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西景德镇中学门口的三轮车摊位前,排队的人群从街角绕了三个弯,摊主李俊永一手颠着铁锅,一手撒着调料,嘴里念叨着:“油温180度刚好,就像年轻人谈恋爱,太急太慢都不行”。
这位被网友喊作“鸡排哥”的摊主,靠着6元鸡排附赠的“情绪价值”,不仅火上了美国彭博社,还成了官方认证的“景德镇文旅推介官”。
但镜头没拍到的是,凌晨五点就得备料的他,在爆红后每天要工作16个小时,面对源源不断的游客,眼神里藏不住的疲惫。
当“鸡排哥”的真实与疲惫被千万人追捧,我们突然发现:在充斥着完美人设的时代,“活人感”已经成了最抢手的消费品。
没人想到,打败流量明星的会是个炸鸡排的摊主。鸡排哥的走红,本质是一场“真实对虚假的胜利”。
他的摊位没有精致装修,一口铁锅、一辆三轮车就是全部家当,和街头千万个小吃摊没两样,卖鸡排时从不端着,学生来买主动便宜1块钱,下午四点半后特意让孩子先排队,装鸡排的袋子永远敞开着,这些不带表演痕迹的细节,戳中了被“标准化服务”喂腻的观众。
就像有网友说的:“超市收银员连笑都是培训过的,鸡排哥的急脾气反而让人觉得亲切”。
更打动人的是他的“不完美”,面对催单的顾客,他会直白地说“别催,炸不透我不原谅自己”;被问成功秘诀,他不聊创业鸡汤,只说“选对了老婆比啥都强”;谈及走红,他反复强调“我就是个摆摊的,别把我捧太高”。
这种不迎合、不造作的状态,和娱乐圈里一触即碎的“完美人设”形成鲜明对比。
要知道,现在观众早就对“精致假人”免疫了,搜狐网的数据显示,近三年“人设崩塌”相关话题的阅读量超50亿,从“学霸明星”被扒学历造假,到“清纯偶像”私生活翻车,一次次套路让观众心生厌倦。
而鸡排哥这种带着烟火气的真实,恰好填补了市场空白,6元的鸡排能吃饱,附赠的“活人感”却能治愈精神内耗,难怪有人说“这是600块都买不到的情绪价值”。
流量来得比想象中更猛烈,国庆期间,专程为他而来的游客让摊位前排起千米长队,景德镇文旅局连夜成立工作专班维持秩序,连当地副市长都来打卡。
从街头摊贩到“城市名片”,鸡排哥的逆袭证明:当下最值钱的流量密码,不是滤镜里的完美,而是生活里的真实。
但“活人感”的红利,终究要靠肉身来扛,爆红后的鸡排哥,正陷入“真实”与“消费”的两难。
他的日常被彻底打乱,以前每天卖完鸡排还能陪老婆吃顿饭,现在从清晨六点忙到深夜十点,连喝口水的时间都没有。
有游客蹲守到凌晨,就为拍一段他收摊的视频;有人带着专业设备来直播,镜头怼到他脸上问“你现在是不是飘了”;更有商家找上门要签约带货,承诺“让你月入百万”。
面对这一切,鸡排哥的疲惫藏不住了,镜头里他依旧会说“美味即将到来”,但笑容变得僵硬;被问“还想红多久”,他沉默半天说“想回到以前安安静静摆摊的日子”。
这种疲惫戳中了关键:观众想要的是“自然的真实”,但流量要的是“持续的表演”,这本身就是对“活人感”的消耗。
类似的困境不是第一次出现,之前走红的“卤鹅哥”,因为每天要对着镜头重复“卤鹅好吃不贵”,最后累到住院;“理发师大壮”被流量裹挟着开直播,没半年就因为“不够真实”被网友骂退网。
这些案例都指向同一个问题:当“活人感”变成必须维持的“人设”,它就不再是真实,而是另一种形式的表演。
鸡排哥自己看得很清醒,他拒绝了所有带货邀约,坚持6元鸡排不涨价,反复强调“我首先是个摊主,再是文旅推介官”。
但现实的压力摆在眼前:游客越来越多,身体快扛不住;要是满足不了期待,会不会被骂“飘了”?这种两难,正是“活人感”被消费时的必然代价,我们追捧真实,却又在不经意间,逼着真实变成我们想要的样子。
鸡排哥的走红与疲惫,本质是当下社会的一面镜子,当“AI味”越来越浓,人们对“活人感”的渴求已经到了临界点。
现在的生活太“标准”了,外卖小哥的话术是系统设定的,客服的回应是AI生成的,连综艺里的明星都按着剧本“卖惨”“撒糖”。
中国新闻网的评论一针见血:“当服务业全成了流程化操作,带着汗味的真实反而成了奢侈品”。就像《我家那小子》能爆火,靠的就是张远“一年花10元水费”的接地气,让观众觉得“这才像真人”。
更深层的原因,是“真实”能带来安全感,这几年,数据造假、人设崩塌的新闻太多了:网红直播间的销量是刷的,明星的“爱心捐款”是摆拍的,连美食测评都能靠滤镜造假。
相比之下,鸡排哥“炸不透不卖出”的坚持,反而让人觉得靠谱。有网友说得实在:“他的鸡排可能不是最好吃的,但我信他不会糊弄我”。
但矛盾的是,我们一边追逐真实,一边又在“异化”真实,我们喜欢鸡排哥的自然,却又希望他永远热情满满;我们反感明星造人设,却又给草根贴上“正能量网红”的标签。
就像景德镇文旅局的用心值得肯定,但成立专班维持秩序、推动鸡排哥拍宣传片,是不是也在无形中给这份“真实”套上了枷锁?
当街头摊贩变成“文旅IP”,当随口念叨的金句变成“固定台词”,那份打动我们的“活人感”,还能留存多久?
国庆假期结束后,鸡排哥的摊位前人流少了些,他终于能在下午歇口气,喝上老婆递来的菊花茶,嘴里又念叨起老台词:“撒调料要均匀,就像分配生活精力”。
这一刻的他,没有文旅推介官的光环,只是个踏实摆摊的普通人。
这或许才是“活人感”的真谛:它不是用来消费的流量密码,不是用来追捧的标签,而是每个普通人在生活里的本来样子——有坚持,有疲惫,有欢喜,有无奈。
鸡排哥的价值,从来不是“治愈千万人”的情绪工具,而是用42年的烟火气告诉我们:认真生活的普通人,本身就很有力量。
我们该反思的是:当我们为鸡排哥的真实点赞时,能不能也接受他的疲惫?当我们追捧草根网红时,能不能少点绑架,多点包容?
毕竟,真正的“活人感”,从来不是完美的,而是完整的,既有闪闪发光的瞬间,也有累到想放弃的时刻。
希望鸡排哥能一直炸着他的鸡排,偶尔吐槽几句“太累了”,也能被理解;希望我们能记住,追捧真实的终极意义,不是找到一个“完美的普通人”,而是学会接纳每个普通人的不完美。
毕竟,真诚才是永远的必杀技,而真实的底色,从来都带着烟火气和疲惫感。
更新时间:2025-10-16
本站资料均由网友自行发布提供,仅用于学习交流。如有版权问题,请与我联系,QQ:4156828
© CopyRight 2020-=date("Y",time());?> All Rights Reserved. Powered By 71396.com 闽ICP备11008920号
闽公网安备35020302034903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