Good Taste | “经济上行的美”,又是一次快消美学吗?

#Good Taste 系列 Vol.01

我们身处一个情绪价值被无限放大的时代。

当一只盲盒玩偶能够带来惊喜和慰藉,其“丑萌”的形象便有了正当性;当“内卷”成为成为常态,“松弛感”则成为解药,看起来“毫不费力”的“老钱风”便悄然复兴,迅速占领时尚高地;而当倦怠与“躺平”心态弥漫开来,一句 “经济上行的美”瞬间杀出重围,以张扬、奋进的姿态,宣告着一种与低迷现实对冲的审美想象。

△Y2K,千禧年的时尚风格,被视为一种“经济上行的美”

审美风潮的更迭,似乎已不再关注于美的内涵或形式特质,而更在于它能提供何种情绪的归属与表达。这些潮流的真正功能,并非美学的构建,而是用一种情绪,去覆盖、去对抗另一种情绪。

这些情绪的背后,都隐秘地指向同一种集体无意识的渴望:对“稳定”、“秩序”和“确定性”的寻求。然而,在这片喧嚣、速朽的审美浪潮中,有一种真正能满足这些需求的能力正变得前所未有的稀缺。它不追逐情绪,不依附流量,而是恒定的、源自内心的判断力——品味。

大多数人用借来的眼睛看、耳朵听,活在没有品味和未经判断的信息当中。——巴尔塔沙·葛拉西安(西班牙哲学家)

谈论品味,离不开审美。

从字面意义理解,审美即是欣赏与判断事物之“美”。但这立刻引出了一个更为幽深复杂的问题:究竟,什么是美?

古典哲学家们曾认为:美与秩序、和谐、完整和真理相关。从毕达哥拉斯的数学比例,到托马斯·阿奎那的“完整、和谐、明晰”三要素,美,拥有可被识别的、近乎客观的品质,这种辨别甚至无需依赖群体的共识。

△具有黄金比例的名画

这恰恰反衬出当下流行审美的核心困境:它几乎完全脱胎于情绪,寄生于共识。当情绪退潮,共识转移,这种被簇拥的“美”便瞬间失色、贬值。在这样的语境下,“美”沦为了极度依赖“关注”而存续的脆弱事物。

2017年,一篇题为《Attention is All You Need》的论文开创性地提出了Transformer模型,奠定了如今生成式AI的统治地位。有趣的是,其标题也精准预言了当下的审美处境:一切都是为了注意力,注意力就是你所需要的一切。

作为稀缺资源,注意力被精准捕获、量化、再制成信息流进行投喂。我们以为在信息的海洋中自由巡航,实则在算法搅动的漩涡里打转。看得越多,感知越钝;关注越多,判断越弱。深刻的体验被抽象的表述取代,生活变成一连串标签的拼贴与复述。在流量的驱使下,审美降格为符号的追逐和模仿游戏,一场为了“被看见”的盛大表演。

然而,一个完全依赖外部符号构建的自我,注定是脆弱而空洞的。当潮流退去,“被看见”的欲望只会在下一个爆款中再度膨胀。这永无止境的追逐,最终留下的不是精神上的愉悦与满足,而是更深的秩序混乱与内在消耗。

而好的品味,恰恰是这场狂欢的反面,它不是对流行趋势的表面迎合,而是指对真正优秀、有意义、值得关注的事物的深刻而直觉的感受。品味要求对事物有所区分,并能清晰地阐述偏爱背后的缘由。

因此,品味是审美(感知+判断)、偏好(选择)和表达(创造)的精妙融合,是有意识地、专注地觉察那些与我们内在价值相符的愉悦体验。它是一场向内的探索,而非向外的表演。它追问的不是“这件东西能让别人怎么看我?”,而是“这件事物,是否具有美感?因何而美?”

优秀作品的秘诀就是:非常严格的品味,再加上实现这种品味的能力。——保罗·格雷厄姆《黑客与画家》

或许有人会反驳:“品味无非是个人好恶,何来高下之分?它不过是精英主义的说辞与阶层区隔的工具。”

这正是法国社会学家皮埃尔·布迪厄观点。他认为,品味终究是自利的,是一系列用来巩固社会身份的象征符号。

这种观点不无道理,但并不足以否定品味本身的存在。我们可以将品味的“高低”之辩暂且搁置于话语权和道德评判的范畴,但它的“好坏”之别,却真实存在。

若以“好品味并不存在”为前提,进行归谬法论证,最终会得出明显错误甚至虚无的结论。

以艺术鉴赏为例,将品味分为狭义的偏好与广义的审美判断。

若全然否定“好品味”的存在,那些被公认为人类文明巅峰的杰作该如何安放?我们是否要承认,达·芬奇的《蒙娜丽莎》与任何一个小孩的信手涂鸦,在美学上并无优劣之分?

英国哲学家大卫·休谟则试图调和两种看似矛盾的观察:一是人们对艺术的优劣存在分歧;二是我们都认同某些艺术作品被认为是人类最伟大的成就。

他用两位葡萄酒评论家的例子阐释了何为好的品味。

两人品尝同一桶葡萄酒,一人评论道:“这酒不错,但我尝到了一丝皮革的味道。”另一位则说:“酒是好酒,但略带一丝金属味。”旁人对此皆表怀疑。然而,当酒桶被倒空后,人们在桶底发现了一把系着一小段皮带的旧钥匙。两位评论家超乎常人的辨别力得到了证实。

休谟由此提出,好的品味就是优秀的品酒师所具备的素质,它虽源于主观感受,却可以通过“细腻的情感”与“持续的实践”来培养和确立,从而形成“品味和美的真正标准”。

品评一款葡萄酒,从中辨识出的优雅、平衡或美味,并非简单的果香、酸度或是单宁。你感知到的,是酒中所有元素如何和谐共生的关系融合——一种超越任何单一特质的、涌现而出的整体美感。

这说明,好的品味,并非僵化的标准,而是经过深思熟虑的综合判断力,一种发现幽微细节并举一反三的艺术。它衡量一个人观察某个领域或问题空间并在其中采取行动的能力。

当你在各种各样的情境中持续关注某个领域的细节,所有细微的洞察都会像滚雪球一样,累积成直觉和捷径的肌肉记忆,并以审美感受的形式储存起来,其深度与速度,甚至超越语言和理性的清晰表达。

如此一来,好的品味也能更快地识别出那些粗制滥造、华而不实的事物,并选择不为之投入时间、金钱与情感。这是一种“有所不为”的取舍智慧,恰如查理·芒格的投资哲学:成功的投资不仅在于选对了什么,更在于避开了哪些致命的陷阱。

好品味能够穿透表象,感知细节,并区分前卫与冒犯、新奇与喧嚣。当这种能力内化,便成为解决问题的优雅方式和创造的准则。品味能够帮助一个人判断哪些问题是重要的,区分哪些议题是有趣的,并能从有趣的议题中找出那些有价值和有意义的。

当好品味作用于文化创作,便有了无数跨越时空的不朽之作;作用于产品,便诞生了苹果公司那样突破性的创新和设计。这种品味能够将一个想法、一种愿景融入到某种媒介的限制之中。它无形却能深深触动人心。用户或许无法确切指出它是什么,但它仍会在很大程度上定义用户的体验。

正如乔布斯所言:“归根结底,这都取决于品味。你需要努力接触人类最优秀的成就,然后尝试将这些精华融入你正在做的事情之中。”

“我的品位最简单,我总是对最好的东西感到满意。”——奥斯卡·王尔德

推荐算法,无疑是这个时代最高效、也最隐蔽的“品味塑造者”。它基于每个人过去的每一次点击、停留和点赞,精心构建了一个看似完全个人化,实则高度封闭的“审美的回音室”。

一种风格火了,所有平台便开始地毯式的推送。你偶然点击了A,算法便为你推荐无数与A无限趋同的B、C、D。久而久之,你的世界里只剩下一种声音,一种旋律,一种“主流”的审美。

然而,真正有品位的人,从不甘于做被动的消费者。他们总是积极地筛选和创造——决定关注什么、追求什么以及最终为这个世界贡献什么。其本质,是一种主动的、充满好奇心的探索。它要求我们拥有主动挣脱算法“舒适区”的勇气,去亲手建立属于自己的、立体的知识与审美谱系。在面对万千事物时,拥有自己内心的坐标系和独立的判断力,而不是只能被动地、焦虑地依赖他人的“测评”、“热榜”和“种草清单”。

培养品味是一场用好奇心与世界互动的旅程。你越是沉浸在优秀的创作中,你的品味就会越精致。你会开始欣赏别人忽略的细节和差异,并且能用更丰富的词汇来描述是什么真正触动了你,以及为何如此。

当AI能以近乎零的成本生成无限内容,世界注定会被信息的洪流淹没。此时,那种能够辨别真伪、判断优劣、感知深刻共鸣的判断力,将成为人类最稀缺、也最有价值的资产。当所有选项都唾手可得,知道如何选择的人,便拥有了定义价值的主动权——这,就是品味。

作为一种风潮,“经济上行的美”或许转瞬即逝。但它折射出的那种昂扬自信的精神,以及对美好未来的本能向往,却与好品味的追求不谋而合。我们需要的,不是追逐下一个被定义的“美”的潮流,而是重新找回辨别“美”的能力。

好的品味,是一种可以习得的语言。理解这门语言的关键,在于真诚地参与。愿意花时间与优秀的作品对话,尝试理解创作者的巧思与心血,我们的感知就会日渐敏锐。

当我们涉足于不同的文化,目光流连于卓越的建筑、设计与艺术,身心沉浸于极致的产品与服务体验中,品味的“味蕾”会不断扩展,视野也会随之开阔。

这就是“Good Taste”系列的起点:在算法与信息的迷雾中,探寻与感知“美”的所在。

在接下来的内容中,我们将探访伟大的建筑,去感受光线、结构与材料如何谱写空间的诗学;品鉴卓越的设计哲学,看极致的巧思如何回应人的真实需求;欣赏不凡的产品与服务,理解美学、文化与匠心如何融为一体,创造出独特的体验……

在无尽的喧嚣与不确定性中,建立属于自己的宁静与秩序。这,或许就是好品味在当下的终极意义。

To be continued……

展开阅读全文

更新时间:2025-07-11

标签:时尚   美学   经济   情绪   事物   算法   判断力   能力   秩序   优劣   细节   优秀

1 2 3 4 5

上滑加载更多 ↓
推荐阅读:
友情链接:
更多:

本站资料均由网友自行发布提供,仅用于学习交流。如有版权问题,请与我联系,QQ:4156828  

© CopyRight 2020- All Rights Reserved. Powered By 71396.com 闽ICP备11008920号
闽公网安备35020302034903号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