灾难这东西从来不会挑时间,更不会给人准备的余地。地震一震,电力断了;海啸一过,漆黑一片;火灾现场,浓烟能把白天堵成黑夜。
搜救队员拿着设备往里冲,可传统无人机要么靠摄像头看不清,要么依赖GPS没信号,往往只能在外面打转,黄金救援时间就这么一分一秒溜走了。
但最近美国伍斯特理工学院的实验室里,藏着个能解决这难题的宝贝:一架巴掌大的无人机,不用眼睛看,凭着"听声辨路"就能在伸手不见五指的地方飞,连透明玻璃墙都能躲开。
这玩意儿不是瞎琢磨出来的,灵感恰恰来自自然界最牛的"夜间飞行员"蝙蝠。

负责这事儿的是机器人工程助理教授尼廷・桑克特,他团队天天琢磨的就是个现实问题:"救援哪能等天亮?"
地震海啸后,电力系统最先瘫痪,可被困者多等一小时,生存希望就少一分。
他们发现,蝙蝠这小东西简直是为黑暗环境量身定做的,眼睛小视力差,却能在夜里精准抓蚊子,靠的就是一套"活雷达"系统。
早在18世纪末,意大利博物学家拉扎罗・斯帕拉捷就做过实验,他把蝙蝠眼睛蒙住,发现它们照样能灵活避障;可要是堵住蝙蝠的耳朵,它们立马就成了"无头苍蝇"。
不过斯帕拉捷只证明了蝙蝠靠听觉导航,直到20世纪30年代,哈佛大学的学生唐纳德・格里芬借助超声波探测设备,才最终证实蝙蝠是靠发射并接收高频声波的回声来定位的,这就是"回声定位"的由来。
简单说,蝙蝠飞的时候会发出人耳听不见的超声波,这波碰到东西就反射回来,耳朵接住信号就能判断障碍物在哪、离多远。
桑克特团队寻思着,要是能把这本事搬到无人机上,不就解决黑暗环境导航的难题了?在美国国家科学基金会的资助下,他们还真把这想法变成了现实。
跟市面上那些动辄几万块、个头堪比行李箱的救援无人机比,这玩意儿简直是"草根逆袭"。整个机身就掌心大小,用的都是业余级材料,成本压得很低。
核心部件是几个小型超声波传感器,原理跟公共厕所的自动水龙头差不多,都是靠声波反射干活。
但别小看这传感器,它能发射高频声波脉冲,再通过分析回声的时间差和强度,在芯片里构建出周围环境的样子,根本不用摄像头。
超声波传感器的优势很明显,哪怕完全没光也能工作,短距离内精度还挺高,不过有效探测范围一般就5到10米,距离远了精度会下降,温度湿度变化也会影响测量效果。

实验室里的演示看得人直呼神奇:所有灯全关,只留一点红光模拟灾场微光,再往空中喷雾气、撒泡沫模拟浓烟和雪花,这架小无人机照样稳稳飞。
最绝的是,前面挡着块透明玻璃墙,这玩意儿连人有时候都容易撞上去,它飞近了居然能立刻拐弯避让。
要知道,传统视觉导航无人机碰到这种又黑又糊的环境,早就失控坠机了。
不过这技术可不是一帆风顺搞出来的。刚开始试的时候,无人机螺旋桨转起来的噪音特别大,直接把超声波传感器的信号给淹了,跟人在KTV里想听清悄悄话一样难。
后来研究人员用3D打印做了个定制外壳,把螺旋桨的噪音挡了大半,这才解决了干扰问题。光降噪还不够,环境里的杂音太多,得让无人机学会"挑重点听"。
团队又用人工智能算法训练它,就像教孩子分辨脚步声和噪音一样,让它能从杂乱的回声里过滤出障碍物的信号,精度一下就提上来了。
可能有人会问,现在无人机搜救不是挺常见的吗?
确实,这些年无人机救了不少人:巴基斯坦洪灾时,救援人员靠无人机找到被困在屋顶的村民;加州有个男的困在瀑布后面两天,最后是无人机定位救出来的;加拿大一次矿难,三名矿工埋在地下60多小时,也是无人机送去了路线指导。
咱们国内也一样,2024年3月四川雅江森林火灾,翼龙-2应急救灾型、翼龙-2H人工增雨型和海燕Ⅱ型三架无人机协同作业,一边侦察火情一边实施增雨,给灭火工作帮了大忙。
同年7月汉源山洪灾害中,翼龙-2H无人机连续三天飞了45小时,不仅侦察灾情,还搭建起空中通信站,覆盖面积超2700平方公里,让失联群众能及时联系外界。
但弗吉尼亚理工大学的瑞安・威廉姆斯副教授点出了关键问题:现在的搜救无人机基本都是"人工遥控",飞哪儿、看哪儿全靠人指挥,而且大多是单机作业。

真正的突破得是"成群结队自己干",不用人管,能自己规划路线,还能互相配合搜。他说现在完全自主的无人机搜救系统几乎没有,这正是未来的方向。
威廉姆斯团队也在搞创新,他们扒了几千起失踪人口案例的资料,建了个预测模型,能分析人迷路后大概率往哪儿走,让无人机直奔高概率区域搜,效率比瞎找高多了。
桑克特的仿生无人机刚好补了另一个短板。现在的搜救设备大多是"顺境选手",得有光、天气好才能干活,可灾场从来都是"逆境考场",要么黑,要么呛,要么又黑又呛。
桑克特说得实在:"搜救这活儿,本来就是又脏又危险,还总在黑灯瞎火里干。"他的无人机刚好能扛住这些恶劣条件,这才是最关键的价值。
当然,这玩意儿离蝙蝠的真本事还差得远。蝙蝠的回声定位系统精密到变态:能靠收缩肌肉"调台",只接收自己想要的回声信号,几米外连细小的物体都能探测到。
现在的无人机传感器还做不到这么灵敏,而且受限于超声波的传播特性,遇到复杂环境的信号干扰时,判断精度还会打折扣。
桑克特自己也承认,人工技术跟自然界的进化比,还是嫩了点,但他们正一点点往上赶。
这技术的用处可不止搜救。高楼大厦的外墙检查,不用工人吊绳子,让小无人机在晚上飞着查裂缝;矿山或者森林的环境监测,就算阴天起雾也能去;农业上查病虫害,哪怕傍晚光线暗了也不耽误。
天津大学的胡清华教授就曾指出,现在低空智能感知存在"看不清、看不准、看不全"的瓶颈,而这种仿生无人机靠声波导航,刚好能绕开这些问题。
从靠眼睛看的传统导航,到靠耳朵听的多模态感知;从人手把手遥控,到无人机自己做决策;从单机"单打独斗",到成群"协同作战",这架掌心大的仿生无人机,其实是无人机技术的一个新方向。

对救援人员来说,这意味着不用再冒着生命危险往最危险的黑巷、废墟里冲;对被困者来说,哪怕在伸手不见五指的地方,也多了一分被发现的希望。
自然界藏着太多工程师想破头也想不出的智慧,蝙蝠的回声定位就是其中一个。当人类学会把这种智慧变成技术,就能在灾难面前多一分底气。
说不定再过几年,每次灾场救援,都会有一群"机械蝙蝠"嗡嗡地飞进去,用它们的"超能力",把生的希望带出来。
更新时间:2025-11-05
本站资料均由网友自行发布提供,仅用于学习交流。如有版权问题,请与我联系,QQ:4156828
© CopyRight 2020-=date("Y",time());?> All Rights Reserved. Powered By 71396.com 闽ICP备11008920号
闽公网安备35020302034903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