,仅针对地主、官僚和反动分子。没收标准包括:家中牲畜数量多、灶台油污厚重、农具种类齐全等,表明其为地主或土豪。没收的财产包括金银、粮食、衣物等,由没收委员会统一管理,按需分配到各部队。
1934年10月20日,红军在江西某村庄没收15户地主财物,筹集3万余元、1200件衣被和大量粮食。1935年1月,红军在贵州桐梓作战后,发现黔系军阀藏匿的6万银元和大量粮食。这些资金被用于采购物资,缓解了部队的物资短缺。红二方面军在长征期间累计筹集21万银元,其中一次在矿霸家中没收1.6万银元和3000余担粮食。这些没收行动不仅提供了经济支持,还通过土地革命政策赢得了群众支持。
群众的捐助也是重要资金来源。红军在苏区时期通过宣传革命理念,发动群众捐献物资。长征途中,红军继续依靠群众支持。1935年初,红军在贵州作战后,当地群众捐献粮食、布匹和牲畜,帮助红军渡过难关。红军严格遵守纪律,不拿群众一针一线,对捐献物资进行登记,确保公平分配。这种做法增强了群众对红军的信任,进一步促进了捐献。
发行红色货币
红军在长征途中发行了自己的货币,以解决物资采购问题。1935年1月,红军进入贵州遵义,毛泽民负责发行“红军票”。这些货币以没收的盐业和烟草资产为依托,盐是当时稀缺物资,具有较高的市场价值。红军票的发行促进了当地贸易,1元红军票可兑换7斤盐或4罐烟草,远高于苏区的兑换率。红军用这些货币采购了牙刷、雨具、草鞋和橡胶鞋等物资,满足了部队需求。
为避免给群众造成损失,红军在离开遵义前设立了6个临时兑换点,允许用红军票兑换银元、粮食或盐,兑换比例为1元红军票兑1.2银元。这种机制维护了货币信用,保护了群众利益。据统计,1950年遵义的红军票回收工作中,共回收2343.6元的红军票,兑换为人民币0.15元每张,显示了红军的诚信。
红色货币的发行不仅限于遵义。红四方面军在川陕苏区建立了“川陕省苏维埃工农银行”,于1933年12月发行货币。这些货币采用石印技术,印有“全世界无产者联合起来”和镰刀锤子标志,日产约1000张,总面值超过200万元。这些货币在长征前为红军提供了经济支持,但在长征途中因环境限制,发行规模较小。
群众支持与缴获物资
群众的支持在长征中发挥了关键作用。红军在行军途中得到群众提供的粮食、衣物和医疗救助,减轻了资金压力。1935年初,红军在陕西镇安县缴获布匹和棉花后,当地群众连夜赶制冬衣,解决了部队的御寒问题。在甘肃兴隆镇,群众捐献染红的羊只,供红军食用。红军还通过宣传革命政策,发动群众参与后勤保障,如洗衣、缝补和制作草鞋。
缴获敌人物资是红军的重要资源来源。在四渡赤水战役中,红军通过灵活机动,摆脱敌军追击,缴获了大量粮食和衣物。1935年3月10日,红二十五军在湖北花阳镇缴获500余支枪和大量物资。4月9日,在葛牌镇缴获1000余名俘虏和大量枪支。这些缴获物资被迅速分配到部队,增强了战斗力。红军还通过情报战锁定敌方藏匿物资,如在桐梓发现的6万银元和粮食。
1936年,长征进入后期,红军在过草地时面临严重物资短缺。宋庆龄得知红军困境后,捐出孙中山留下的抚恤金,并抵押上海房产,筹集5万银元。这笔资金被用于采购粮食和衣物,为红军提供了关键支持。1936年10月,红一、红二、红四方面军在甘肃会宁会师,长征结束。红军历经600余次战斗,损失9万余人,仅8000人抵达陕北。
红军的经济策略体现了高度的组织性和灵活性。长征前通过钨砂贸易和没收积累了初始物资,长征途中通过没收、发行货币和缴获物资维持生存。群众的支持和宋庆龄的捐款为红军注入了希望。这些策略不仅确保了长征的成功,还为后续抗战和解放战争提供了经验。
更新时间:2025-05-08
本站资料均由网友自行发布提供,仅用于学习交流。如有版权问题,请与我联系,QQ:4156828
© CopyRight 2020-=date("Y",time());?> All Rights Reserved. Powered By 71396.com 闽ICP备11008920号
闽公网安备35020302034903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