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是上海人,去了四川德阳后发现:德阳人跟其他地方的人不太一样

作为一个土生土长的上海人,我自诩见惯了摩天大楼和精致生活,可一次德阳之行,却彻底颠覆了我的认知。这座成都平原上的城市,不仅用三星堆的神秘青铜器“砸”醒了我对古蜀文明的想象,更让我在街头巷尾、田间工厂里,发现了一群“不太一样”的德阳人——他们活得热烈、干得硬核、吃得讲究,甚至把“矛盾”都活成了独特的城市气质。

一、德阳人,能把几千年前的“神秘”活成日常

刚到德阳,朋友就拽着我去三星堆博物馆。我心想:“不就是个遗址吗?”可当讲解员大姐指着3.95米高的青铜神树,用一口川普激情澎湃地说:“这是古蜀人通天的梯子,你看这个太阳轮,像不像外星科技?”我瞬间被震住了。更让我惊讶的是,博物馆门口卖冰粉的大爷都能跟你唠两句:“三星堆的青铜面具,眼睛为啥凸?那是古蜀人在‘瞪’着老天爷求丰收!”

德阳人对自家历史的自豪,不是写在旅游手册上,而是融在生活里。就连街边的火锅店都叫“热辣天府”,小吃店取名“蜀香韵味”,仿佛吃顿饭都能吃出文化DNA。这种把千年文明当“家常”的底气,我在别处真没见过。

二、工厂里造核电站,菜市场里雕年画

在德阳二重集团,我看到工人用吊车轻松摆弄百吨重的核电部件,朋友轻飘飘一句:“全球60%的核电产品都是这儿造的。”可转头到了绵竹年画村,同一个德阳大叔,上午还在车间焊钢板,下午就能握着毛笔在年画上勾出栩栩如生的《骑车仕女》——传统年画里竟然藏着动漫少女!

更绝的是高槐村的德阳潮扇,老匠人用0.1毫米的竹丝编出《千里江山图》,他说:“我们德阳人嘛,左手造大国重器,右手搞非遗传承,两手都要硬!”这种“重工业+小清新”的无缝切换,把我看得一愣一愣的。

三、吃碗面能吃出“科研精神”

作为一个上海人,我原以为自己对美食够挑剔,直到遇见德阳的“面痴”。在广汉街头,老板听说我要“微辣”,急得直摆手:“不得行!我们旌阳区的辣椒是用岷山水泡的,少一粒都对不起这口井!”后来才知道,德阳人连煮面都要用冰川时代矿泉水,说是“水质软,面条更筋道”。

最绝的是那道鱼鳞烧茄子——上海人扔掉的鱼鳞,德阳人居然炸得酥脆和茄子同炒!老板得意地说:“这是老祖宗传下来的‘光盘行动’,我们德阳人吃东西,讲究物尽其用。”难怪他们能把红糖糍粑做出八种配料,连豆腐干都能申请地理标志产品。

四、孝泉古镇的“孝”不是表演,是呼吸

在孝泉古镇,我亲眼见到七十岁的老太给百岁婆婆喂饭,街坊说这是“一门三孝”的后人。本以为是个旅游噱头,结果转角就撞见“孝行积分超市”——帮邻居修水管能换酱油,陪孤老聊天能兑洗衣粉。更震撼的是德阳文庙里,小学生穿着汉服行拜师礼,那场面比古装剧还庄重。导游说:“我们德阳人拜孔子不烧香,要背《弟子规》才能领祈福带。”

这种把传统文化“腌入味”的生活态度,连我这个见惯石库门弄堂的上海人都觉得新鲜。

五、矛盾得可爱,自信得坦荡

接触越多德阳人,越觉得他们“矛盾”得有趣。文化人自嘲:“我们德阳嘛,地理是过渡带,思想是融合体。”可要是有外地人说句“德阳没历史”,他们立马搬出三星堆考古报告跟你较真。工业大佬聊着重装基地市值千亿,转眼又为“剑南春到底该配回锅肉还是麻辣兔头”争得面红耳赤。

最让我感动的是在白马关,守祠大爷听说我是上海来的,非拉着我喝自酿米酒:“庞统当年在这打过仗,你们浦东开发我也捐过款!德阳人嘛,既要古城墙,也要核电站,这叫古今通吃!”

回上海的高铁上,我看着手机里的照片:三星堆青铜器的冷峻、重装车间的火光、年画上的笑脸、孝泉古镇的青石板……突然明白,德阳人的“不一样”,在于他们既能扛起大国制造的脊梁,又守得住人间烟火的温度。这样的城市,配得上“古蜀之源,重装之都”的名号,更值得被更多人看见。

展开阅读全文

更新时间:2025-05-12

标签:旅游   德阳   上海人   其他地方   发现   年画   古镇   青铜器   鱼鳞   核电   核电站   孝行   矛盾

1 2 3 4 5

上滑加载更多 ↓
推荐阅读:
友情链接:
更多:

本站资料均由网友自行发布提供,仅用于学习交流。如有版权问题,请与我联系,QQ:4156828  

© CopyRight 2020- All Rights Reserved. Powered By 71396.com 闽ICP备11008920号
闽公网安备35020302034903号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