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09年,同盟会内部流传一份《孙文罪状》,强烈要求开除孙中山

老覃在昨天发布了《起义在即,黄兴愤然要烧掉青天白日旗,孙中山怒:请先把我弄死》一文到“覃仕勇说史”上,文中讲到,在惠州、潮州起义发动前夕,黄兴就要不要继续沿用青天白日旗图式的问题,与孙中山展开了激烈争吵。但最终,还是黄兴做出了妥协。

而老覃在前天发布的《孙中山斥巨资购进了一批军火,章太炎故意从中捣乱,致使起义失败》一文中,已经讲述了惠州、潮州起义,以及钦州起义、廉州起义的失败过程。

事实上,从1907年到1910年,孙中山一共策划和发动了八次起义。除了上面提到的四次起义,还有防城起义、镇南关起义、广西上思起义、云南河口起义。

其中的镇南关起义,是孙中山被迫离开祖国12年后,第一次回到祖国领导的起义。

在该次起义中,他亲临战场、亲自向清军发炮。

炮声余音未歇,孙中山大感快意,高声说:

“反对清政府20余年,此日始得亲自发炮击中清军耳!”

黄兴后来回忆说:

“孙先生和我们一道持枪作战……他是最忙的一个人。”

八次起义都失败了,孙中山却是越挫越勇,从因为失败而产生动摇。

他鼓励大家说:“吾党经一次失败即多一次进步。”

事实上,此时的清王朝已病入膏肓,积重难返了。

慈禧太后在一片哀鸣中同意立宪。

清政府随即公布了宪法大纲、议院选举法要领等,定预备立宪期为9年。

老覃在七月底发布的《梁启超眼中的“荆轲”,侠肝义胆,奉命刺杀慈禧,终被康有为抛弃》一文中说了,梁启超眼中的“荆轲”——梁铁君就是在这个时间点上被处死的,当清廷颁发了预备立宪诏书,康有为便放弃了暗杀计划,全心全意去走组织政党的道路。

说起来,康有为在1906年夏就开始筹备改组政党了,将“保皇党”改组为“帝国宪政会”。此举,得到了袁世凯、端方、赵尔巽等满清权贵的支持和赞助。

随着革命形势的发展,梁启超的步子迈得更大了。

他准备组建一个新党,由载沣、载泽出任正副总裁,拟与海外保皇会另成系统。

梁启超还把斗争的矛头直指革命党,叫嚣说:

“与革党死战,乃是第一义,有彼则无我,有我则无彼!”

他在“保皇党”机关报《新民丛报》对革命党展开口诛笔伐。

一开始,章太炎担任主编的《民报》提笔应战。

双方唇枪舌剑,你来我往,好不热闹。

清廷颁发了预备立宪诏书后,梁启超暂时偃旗息鼓,派徐应奎游说章太炎和宋教仁,声称“保皇会已改为国民立宪会矣,君可与《民报》社相商,以后和平发言,不互相攻击。”

老覃在此前发布的《孙中山一着不慎,引发同盟会内讧,有人毁其画像,有人要砍其脑袋》一文中说了,因为《民报》的经费问题,章太炎在1906年春发起了第一次“倒孙”风潮。

这件事在黄兴的调解下虽然暂时平息,但余波一直不断。

对孙中山而言,东京同盟会的“倒孙”风潮闹得那么大,不可能对他没有丝毫影响,他的热情和心血就渐渐地都投向了南洋。

而主编《民报》的章太炎,也渐渐对革命心灰意冷,所发表的文章,渐渐倾向于谈论国粹与佛学。

鲁迅在《关于太炎先生二三事》一文里面,也谈到了章太炎的这一转变。

章太炎的消极行为导致《民报》的销路锐减,经费越来越紧张。

章太炎一看这样下去不行了,想把《民报》迁往美国或其他地方继续出版。

但这么做是需要资金的。

章太炎贫病交加,只好写信给孙中山,希望能脱困。

孙中山正在不断策划和发动起义,哪有时间和精力顾及?

章太炎不死心,又“邮书五、六次,电报三、四度”,恳请孙中山帮忙,但均如泥牛沉海。

没有办法,章太炎只好派陶成章出马去新加坡向孙中山催要。

孙中山其实也没钱,听到陶成章只要3000元以给《民报》作经费,便把自己的手表等物变卖,尽力支持。

陶成章一看事情这么容易解决,便狮子大开口,要求孙中山“为他筹款五万元,回浙办事。”

孙中山吓得连连摆手,声称“近日南洋经济恐慌”,办不到。

陶成章认为孙中山的钱本来就是从南洋侨民那儿募捐来的,他募得,我也募得。

于是,就让孙中山开一份介绍信,打着江、浙、皖、赣、闽五省革命军的旗号,游走于缅甸仰光、槟榔屿等地筹饷。

可是,诚如孙中山所说的“近日南洋经济恐慌”,当地华侨认捐很少,陶成章所得无几。

恼羞成怒之下,陶成章怀疑是孙中山在暗中使坏,鼓动侨民拒捐。回到东京后,便向章太炎大讲孙中山的坏话。

章太炎勃然大怒,骂孙中山“忝为盟长”,却对《民报》“未有半铢之助”。

偏偏,《民报》缺少经费,已经停刊。

而汪精卫等人又没向章太炎打招呼,秘密在巴黎印刷、出版了两期《民报》。

这简直是火上浇油。

章太炎怒火中烧,以原《民报》社长名义,撰写了致美洲、南洋等处的公函,径直题名为《伪(民报)检举状》,到处散发,怒斥孙中山“欺瞒侨民以诈取捐款,见民报危机而不救”,实为一个扰乱天下的小人,告诫华侨不要为孙中山、汪精卫“私有”的伪《民报》捐款。

1909年8月,陶成章又鼓噪而起,以川、广、湘、鄂、江、浙、闽七省同志的名义,捣鼓出了一份陶《孙文罪状》,指责孙中山“谎骗营私”、“残害同志”,要求“开除孙文总理之名,发表罪状,遍告海内外”。

此为第二次“倒孙”风潮。

《孙文罪状》在同盟会内部流传,给孙中山造成了极坏的影响。

展开阅读全文

更新时间:2025-08-07

标签:历史   同盟会   罪状   孙文   孙中山   章太炎   南洋   立宪   侨民   文中   经费   保皇党   潮州

1 2 3 4 5

上滑加载更多 ↓
推荐阅读:
友情链接:
更多:

本站资料均由网友自行发布提供,仅用于学习交流。如有版权问题,请与我联系,QQ:4156828  

© CopyRight 2020- All Rights Reserved. Powered By 71396.com 闽ICP备11008920号
闽公网安备35020302034903号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