牛河梁遗址与红山文化发现大事记第三阶段(本世纪至今)

2001年中国文物研究所黄克忠等受辽宁省文物考古研究所委托,对第二地点积石家露天保护进行实验。

2001年《考古》杂志第8期发表第五地点(N5)1998——1999年度发掘简报。



2002年3月,“牛河梁遗址总体保护规划”在北京举行的专家论证会上通过。该规划于当年和2005年分别由国家文物局和辽宁省人民政府批准。

2002年5月中国考古人员与美国丹佛大学人类学系南莎娜·尼尔森(SarahMiIedge NELSON)合作勘测第一地点山台遗迹(N1J2)。

2002年5至11月,为验证地层和编写发掘报告,补充发掘第十六地点(N16),发现中心大墓(N16M4)。


2003年,牛河梁遗址第十六地点的发掘被评为年度全国十大考古发现。

2003年9月《辽沈晚报》组织考古之友到牛河梁遗址第十六地点作考古体验活动并作现场报道。

2003年5至11月考古人员在牛河梁继续发掘,在第十六地点(N16)家的南部发现随葬玉器的砌石墓。随着该地点的发掘于当年结束,牛河梁遗址考古工作暂告一段落。


2004年,牛河梁遗址被国家文物局列入重点大遗址。

2004年9月,为京四(长深)高速公路通过遗址区作现场考察并先后在朝阳、北京召开专家论证会,达成在遗址保护区东南一角开山洞通过以达到既将牛河梁遗址环境风貌的影响降到最小又有利于高速公路建设的意见,经国家文物局批准。


2005年配合京四(长深)高速公路进行考古调查,在哈海沟、凌源城南、河汤沟南都有红山文化积石家发现。

2005年京四(长深)高速公路修建时,最初方案是辽宁段要通过牛河梁遗址的中心区,为不影响牛河梁遗址的环境风貌,经多次论证改为由牛河梁遗址区最东南的一凿隧道通过,此方案得到国家文物局批准后立项。

2005年伦敦大学考古学院国际文化遗产保护中心研究员蒂姆·威廉姆斯(TimWILLIAMS)、克里夫特·彼特(CHiffordPRICE)与北京大学考古文博学院秦岭应辽宁省文物考古研究所邀请,到牛河梁遗址考察,并写出《关于牛河梁遗址保护建议》。以为文化景观也是红山文化宗教祭祀的组成部分,应从一个大的文化景观看待牛河梁遗址的价值。



2006年,考古人员发掘辽宁省朝阳市建平县东山岗墓地。

2006年,牛河梁遗址与与内蒙古自治区赤峰市红山后遗址、魏家窝铺遗址一同列入国家文物局《中国世界文化遗产预备名单》。


2008年,建平县、凌源市在“全国第三次文物普查时,在牛河梁遗址保护区范围内外又发现27处红山文化时期的遗存地点,其中多处系属积石家性质。

2008年,国家文物局和辽宁省人民政府确定以牛河梁遗址8.3平方公里核心保护区为依托,正式启动牛河梁国家考古遗址公园项目建设。牛河梁国家考古遗址公园项目于2012年竣工。

2008年7月,吉林大学边疆考古研究中心赵欣、原海兵来工地鉴定人骨并标本取样。此前沈阳市考古研究所陈山曾来工地作人骨鉴定。

2008年9月,北京大学考古文博学院赵朝洪、中国地质大学员雪梅、李国彪来工地鉴定石料和采集标本。

2008年10月,北京大学城市与环境学院莫多闻、考古文博学院李水城等来工地作环境考古采样。

2008年11月,为中国文明探源工程玉器工艺研究项目,香港中文大学中国考古艺术研究中心邓聪赴沈阳与辽宁省文物考古研究所共同对牛河梁遗址出土部分红山文化玉器工艺进行观摩拍摄。


2009年,配合牛河梁遗址保护工程,在第一、二地点进行补充发掘,在第一地点山台北侧发现建筑址(N1J4)。在第二地点发现陶质斜口筒形器与熏炉器盖等重要陶器。

2009~2011年,考古发掘辽宁省朝阳市凌源市田家沟墓地。


2010年为改善遗址区环境,20世纪60年代建成、穿过遗址中心区的G101线公路改线工程启动。2010~2011年在遗址区内又有配合该项工程的考古工作。


2012年,《牛河梁-红山文化遗址发掘报告(1983~2003年度)》出版。作为红山文化研究最重要的考古报告,在红山文化发现与研究史上具有里程碑的意义,标志红山文化研究进入新阶段。

2012年9月,牛河梁遗址博物馆正式开馆。

2012年牛河梁红山文化遗址与赤峰市红山后遗址、魏家窝铺遗址一起列入重设的《中国世界文化遗产预备名单》。辽宁省《中国世界文化遗产预备名单》项目授牌仪式在沈阳举行,朝阳市的牛河梁遗址作为“红山文化遗址”子项目第三次入围《中国世界文化遗产预备名单》。据悉,作为20世纪中国最重大考古发现之一的牛河梁遗址此次入选,在对红山文化的传播与保护等方面具有深远意义。


2013年,牛河梁遗址考古公园被国家文物局正式列入第二批国家考古遗址公园名单。


2014~2016年,发掘辽宁省朝阳市龙城区半拉山墓地。


2017~2022年,对大凌河中上游地区红山文化遗存开展专项考古调查。这是首次开展大规模红山文化遗存专项考古调查。


2017~2022年,发掘牛河梁遗址第一地点二号建筑址,重启牛河梁遗址发掘。并将工作重点放在了此前有所发现但未进一步开展工作的2号建筑址(“女神庙”北侧的“山台”)。随着科研力量投入的加大,考古工作不断有新的收获。


2019~2022年,发掘辽宁省朝阳市建平县马鞍桥山遗址,这是辽宁首次发掘红山文化大型聚落址。


2020年9月25-26日,由中国社会科学院考古研究所、辽宁省文物考古研究院、中国考古学会新石器时代专委会主办的“牛河梁遗址考古发掘与研究现场座谈会”在牛河梁工作站举行。会议邀请了来自国家文物局文物保护与考古司考古处、中国社会科学院考古研究所、北京大学、中国人民大学、辽宁省文物专家组、辽宁大学等科研机构和高校的十余位专家学者,就2020年度牛河梁遗址第一地点2号建筑址调查和发掘成果、牛河梁遗址的考古发掘及红山文化研究的长期规划进行座谈。


2021年8月,考古人员在牛河梁遗址组织发掘和研究工作。在靠近女神庙北边的5号、6号台基开展清理工作时,发现了9座台基。碳十四测年结果显示,9座台基的测年范围不超过200年。


2022年6月牛河梁遗址第一地点2号建筑址近日启动的年度发掘工作。




2023年3月7日,2023年度辽宁省红山文化考古专项调查启动会在朝阳牛河梁遗址博物馆举行。这标志着辽宁省围绕红山文化为期5年的又一轮专项调查正式启动。此次调查范围将越过医巫闾山拓展至辽河流域。辽西和内蒙古自治区东南部是红山文化分布的核心区,但红山文化的整体分布情况并不清晰。学界此前一般将医巫闾山山脉作为红山文化分布范围的东界,这次为期5年的又一轮调查,我省考古工作者将越过医巫闾山,对辽河西岸的红山文化遗址分布情况进行详细调查。可谓寻源自红山,高光牛河梁,突破医巫闾。

2023年10月11日,由中国科学院古脊椎动物与古人类研究所,中国科学院南京地质古生物研究所,国家自然博物馆,朝阳市委、市政府主办,朝阳凌源市政府承办的“凌源热河生物群发现100周年纪念研讨会暨辽宁凌源牛河梁旅游度假区规划发布仪式”在凌源市举办。会上发布了《牛河梁国际旅游度假区规划》(2023年—2035年),以牛河梁文化为统领,以文化旅游、温泉康养、森林运动、花卉休闲为主导,以构建大景区、产业大协作、空间大联动为发展战略,助力旅游度假区规划建设步入发展快车道,进一步叫响“关东第一站、东北最前沿、京郊漫城、北国凌源”城市品牌。

2023年12月9日,国家文物局在京发布中华文明探源工程最新进展,中华文明起源的阶段性划分方式有了更清晰明确的认识。从距今约5800年开始,中华大地上各个区域相继出现较为明显的社会分化,进入了文明起源的加速阶段。从距今5800年至距今3500年可划分为古国时代和王朝时代。其中,古国时代可细分为三个阶段:第一阶段,距今5800年—距今5200年前后,以红山文化西辽河流域的牛河梁遗址和江淮之间凌家滩遗址的发现为代表。这是官方将红山文化晚期牛河梁遗址的发现提高到一个前所未有的高度。

2023年,辽宁省完成了大凌河中游、细河流域和辽河干流地区4900平方公里的调查任务,新发现红山文化遗址129处,完成了牛河梁、马鞍桥山、刺槐山、三家东北四处遗址的发掘工作,在红山文化早期聚落形态、生产力水平、祭祀场地建设、聚落形态发展等方面有了全新认识。


2024年9月,凝聚着中华民族记忆的文化遗产牛河梁红山文化遗址正式入选人教版《中国历史》七年级上册教材,成为青少年了解中华文明起源的重要窗口。

2024年在文物保护方面,朝阳市年投入1亿元用于遗址公园维护修缮,完成了27.1公里沿线道路改造工程,全面提升了遗址的保护水平和游客体验。今年国庆期间,遗址公园接待游客近2万人,较去年同期增长80%,展现出强劲的文化吸引力。

2024年在学术研究领域,牛河梁遗址管理方与北京大学考古文博学院、大连海事大学、辽宁师范学院等多所高校签订合作协议,深化考古研究与人才培养。目前,考古团队正在筹建“女神庙”考古方舱,持续推进遗址考古和出土文物研究的深入。

2024年9月,牛河梁遗址博物馆还被授予“全国科普工作先进集体”称号,凸显了其在文化传播和科普教育方面的突出贡献。

2024年5~9月,内蒙古自治区文物考古研究院对元宝山积石冢进行抢救性发掘,发掘面积1400平方米,揭露积石冢、墓葬、积石堆、祭祀坑、灰坑、颜料坑等遗迹近30处,出土陶器、石器、玉器、骨器、蚌器等各类遗物近300件。其中墓葬发现了目前考古发掘出土体量最大的玉猪龙,填补了考古出土玉器研究的空白。


2025年2月,国家文物局办公室、自然资源部办公厅、农业农村部办公厅发布《关于加强大遗址保护规划和用地保障的通知》,公布(第一期)重要大遗址清单36个个,辽宁省牛河梁遗址(红山文化遗址群)入列,也是辽宁省唯一入列遗址。

2025年3月,辽宁省文物考古研究院在辽宁省朝阳市进行专项考古调查。其中,无白丁遗址群新发现的多处红山文化遗迹,为红山文化的演化进程增添了新的实证。无白丁遗址群位于辽宁省凌源市北部,地处著名的牛河梁红山文化遗址以西约13公里,占地面积约42平方公里,在此范围内已确认红山文化遗址和积石冢31处。

2025年3月31日,2024年度全国十大考古新发现初评结果揭晓,根据投票结果,20个项目入围终评,其中“内蒙古敖汉旗元宝山积石冢”入围。

2025年经过三年的抢救性考古发掘与研究,位于河北省张家口市宣化区的郑家沟遗址取得重要进展和成果——作为首次在远离红山文化核心区域的冀西北地区发现并发掘的红山文化典型遗迹,郑家沟遗址1号积石冢为研究红山文化遗址分布范围、丧葬祭祀习俗、社会文明化进程以及辽西地区与冀西北地区史前文化的交流、互动等重要学术问题提供了新材料,为探索红山文化流向提供了重要线索。

展开阅读全文

更新时间:2025-04-20

标签:凌源市   国家文物局   朝阳市   遗址   辽宁省   发现   北京大学   文化   本世纪   大事记   中国   地点   历史

1 2 3 4 5

上滑加载更多 ↓
推荐阅读:
友情链接:
更多:

本站资料均由网友自行发布提供,仅用于学习交流。如有版权问题,请与我联系,QQ:4156828  

© CopyRight 2020- All Rights Reserved. Powered By 71396.com 闽ICP备11008920号
闽公网安备35020302034903号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