别吹现代外卖了!宋朝早有"骑手",皇帝半夜点单,服务比现在还卷


刷到有人扒《清明上河图》的细节,我直接惊掉下巴——画里酒楼旁那个肩扛食盒、步履匆匆的小哥,居然是宋朝的"外卖骑手"!原以为外卖是手机时代的产物,没想到千年前的宋朝人早就过上了"宅家点单"的日子,连皇帝都是资深外卖爱好者。这波操作,简直把"古人不懂享受"的偏见按在地上摩擦!

近"宋朝外卖有多发达"成了热议话题,翻遍史料才发现,宋代的外卖行业简直是"古代版美团",成熟度远超想象。首先得明确,宋朝的外卖可不是贵族专属,而是全民都爱的日常服务。


《东京梦华录》里写得明白:"市井经纪之家,往往只于市店旋买饮食,不置家蔬",意思是城里的上班族、小商人根本不做饭,天天靠馆子或外卖解决温饱。更绝的是皇宫里的操作,南宋孝宗半夜观灯嘴馋,直接点了"南瓦张家圆子"和"李婆婆鱼羹"当夜宵,吃完还大方打赏,本来一贯钱的餐费,给了两倍工钱。


宋朝的"外卖骑手"有个专门的名字叫"闲汉",可不是随便找的跑腿的。他们得熟记东京108坊的路线,入职前还要过负重测试,相当于现在爬30层楼送餐,送一单能挣五文钱,大概相当于现在的8块钱,一天送20单就能换一斗米。没有手机怎么点单?富贵人家派仆人去馆子下单,看演出时会有伙计主动问要不要点餐,完全不耽误享乐。


最让人佩服的是配套服务。餐盒是分层木制的,刻着花纹,底层还能装热水保温,能让饭菜3小时不凉;送远路的有专门的外卖船,跨河跨湖都能送;要是洒了汤、送晚了,顾客能扣下"红木食牌"给差评,店家得免单,骑手还可能被开除。而且那时饭馆分三种:"正店"是星级酒店不接外卖,"脚店"是连锁大店主打外送,"分荣"就是大排档,丰俭由人全能送。

说实话,了解宋朝外卖后再看现在的生活,真觉得"太阳底下没有新鲜事",千年前的吃货早就把"宅家快乐"玩明白了,甚至有些细节比现在还贴心。


宋朝外卖的发达,根本原因是"以人为本"的商业逻辑。那时取消了宵禁,夜市通宵营业,人们从一天两顿改成三餐,甚至加夜宵,外卖需求自然就涨起来了。商家为了抢生意,把服务做到极致:夏天有冰雪冷元子、荔枝膏等冷饮外卖,冬天有热气腾腾的烤肉,连餐具都讲究颜值和实用性,这和现在外卖平台拼配送、拼包装的逻辑一模一样。


更戳人的是对"打工人"的规范。宋朝的"闲汉"虽然辛苦,但有明确的考核标准和奖惩制度,送得好比现在拿"王者骑手"勋章还光荣,能获赠专门的荣誉工服。对比现在有些外卖员面临的超时罚款、路线混乱问题,不得不说古人的管理更有人情味。他们还懂得"前置备餐",在人多的地方提前备好货,和现在的外卖站点异曲同工,都是为了快。


最让我感慨的是宋朝人的生活态度:不把"偷懒"当回事,反而把"方便生活"做成了产业。那时的小公务员、商人宁愿花钱买外卖,也不把时间耗在做饭上,这种"高效生活"的理念,和现在年轻人"把时间留给自己"的想法完全契合。而且他们对服务有要求,不会因为"古代条件差"就将就,差评机制、保温设备,都是对"吃得好、吃得舒心"的追求,这和我们现在吐槽外卖凉了、洒了的本质是一样的。


现在总有人说"科技改变生活",但宋朝外卖证明:真正让生活变美好的不是技术,是商业的温度。那时没有电动车和手机,却靠"记路的脑子""保温的食盒""主动的服务",把外卖做到了极致。反观现在,有时技术越发达,体验反而打了折——包装过度浪费,超时只给机械道歉,比起宋朝的"红木食牌"差评凭证,少了点实在的保障。

说到底,宋朝外卖的火爆,藏着中国人对"好日子"的永恒追求——吃得方便、过得舒心,不用为琐事消耗精力。从《清明上河图》里的食盒叮当,到现在手机下单的提示音,改变的是工具,不变的是对便捷生活的向往。


那些嘲笑"现代人变懒"的人可以歇歇了,早在宋朝,"宅家点外卖"就是正经的生活方式。千年前的"闲汉"和现在的外卖员一样,都是用脚步丈量城市的温度,用汗水换生活的底气。


试问:要是穿越到宋朝,你最想点份什么外卖?是热气腾腾的炙羊肉,还是冰爽的荔枝膏?你觉得宋朝的外卖服务,比现在的更贴心吗?评论区聊聊~

展开阅读全文

更新时间:2025-10-13

标签:历史   骑手   宋朝   外卖   皇帝   半夜   食盒   舒心   吃得   东京   手机   热气腾腾   馆子

1 2 3 4 5

上滑加载更多 ↓
推荐阅读:
友情链接:
更多:

本站资料均由网友自行发布提供,仅用于学习交流。如有版权问题,请与我联系,QQ:4156828  

© CopyRight 2020- All Rights Reserved. Powered By 71396.com 闽ICP备11008920号
闽公网安备35020302034903号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