昨天,跟一个家长聊的过程,还是很唏嘘的。
家长性格很强势,脾气也很急,但心很软,孩子听话的时候,家长就显得很坚决和强势,但当孩子发脾气和大吼大叫时,家长赶紧就妥协了。
家长是这样想的:
舍不得孩子生气,妥协一下让孩子心情好一点,这样就会收敛了。
这当然只是家长自以为是的想法,只要家长妥协一次,孩子就会变本加厉的用发脾气和大吼大叫以及各种威胁的方式,比如:
拒绝吃饭,以此来要挟家长满足孩子不合理的要求;
威胁家长只要不满足自己的条件,就去死;
拿去上学和写作为筹码,先让家长答应自己的要求,等得到想要的后再反悔。
孩子能拿捏父母的有两个关键点:
第一个关键点拿捏了家长爱自己,怕自己出事的心理。基本这样的威胁,适用于所有家长。
尤其是平时很强势的家长,内心是非常缺乏安全感的,生怕孩子真出点什么事。
一般不等到孩子用生命威胁,只是大吵大叫和无端发脾气,摔东西或锁门,就已经把家长吓得不轻,所以无奈之下只能妥协。
第二个关键点是,孩子只要尝到到威胁能达成自己的目的这个甜头后,会屡次使用,而且会变本加厉,一次一次拿到更高的筹码。
这就是爱放狠话又心软家长,为啥会一直被孩子拿捏而牵制着走。
家长对孩子既要求高,还严厉,但这些都是在孩子乖的时候,才敢有的控制。
一旦孩子发飙或不依不饶时,家长跟孩子的身份就会互换,家长变得小心翼翼,看孩子脸色行事,而小孩主导了家长。
应了那句话:早知如此,何必当初。
家长既然没有放狠话做狠事的勇气,那就不要放狠话,不要因为一时冲动而给自己埋下无数的隐患。
最终家长放的狠话,又以妥协和心软结束。反而让孩子更加肆无忌惮,还妥妥给家长甩一口大锅:
都是你的错,我才会变成这样。都是你惹我,让我不高兴,我才会不去上学和写作业。
我之前也是一个爱放狠话,放完狠话又觉得内疚,觉得很不应该这样对孩子。看着孩子楚楚可怜的样子,心疼又内疚。
于是,就会在生活和不合理的要求中放水,来弥补对孩子的亏欠。
然后再发脾气,再放狠话,再妥协和安抚,在无原则与缺乏边界感中,恶性循环。
后来,我学习了心理学育儿,跟孩子课题分离后,就紧守自己的边界,既不去越界,也不去多说,但对原则的事情一点都不让步。
不再像之前一样,只会放狠话,只会做个纸老虎,真遇到孩子抵抗时,又很快妥协。
而是保持温和,情绪稳定,陈述事实,但不带评判,倾听孩子的心声,但该不同意的就是不同意。
就像孩子刚开学因为宿舍问题,闹走读一样,白天给我打十几个电话闹,晚上接着不依不饶的闹,甚至拿不上学作为威胁,甚至说自己不活了,我都不为所动。
我明确跟孩子讲:
拿威胁和恐吓的方式,逼我就范,绝无可能。坐下来好好商量,你想一下怎么能打消我的顾虑,你的诉求才有可能实现。
孩子跟我闹得非常厉害,我都坚持不妥协,直到他心平气和跟我谈的时候,答应了我不带手机和自己定闹钟叫醒自己,走读的事我才同意。
并在一天之内迅速找好房子,办完走读手续。只要孩子发自内心愿意承担,对孩子要即时满足不要延迟满足。
这是孩子自我负责和自主承担后该享有的权益。我给孩子的原则与底线是:
就事论事,可以表达诉求,但不要情绪化表达。要自由的同时,也要承担相应的责任与义务。
要让孩子明白一个道理:
自由是可以争取的,但没有绝对的自由,所有的自由都有前提,也意味着承担。
一个半月过去了,孩子的走读生活很顺利,没有提过要手机的问题,也没有出现过早上迟到的问题。
如果我当时被孩子威胁着妥协,那么现在手机问题一定是失控状态的。
磨一磨孩子的心性,让他知道所有的事情,都不是理所当然,这时候会更有规矩和珍惜。
最重要的一点就是嘴软心硬,不要只会放狠话,要说会软话,心狠守原则,这时孩子才能学会用成人思维来表达情绪和需求,而不是用威胁的方式来满足诉求。
更新时间:2025-10-21
本站资料均由网友自行发布提供,仅用于学习交流。如有版权问题,请与我联系,QQ:4156828
© CopyRight 2020-=date("Y",time());?> All Rights Reserved. Powered By 71396.com 闽ICP备11008920号
闽公网安备35020302034903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