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09年荷兰人拍的慈禧葬礼,豪华程度令人咋舌,皇帝待遇百官跪送

文/大壮实验室

本文陈述所有内容皆有可靠信息来源,赘述在文章结尾

在晚清的历史舞台上,慈禧太后无疑是一个极具影响力的人物,从1861年辛酉政变开始,她逐步掌控了清朝的最高权力,成为了实际上的统治者,在长达近半个世纪的统治生涯中,她经历了同治、光绪两朝,见证了无数的政治风云变幻。

在她统治期间,清朝面临着前所未有的内忧外患,内部,太平天国运动、捻军起义等此起彼伏,严重威胁着清朝的统治根基。

外部,列强环伺,鸦片战争、第二次鸦片战争、甲午战争等一系列战争的失败,让中国被迫签订了一系列不平等条约,割地赔款,国家主权受到了严重的侵害。

然而,慈禧太后在面对这些危机时,却常常为了维护自己的权力和地位,做出一些短视的决策,比如,她挪用海军军费为自己庆祝六十大寿,导致北洋水师军备不足,在甲午战争中惨败。

尽管慈禧太后的统治存在诸多争议,但不可否认的是,她在清朝政治舞台上的地位举足轻重。

她的每一个决策,都深刻地影响着晚清的政治格局和历史走向,而这样一位充满争议的人物,她的葬礼又会是怎样一番景象呢?这无疑勾起了人们强烈的好奇心。

荷兰人亨利・博雷尔,作为荷兰阿姆斯特丹《电讯报》驻北京的记者,有幸目睹了这一盛大的历史场景,并通过他的镜头和文字,为我们留下了珍贵的记录。

博雷尔在他的日记中,详细地描述了葬礼的每一个细节,他惊叹于送葬队伍的庞大和奢华,对灵柩的精美雕琢、陪葬品的珍贵稀有以及纸人纸马的逼真造型都进行了细致入微的描写。

在惊叹于葬礼的奢华与壮观之余,博雷尔也敏锐地察觉到了这个帝国背后隐藏的危机。

他在日记中写道:“在这个看似辉煌的葬礼背后,我看到的是一个腐朽的帝国正在走向衰落,如此巨大的财富被浪费在一场葬礼上,而这个国家的人民却生活在水深火热之中。”

他认为,慈禧太后的葬礼虽然展示了清朝皇室的威严和财富,但也暴露了这个国家的腐败和无能,在当时,中国正面临着内忧外患的困境,国家经济衰退,社会矛盾激化,而这样一场奢华的葬礼,无疑是对国家资源的巨大浪费,也让人们对清朝的未来感到担忧。

慈禧太后对自己的陵墓修建极为重视,早在生前就开始了精心的筹备,同治十二年(1873年),在她的主持下,陵墓选址工作正式启动。

为了找到一块风水绝佳的宝地,朝廷专门派遣了精通堪舆之术的风水师,奔赴各地进行勘察,最终,他们选定了位于河北遵化清东陵的菩陀峪,这里被认为是一块不可多得的风水宝地。

陵墓的建造过程堪称一场浩大的工程,据史料记载,慈禧陵的建筑材料选用了大量的名贵木材和精美的石材,其中,大殿的梁枋全部采用了珍贵的黄花梨木,而地面铺设的则是光洁如镜的汉白玉石,每一块都经过了精心的打磨和雕刻。

为了确保陵墓的建造质量,慈禧还亲自过问工程进度,并派遣了亲信大臣进行监督,在慈禧的高压政策下,工匠们不敢有丝毫懈怠,他们日夜赶工,终于在光绪五年(1879年)完成了陵墓的主体工程。

然而,慈禧对这座耗费了无数人力、物力和财力建成的陵墓仍不满意,光绪二十一年(1895年),她以陵墓年久失修为借口,下令对其进行大规模的重修,这次重修工程历时13年之久,直到她去世前夕才完工。

重修后的慈禧陵,在奢华程度上达到了前所未有的高度,不仅建筑规模更加宏大,而且装饰也更加精美。

三殿内外的梁枋、斗拱、天花板等部位,全部采用了贴金彩绘的工艺,使得整个大殿金碧辉煌,宛如一座金色的宫殿,此外,陵寝内的石雕、木雕等艺术品也都经过了精心的雕琢,每一件都堪称艺术珍品。

慈禧陵的规制也超越了祖制,在清朝的陵寝制度中,皇后的陵墓通常要低于皇帝的陵墓,且在建筑规模和装饰上也有严格的限制。

然而,慈禧却不顾这些规定,她的陵墓在许多方面都超越了咸丰帝的定陵,甚至与皇帝的陵墓不相上下。

1908年11月15日,慈禧太后在中南海仪鸾殿病逝,结束了她充满争议的一生,然而,她的故事并未就此画上句号,其奢华至极的葬礼和陪葬品,成为了人们津津乐道的话题。

慈禧的龙袍

慈禧入殓时的陪葬品堪称是一场奇珍异宝的盛宴,其种类之繁多、价值之高昂,令人瞠目结舌。

据李莲英和侄子合写的《爱月轩笔记》记载,棺底铺的是金丝织宝珠锦褥,厚达7寸,上面镶有大小珍珠12604粒、宝石85块、白玉203块,仅仅是这一层锦褥,就已经价值连城。

慈禧入殓时的荷花褥

锦褥之上,又铺着一层绣满荷花的丝褥,丝褥上同样铺满了珍珠,数量多达2400粒,这些珍珠颗颗圆润饱满,在灯光的照耀下,散发出柔和而迷人的光泽。

慈禧头戴的珍珠凤冠更是奢华无比,冠上最大的一颗珍珠大如鸡卵,重达4两,当时就值白银1000多万两。

图为孝端皇后的9龙9凤冠

这颗珍珠圆润硕大,散发着柔和的光泽,仿佛是夜空中最璀璨的星辰,凤冠上还镶嵌着无数的宝石和珍珠,它们相互辉映,组成了精美的图案。

慈禧口含的夜明珠,堪称是绝世珍宝,这颗夜明珠从形状上来说,总体分为两块,一旦合拢,就变成了浑圆、完美的“宝贝球”。

在慈禧的身旁,还陪葬着金、玉佛像,以及各种宝玉石、珊瑚等,慈禧棺内的陪葬品,不仅有这些金银珠宝,还有许多具有极高艺术价值的文物。

这些陪葬品的总价值难以估量,有人估算,仅仅是慈禧尸体上的穿戴和铺盖上镶缀的大小珍珠,就多达23540颗,此外还镶有各种翡翠、白玉、祖母绿1470块。

在当时,一颗一钱左右重的大珍珠,起码要价值千金甚至万金,而慈禧棺内的奇珍异宝,总价值起码在1亿两白银以上,这个数字在当时可谓是富可敌国。

要知道,当年大清王朝的年财政收入大约为白银5000万两左右,而当时国库所库存的白银还不足7000万两,慈禧的陪葬品,几乎相当于清朝两年的财政收入,其奢华程度可见一斑。

1909年11月9日,这个被钦天监选定的黄道吉日,终于迎来了慈禧太后的葬礼,然而,在正式出殡之前,一系列充满神秘色彩和奢华气息的前奏活动,就已经吸引了无数人的目光。

出殡前,宫门外的空地上,一场壮观的焚烧仪式正在进行,大量的纸钱被点燃,瞬间形成了一片火海,滚滚浓烟直冲云霄。

令人惊讶的是,在这些纸糊物品中,竟然出现了许多西式元素,纸糊的士兵们穿着欧式军装,手持西式武器,整齐地排列着,仿佛是一支即将出征的现代化军队。

他们的出现,打破了传统葬礼的固有模式,也反映出当时中国社会在西方文化冲击下的一种变革,此外,还有欧式的四轮马车,马车上装饰着华丽的油灯,马匹则是高大健壮的欧洲大洋马。

这些西式交通工具的出现,不仅展示了当时中国对西方文化的接纳,也体现了慈禧太后对新奇事物的追求,即使在死后,她也希望能够享受到最先进、最奢华的生活。

紧随其后的,是慈禧太后的灵柩,这具灵柩由珍贵的金丝楠木制成,木材坚硬而沉重,具有防腐的特性,能够让慈禧太后的遗体在漫长的旅程中保持完好。

为了确保灵柩能够平稳地运输,清政府特地从全国各地挑选了128名身强力壮的杠夫,在出殡当天,杠夫们分成多组,轮流抬着灵柩前进,每隔一段距离,就会有一组新的杠夫接替上来,以保证体力的充沛。

为了满足在京外国人对这场葬礼的好奇心,清政府的外务部还做出了一个特殊的安排——在东直门外的一个小土丘上搭建了一个带顶棚的看台。

同时,在东直门附近,还有一个单独的亭子,是专门为各国外交官、商人权贵以及记者们搭建的,这些观礼台的设置,既展示了清政府对国际社会的重视,也为这场葬礼增添了一抹国际化的色彩。

在葬礼当天,这些观礼台上坐满了来自不同国家的外国人,他们手持相机,记录下了这一震撼人心的历史时刻。

走在最后面的,是皇室成员和清廷文武大臣们,他们身穿黑色的丧服,摘掉了顶戴花翎,脸上表情悲伤,默默地跟随着灵柩前行。

这些皇室成员和大臣们,有的是慈禧太后的亲信,有的是朝廷的重要官员,他们在慈禧太后生前,都曾受到过她的恩宠和重用。

整个送葬队伍绵延数里,场面极为壮观,队伍所经之处,街道两旁早已被清空,所有门窗都必须关闭,所有路口都禁止通行并用蓝布遮掩,百姓们被要求匍匐在地,为这位曾掌握大清朝半世纪的太后送行。

空气中弥漫着纸钱燃烧的味道,以及人们低声的哭泣声,这场葬礼,不仅是对慈禧太后一生的总结,更是对清朝皇室威严的一次展示。

时光荏苒,慈禧太后的葬礼已经过去了一百多年,这场葬礼,不仅是对慈禧太后个人一生的总结,更是中国近代历史上的一个重要事件,它为我们研究晚清社会提供了丰富的素材。

然而,慈禧太后的葬礼也给我们留下了深刻的教训,它让我们看到了封建统治的腐朽和没落,以及权力和财富的过度集中所带来的危害。

在那个时代,统治者为了满足自己的私欲,不惜耗费大量的国家资源,而不顾百姓的死活,这种行为,不仅加剧了社会的矛盾,也让国家走向了衰落。

参考资料:

环球网——曝慈禧葬礼上的恐怖画面! 2012-09-14

中国经营网——皇家的葬礼:慈禧豪华葬礼全程实录 2011-04-07

展开阅读全文

更新时间:2025-05-07

标签:历史   百官   荷兰人   葬礼   慈禧   皇帝   待遇   程度   豪华   陵墓   清朝   灵柩   奢华   光绪   国家   皇室   凤冠

1 2 3 4 5

上滑加载更多 ↓
推荐阅读:
友情链接:
更多:

本站资料均由网友自行发布提供,仅用于学习交流。如有版权问题,请与我联系,QQ:4156828  

© CopyRight 2020- All Rights Reserved. Powered By 71396.com 闽ICP备11008920号
闽公网安备35020302034903号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