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给钱也不卖中国”!日德联合断供高铁车轮,被中国规则彻底打脸

前言

在高铁飞驰的中国速度背后,有一个关键部件常被忽视,那就是——车轮。别小看这金属圈,它得在时速350公里下稳稳当当跑几十万公里,既不能裂,也不能软,更不能出半点纰漏。

而当初,日本和德国这两个传统高铁强国就认准了这一点,联合对中国来了个硬封锁,连“给钱也不卖”的话都放了出来。据《日本经济新闻》早年报道,日本高铁技术“核心零部件永不外传”,德国同样执行“三不原则”:不申报、不交流、不开放。说白了,就是怕中国学了去。

那时候的中国工程师,连一张高铁轮的横截面图都搞不到,只能自己闷头画草图、熬夜做实验。马钢的赵海就曾回忆:“看不到样品,我们连起点在哪都不知道。”

但偏偏,这堵技术之墙,没挡住中国人那股“非得搞出来”的狠劲。如今日本德国看到中国自主车轮不仅成型,还出口、还参与国际标准制定,恐怕得掂量掂量当年那句“不给你”的分量了。

当年联合封锁,如今变成中国创新的“燃料桶”

事情要从2000年前后说起,那时候中国刚开始大规模搞高铁,技术得引进,合作得谈判。日本、德国都来了,但说白了,真正的核心技术,他们一个字都不愿意教。尤其是车轮这种“高铁之足”,他们干脆连生产车间都不让参观。

“三不原则”,让中国技术人员连个参考都没有,连个借鉴都奢侈。赵海那会儿刚进马钢,看到的不是高精尖实验室,而是一堆老旧设备和几张“传说中”的国外样品图。有人调侃,那时候搞车轮研发,像是蒙着眼睛拼乐高。

但越是不给,中国人越是要自己干。马钢干脆拉起一支小团队,干着最苦的活,啃着最硬的骨头。他们一头扎进实验室,反复试错、反复打样,光是轮材配比实验,就做了上百次。

赵海带队搞出第一款时速250公里的车轮时,连他自己都不敢信,居然一次上车就跑了64万公里没出毛病。

据央视报道,2010年马钢研发的车轮首次上车运行,成为中国高铁车轮的“破圈之作”。谁也没想到,当初被人关门拒之的中国,真的靠自己打开了一扇核心技术的大门。

用八年时间打破垄断,中国车轮终于跑出了世界速度

2010年只是个开始。真正的突破,是那场“350公里决战”。要让车轮经得起350公里的速度考验,意味着材质、韧性、耐磨性都得重新定义。赵海团队接下了这个“几乎没人信能成”的任务。

他们只用了8个月时间,就搞出了新材料,还搭建了全新工艺流程,连德国专家看了都说:“你们这是工业奇迹。”

马钢车轮开始装车跑郑徐线、哈大线,路测跑了60多万公里,成绩全优。2017年,马钢拿下中铁检验认证中心(CRCC)认证,成了国内第一个能量产高铁车轮的企业——这下,轮子真正是中国人自己打出来的。

更牛的是中国没止步于此。如今“复兴号”上用的车轮,已经支持400公里运营、450公里试验速度,强度、抗裂、环保指标全面领先。马钢还把车轮卖到了国外,甚至反向冲击了德国企业的订单份额。曾经的“买家”,现在成了“卖家”。

据路透社数据显示,2024年中国高铁车轮出口同比增长超过25%,并首次参与UIC(国际铁路联盟)高铁系统标准制定。这不仅是技术胜出,更是话语权的转变。

从买不起到不想买,中国规则正在重塑全球高铁市场

回头看,当初“不给你”的日德,如今只能看着中国把自家技术玩得风生水起,还顺带拉起一堆合作伙伴。据联合国工业发展组织数据,中国高铁产业链已成为全球最完整、性价比最高的闭环系统。不仅造得起,运营便宜,维护还方便。

更重要的是,中国不玩封锁、不设门槛,而是把技术开放给合作国家,一起搞标准、一起做市场。这种“规则的反转”,才是真正让人服气的地方。

赵海说得好:“技术封锁只能阻碍一时,创新却能改变一世。”如今的中国高铁,不再是靠别人“施舍”来的技术,而是靠千千万万工程师、研究员、工人们一点一点拼出来的底气。

从当年的高价进口、被卡脖子,到今天的自主研发、出口创汇,中国高铁车轮的故事,是整个中国制造业升级的缩影。我们不再是全球产业链的“加工厂”,而是标准、技术和市场的引领者。

结语

回过头看,日本与德国当初那句“给钱也不卖”的话,像极了某种技术霸权的自我安慰。可现实往往爱开玩笑,被拒绝的中国,最终用技术和市场把他们反客为主。

这不是简单的“逆袭剧”,而是中国制造在全球竞争中,把“被动接招”变成“主动出击”的真实写照。当别人还在算计如何封锁,我们已经在考虑如何制定规则、定义未来。

中国高铁的今天,是靠一颗颗车轮、一滴滴汗水、一代代技术人撑起来的。而那些曾经的技术围墙,如今不过是我们突破的起点。未来的高铁,不仅要跑得更快,更要跑出属于中国的节奏和风格。这就是中国速度,更是中国规则的胜利。

参考资料:

《复兴号“风火轮”研发记》 人民日报海外版 2024年8月23日

《骄傲!世界最快高铁车轮“马鞍山造”》 澎湃新闻 2025年7月12 日

《中国高铁技术飞跃,从“追赶者”到领跑世界》 大公报 2024年9月30日

展开阅读全文

更新时间:2025-09-22

标签:科技   中国   车轮   规则   技术   德国   日本   速度   当初   联合国工业发展组织   市场

1 2 3 4 5

上滑加载更多 ↓
推荐阅读:
友情链接:
更多:

本站资料均由网友自行发布提供,仅用于学习交流。如有版权问题,请与我联系,QQ:4156828  

© CopyRight 2020- All Rights Reserved. Powered By 71396.com 闽ICP备11008920号
闽公网安备35020302034903号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