提及李七月,不少观众会下意识为她 “惋惜”—— 觉得她有 “小董卿” 般的知性与才华,本应在央视主流演播厅占据一席之地,却渐渐远离聚光灯,频繁出现在农业相关节目中。这份看似 “边缘化” 的转变,并非外界猜测的 “遭不公”,而是她主动做出的选择。在田间地头的泥土与农人的笑容里,李七月找到了另一种主持价值,走出了一条不被流量定义的道路。
观众的 “疑惑”:那个 “小董卿”,怎么站在了田埂上?
2023 年初,有观众在观看农业类节目《我的宝藏 “村晚”》时,忽然认出了主持台后的身影 —— 那不是曾在央视主持人大赛上惊艳众人、被称作 “小董卿” 的李七月吗?镜头里的她,没有穿演播厅常见的精致礼服,而是身着简洁的浅色系上衣,头发随意挽在脑后,说话时带着对乡村文化的熟稔,与节目里的秧歌队、农户代表互动自然,全然没有了以往在《等着我》等节目中的庄重感。
这份 “反差” 让观众生出疑惑:她怎么去主持农业节目了?起初有人猜测 “只是临时救场”,毕竟节目周期短,或许只是央视内部的临时调配。可随着时间推移,观众发现李七月与农业领域的绑定越来越深 —— 她正式接手了农业频道的《大地讲堂》,在节目里和农业专家一起探讨种植技术、乡村振兴政策;个人短视频账号上,也频繁更新农业科普内容,有时是在大棚里查看蔬菜长势,有时是跟着农户学习嫁接果树,视频里的她双手常沾着泥土,裤脚偶尔还挂着草屑,全然没有了 “主持人” 的精致滤镜。
就在半年前,李七月还在社交平台分享过一组工作照:照片里,她蹲在田埂上,身边放着采访本和录音笔,手里捧着刚从地里拔出来的萝卜,萝卜缨上还带着湿润的泥土,她对着镜头笑得格外灿烂,背景是一望无际的绿色农田。这张照片让不少观众 “后知后觉”:李七月不是暂时 “客串”,而是真的要扎根农业节目了。有人替她可惜,觉得 “以她的能力,回主流文艺节目肯定能火”;还有人悄悄猜测,“是不是在央视受了委屈,才被迫去‘边缘’频道”。可从她分享的动态来看,无论是田间采访还是节目录制,她的精神状态始终饱满,眼神里没有委屈,只有专注与热爱 —— 这份矛盾,要从她的成长经历里找答案。
从哈尔滨到央视:在不同舞台上磨出来的 “共情力”
李七月常被误以为是江南姑娘,皆因她气质温婉,说话时语速平缓、眼神温和,可实际上,她是土生土长的哈尔滨人,1987 年出生在这座冰城。从小她就是 “别人家的孩子”:学校文艺汇演,她既能领诵诗歌,又能编排小品;文化课成绩也稳居前列,老师总说 “这孩子身上有股踏实劲儿”。这份踏实,让她顺利考入中国传媒大学,走上播音主持的道路。
毕业后,李七月进入辽宁电视台,成为《第一时间》栏目的女主播。这档新闻节目曾走出过刘芳菲、欧阳夏丹等知名主持人,对主播的业务能力要求极高 —— 不仅要播报流畅,还要对新闻事件有自己的理解,偶尔还要应对突发的直播调整。李七月很快适应了节奏:每天提前两小时到台里,熟悉当天的新闻稿件,对着镜子练习表情和语气;遇到民生新闻,她会特意去查相关背景资料,让播报更有温度。观众渐渐记住了这个 “说话亲切、不端架子” 的女主播,有人在节目评论里留言:“看李七月播新闻,就像听身边人讲事儿,很舒服。”
2012 年,李七月报名参加央视主持人大赛,起初她的表现被评委看好,可在访谈节目考核环节,因缺乏临场经验、准备不够充分,最终只拿到优秀奖。即便如此,这次比赛还是为她敲开了央视的大门 —— 她成为旅游栏目《远方的家》的出镜记者。这档节目的工作远比演播厅辛苦:需要常年出差,去的多是偏远乡村或山区,有时要徒步翻山,有时要在田间蹲守一整天;遇到突发天气,还要临时调整采访计划。有一次去西南山区采访,山路泥泞难走,她背着沉重的摄像机,走几步就打滑,裤脚全是泥点,却还是笑着跟当地村民聊天,听他们讲山里的故事。四年的外景记者经历,让她褪去了新人的青涩,也培养出极强的共情力 —— 她不再是 “镜头前的主持人”,而是能蹲下来和采访对象平等交流的 “倾听者”。
2015 年,李七月被调到国际频道主持《华人世界》。这档节目要求主持人兼具国际视野与文化底蕴,需要了解不同国家华人的生活背景,解读他们的故事。为了做好节目,她常常泡在资料室,查阅各国华人历史;采访前会提前和嘉宾沟通,了解他们的成长经历,确保提问有深度、不冒犯。这段经历让她的主持风格更显沉稳,也为后续的发展埋下伏笔。
2018 年,李七月加入大型寻人公益栏目《等着我》,担任寻人团团长。这档节目里,她不再只是 “播报者”,而是全程参与寻亲过程 —— 帮求助者梳理线索,联系各地志愿者,陪伴他们等待结果。节目中,她常常因为寻亲成功的喜悦、或求助者失望的泪水而红了眼眶:有一次,一位老人终于找到失散三十年的女儿,两人相拥而泣时,李七月站在一旁,悄悄用纸巾擦眼泪,声音哽咽地说 “真好,终于找到了”。这种不加掩饰的共情,让观众称她为 “最会流泪的主持人”,也让更多人记住了这个 “懂人心” 的姑娘。
2019 年,李七月再次站上央视主持人大赛的舞台。时隔七年,她早已不是当年的新人:面对评委的提问,她逻辑清晰、观点鲜明;即兴主持环节,她能结合自身经历,让内容既有温度又有深度。最终她获得文艺组铜奖,“小董卿” 的称号也随之传开。观众满心期待,觉得她终于要走上主流文艺节目的舞台,甚至有可能接棒前辈的衣钵。
主动的 “转身”:主持人的价值,不止于聚光灯
就在观众期待李七月在主流舞台大放异彩时,她却做出了一个出人意料的选择 —— 主动申请调往农业频道,专注于农业相关节目的主持。这个决定让不少人不解:农业频道出镜率低,节目受众相对小众,还要经常去田间地头,远比在演播厅辛苦,以她的条件,为什么要 “自降身价”?
面对外界的猜测,李七月没有过多解释,却用行动给出了答案。在《大地讲堂》里,她不再穿精致的套装,而是换上方便活动的工装;采访农户时,她会主动蹲下来,和对方平视交流,认真听他们讲种植遇到的难题、丰收的喜悦;录制科普短视频时,她会亲自上手体验农活 —— 摘草莓、测土壤湿度、打包农产品,哪怕双手沾满泥土,也笑得格外开心。她的社交账号里,没有华丽的自拍,更多的是田间工作的日常:比如分享农户种植的有机蔬菜,讲解如何辨别优质农产品,或是记录下乡采访时遇到的趣事,配文常常是 “今天又学到新东西啦”“看到农户丰收,比什么都开心”。
有人问她 “后悔吗”,她在一次节目采访中提到:“主持人的价值,不该只被收视率和曝光率捆绑。能把农业知识传递给更多人,能帮农户解决一点实际问题,这份意义,和站在聚光灯下一样重要。” 她不觉得自己是 “被边缘化”,反而觉得找到了更适合自己的方向 —— 在演播厅里,她传递的是故事与情感;在田间地头,她传递的是知识与希望,两者都是 “主持” 的意义。
如今的李七月,依旧在农业领域忙碌着。有时她会去偏远乡村采访,记录当地的农业发展;有时会在演播厅里,和农业专家一起为观众答疑解惑;偶尔也会在短视频里,分享自己的工作日常。没有了主流节目的高曝光,她却收获了另一群 “粉丝”—— 农户们会亲切地叫她 “七月”,遇到问题愿意跟她倾诉;关注农业的观众会在她的视频下留言,感谢她科普实用知识。
李七月的 “消失”,从来不是被迫的妥协,而是主动的选择。她用自己的经历证明,主持人的价值从来不止于聚光灯下的光鲜,更在于能否找到与社会需求契合的方向,能否用自己的专业能力,为他人、为社会传递真正的价值。如今的她,在田间地头走出了一条属于自己的道路,这份踏实与坚定,比任何舞台上的光芒都更动人。
更新时间:2025-09-30
本站资料均由网友自行发布提供,仅用于学习交流。如有版权问题,请与我联系,QQ:4156828
© CopyRight 2020-=date("Y",time());?> All Rights Reserved. Powered By 71396.com 闽ICP备11008920号
闽公网安备35020302034903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