聊个最近NBA休赛期挺有意思的现象。自由市场大门开了也有些日子了,那些大鱼顶薪们早就名花有主。但还有一些我们熟悉的名字,比如拉塞尔·威斯布鲁克,比如本·西蒙斯,依旧悬在半空,处境尴尬。
你说没人要吧,也不尽然。据各路记者爆料,对他们感兴趣的球队是有的,但开出的价码,清一色都是——老将底薪。
这就很有意思了。从纯篮球角度分析,上赛季威少在掘金,还能交出场均13分5篮板6助攻的数据单,怎么看,一份高于底薪的合同(比如迷你中产)都算合理要价。本西虽然长期养伤,但天赋底子在那,赌一手复苏的球队按理说也该有。
表面上看,是钱的问题。球员想要更多,球队只愿给最少。但咱掰扯一下,他们真的缺那底薪和迷你中产之间的一两百万美元吗?
所以,答案显然不是钱本身。那到底是什么?咱们往深了想一层。
如今的NBA,早已变天了。一个新的共识是:与其用几百万赌一个状态下滑、打法固定的老将,不如用更少的钱去刮几张年轻的“彩票”。年轻人更有活力,更能跑能跳,更重要的是,他们听话、肯干脏活累活,而且对“底薪”这个身份毫无心理负担。
这就是威少们最尴尬的地方。
他们的能力或许依然优于很多拿着中产的球员,但他们的使用说明书却和市场的需求脱节了。威少习惯持球在手,冲锋陷阵,需要球队围绕他的节奏来打。可现在可能签他的球队,比如传闻中的国王,需要是一个能无球空切、能玩命防守、能乖乖站在底角等球的拼图型球员。
底薪签来,当个第三后卫,当然能用。可一旦你开出高于底薪的价格,经理们就要挠头了:“我多花这几百万,是请来个能改变战局的球星,还是个更衣室的‘大爷’?” 这性价比,就得再三权衡了。
好,说到这,核心问题来了:既然不缺钱,底薪也有球打,为什么就不能先签了,用场上表现重新证明自己呢?
这事,关乎两个字:身份。在NBA这个巨大的名利场,工资帽不只是经济规则,更是一套赤裸裸的“身份等级制度”。你拿多少钱,直接定义了你在球队是什么地位、什么角色。
底薪:意味着“你只是个临时工,是来补缺的”。中产合同:意味着“你是可靠的轮换球员,是球队的中坚力量”。你的战术地位是稳定的,是更衣室里能说话的角色。顶薪:不用多说,你是爷,是核心,是城市的招牌。
对于威少和西蒙斯这种球员来说,这种身份的断崖式跌落,是心理上最难以逾越的坎。他们或许能接受自己不再是超级巨星,但很难接受,那些当年被自己打爆的、或者仅仅“潜力”看起来不错的球员,如今却能拿着比自己高得多的合同,被球队当作未来。
更新时间:2025-09-13
本站资料均由网友自行发布提供,仅用于学习交流。如有版权问题,请与我联系,QQ:4156828
© CopyRight 2020-=date("Y",time());?> All Rights Reserved. Powered By 71396.com 闽ICP备11008920号
闽公网安备35020302034903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