甲午战争中国惨败,为何还出现了大量中国人留学日本呢?

声明丨本文内容均引用权威资料结合个人观点进行撰写,文末已标注文献来源及截图,请知悉。

1894年,甲午战争击碎了李鸿章精心打造的北洋舰队,让中国痛失台湾岛,还赔上了2.3亿两白银。

光绪帝在赔偿协议上盖上御玺的那一刻,他痛哭流涕:“失台湾则失天下人心,朕何以为天下主?”一众大清老臣无不痛哭起来。


然而在大清战败的两年后,清政府居然派出了13位青年才俊去日本公费留学,此后“赴日留学”成为了中国社会一股时兴的浪潮。

明明日本是侵略我国的敌人,让我国割地又赔款,为何当时还有那么多想要救国的年轻人甘心前往日本呢?

01一场战争打醒了中国人

在甲午战争爆发之前,李鸿章作为亲俄派代表,他深知日本的野心远胜于沙俄。

虽然不少人骂李鸿章卖国,但是他老人家心里却不失清醒,他知道:沙俄想要的只是远东,而日本却是想吞下整个中国。


所以,在日本开始将魔爪伸向朝鲜半岛时,对沙俄蠢蠢欲动时,李鸿章就提出了“师夷长技以制夷”,学习西方的先进技术,建造一支强大的中国海军来震慑日本。

当时,北洋海军由李鸿章负责主持,他从德国购买了两艘铁甲巡洋舰,这是那个年代最先进的一个舰种,这两艘铁甲舰运回中国后被命名为“定远”和“镇远”号。


除此之外,北洋海军在短短的13年时间里,还买回来了大大小小二十多艘舰艇,李鸿章对这个成果颇为满意,甚至还说大清已经处于“深固不可动摇之势”。

1891年,李鸿章为了敲打日本这个“蕞尔小国”,还命丁汝昌率6艘舰艇访问日本,对日本展示大清的“钢铁肌肉”。

日媒也是给足了大清面子,大肆报道大清的舰艇多么威武,大清的海军多么训练有素。



就在大清沉浸在洋洋自得的自满情绪时,甲午战争就突然爆发了。

最后,邓世昌全员以身殉国,致远舰与日本舰艇同归于尽。

这一战震碎了李鸿章“深固不可动摇之势”的美梦,也打醒了无数中国青年才俊。


02爱国青年辈出

在《马关条约》签订时,恰逢是各省学子在北京会试,当时无数学子纷纷向朝廷请愿,其中康有为就曾联络了一千多学子,联名上书向朝廷递交了著名的《公车上书》。

这份联名书中,学子们希望朝廷能够硬气一回,拒绝和谈,通过经济、文化、制度改革推动国家发展。

康有为还提出,日本如此小的岛国,竟然能够打败我大清,不如我们“以强敌为师资”,学习日本的成功经验。


于是,康有为还亲自前往日本,亲身实地去了解日本到底是如何强大起来的。

他回国后,进一步提出了效仿日本的维新变法,并且主张派学生前往日本留学,学习他们先进的文化科学。

康有为的主张得到了光绪帝的重视,于是在1986年时,清政府选拔了13名优秀青年,送去了日本留学,这就是我国历史上第一批公费留学生。

到了1899年的时候,大清送去日本的公费留学生已经扩大到了200人的规模,而在民间更是有不少人自费东渡日本留学。


据史料记载,到了1903年的时候,中国赴日留学生多达1000多人,而到了1905年大清取消了科考后,赴日留学生一下子就飙升到了近一万人。

再后来,孙中山领导的辛亥革命取得成功后,中国社会掀起了赴日留学高潮,中国赴日留学的人数多达几万人。

那个时代的名人,很多有过在日本留学的经历,比如蒋介石、周恩来、秋瑾、徐锡麟、陈独秀、李大钊、白崇禧、何应钦……这些革命时期的名人、名将都曾先后去往过日本留学。


那段横跨两代人的留学潮,是一场忍辱负重的远行。

那些赴日留学的学子们,他们何尝不知日本是中国的敌人?他们何尝不念国仇家恨?

只是大厦将倾,救亡图存迫在眉睫。而日本,这个曾被大清视为“蕞尔小国”的国家,用最残忍的炮火、最不公平的《马关条约》叫醒了沉睡的中国人,戳中了我们衰败的根源。


从康有为“以强敌为师资”的疾呼,到那第一批13名学子忐忑的登船,无数人正是咬着牙,咽下屈辱,去敌国取那“师夷长技以制夷”的真经。

这一去,带回来的不仅是政法、军事与科技的新知识,更是点燃华夏大地的燎原之火!

参考资料:

1、海外网:为探索救亡道路 100多年前这群中国青年留学日本

2、上观新闻:史鉴初心①|甲午海战真正激醒国人

3、中国侨网:中国学生留日110年历史的回顾与启示

展开阅读全文

更新时间:2025-11-28

标签:历史   甲午战争   中国   中国人   日本   沙俄   北洋   舰艇   留学生   学子   光绪   深固

1 2 3 4 5

上滑加载更多 ↓
推荐阅读:
友情链接:
更多:

本站资料均由网友自行发布提供,仅用于学习交流。如有版权问题,请与我联系,QQ:4156828  

© CopyRight 2020- All Rights Reserved. Powered By 71396.com 闽ICP备11008920号
闽公网安备35020302034903号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