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阅读此文之前,辛苦您点击一下“关注”,既方便您进行讨论和分享,又能给您带来不一样的参与感,感谢您的支持!
编辑:XY
震惊科技圈!影石CEO刘靖康竟高调“替大疆道歉”,自掏腰包补偿被大疆惹恼的用户!
这背后,其实根本上藏着一场不对等的科技战争!
说出来你可能不信,一家年营收800亿,另一家才55亿,净利润差了整整12倍。业绩悬殊到这个地步,换作别人可能早就绕着走了。
但55亿的影石却偏要往上撞,而且是主动冲进800亿大疆最核心的赛道。大疆也没含糊,直接杀进了影石的老巢,两边从产品、价格到渠道、营销,几乎是贴着身肉搏。
作为国内科技领域前列的大疆,在国庆节后的一轮常规促销,本是自家正常的市场行为,降价型号覆盖了Action4到Pocket3等一众明星产品,有些甚至优惠上千元。
这本该是大疆秀肌肉的时刻,却意外点燃了部分原价购入消费者的怒火,那种“被背刺”的感觉在网上迅速发酵。
就在这个微妙的节点,刘靖康出手了。他不仅将大疆的降价行为,巧妙地解读为“影石的竞争压力所致”,更用100元影石代金券和“全家桶”抽奖这种真金白银的方式,直接向大疆用户的负面情绪里,精准地插上了一根属于影石的吸管。
一个年营收五十多亿的公司,面对着年入八百亿、利润过百亿的行业巨无霸,为什么敢用这种近乎“碰瓷”的方式主动开战?
在这场同城德比里,两家公司的总部相隔不过十公里,但它们的攻防逻辑却仿佛来自两个世界。大疆的武器,是其压倒性的“规模”,影石的武器,则是“杠杆”。
刘靖康的道歉,就是一次经典的“舆论杠杆”操作。他成功地做了一件事:劫持了事件的解释权。
本来是“大疆降价促销”,被他硬生生塑造成了“大疆因我而降价”。这么一来,影石就从一个被动的应战者,变成了主动施压的强者,这在品牌心智层面是极大的胜利。
很多网友高呼“格局打开了”,觉得影石大气。100元代金券的成本不高,却成功撬动了大疆用户的注意力,让他们开始好奇这个敢叫板大疆的品牌到底有什么能耐。这简直是教科书级的低成本、高转化声量获取。
当然,争议随之而来。“蹭热度”、“营销大于技术”的质疑声不绝于耳,刘靖康也在事后发文表示“接受批评”。但这都不重要了,重要的是,在舆论这个战场上,影石用四两拨千斤的方式,打了大疆一个措手不及。
大疆并非没有反击。它的价格战是“规模”优势最直接的体现。凭借全产业链垂直整合带来的强大成本控制力,大疆的每一次降价,都是对影石利润空间的直接挤压。影石的上半年财报显示,净利润率已经从21.35%滑落至14.16%,这背后就有价格战的巨大压力。
可在舆论场上,大疆的规模反而成了累赘。其官方的回应,在刘靖康灵活、人格化的公关面前,显得有些笨拙和僵硬,没能有效控制住叙事的走向。这是一次典型的攻防错位,影石用轻巧的舆论杠杆在消费者心中得分,大疆则用沉重的规模武器在财务报表上给影石造成了实质性伤害。
影石如此激进,仅仅是为了逞口舌之快吗?当然不是。舆论杠杆的背后,是更深层的“资本杠杆”。
影石是一家科创板上市公司,它的股价从上市后的700亿一度冲到1400亿,承载着资本市场极高的期待。但这份期待之下,是影石的核心困境,“小赛道垄断”带来的增长焦虑。
它在全球全景相机市场的占有率已经极高,有说法称超过了八成,这听起来是好事,但硬币的另一面是,这个赛道的天花板肉眼可见。整个市场规模到2023年也才约50.3亿元人民币,这片池塘已经快装不下影石这条大鱼了。
所以,影石必须讲出“第二增长曲线”的故事,来支撑它的高估值。还有什么比直接挑战行业霸主,进军一个数百亿美元规模的市场,更让资本市场兴奋的呢?于是,7月23日,影石宣布进军无人机市场。消息一出,股价应声连续涨停,市值瞬间飙升400亿。
这个故事讲得非常成功,但维持这个故事的代价,却无比沉重。
影石上半年的财务数据,就像一幅撕裂的画卷。营收同比暴增51.17%,证明故事确实吸引了市场。可净利润呢?同比仅增长0.25%,几乎原地踏步。
钱去哪了?看看费用就知道了:销售费用大涨75.4%,研发费用更是直接翻倍,暴涨100.7%。
这每一分多花的钱,都是维持这场对赌所必须付出的筹码。为了撬动资本市场的未来预期,影石正在透支着当下的利润。
反观大疆,这头非上市的巨兽,则完全是另一种活法。年营收近800亿,净利润约120亿的庞大实体规模,让它完全不必理会资本市场的短期情绪。它可以从容不迫地进行长期规划和投入,战略定力远非影石可比。
这本身就是一场不公平的对决:一个必须不断表演来吸引观众,另一个则可以默默关起门来打磨内功。
那么,影石真的只是在用营销和资本故事虚张声势吗?它进攻的矛头,究竟指向何方?答案是“技术杠杆”,具体来说,就是用软件和算法,去撬动大疆用时间和专利堆砌起来的硬件铁壁。
跟大疆硬碰硬拼飞行性能、拼硬件制造,几乎是自寻死路。大疆手握超过3.8万项全球专利,从飞控、电控到电池管理,再到操作系统,几乎全部自研。
这是一个密不透风的技术要塞,一个后来者极难逾越的体系化壁垒。
影石很聪明地选择了绕道而行。它的核心支点,是其在运动相机领域积累多年的软件优势——顶级的防抖算法、颠覆性的AI剪辑功能、以及层出不穷的创意玩法。
它想把这套“软件定义硬件”的逻辑,平移到无人机这个新战场。
到了运动相机市场,三强格局更是微妙,GoPro、影石、大疆的份额几乎贴在一起。影石的AcePro2祭出了徕卡镜头和AI双芯,主打夜景和画质。
大疆的Action5Pro则在便携性、低光和生态整合上继续做文章。
可以看到,影石的每一次出牌,都指向了“用户体验的差异化”。它试图用更聪明的算法、更好玩的软件,去吸引那些对纯粹硬件性能不那么敏感,但对内容创作的便捷性和趣味性要求更高的用户群体。
这无疑是一次勇敢的尝试。它在赌,赌未来的竞争,不再是硬件参数的比拼,而是软件体验、AI赋能和生态协同的综合较量。它希望用轻巧的“技术杠杆”,撬开大疆那个由无数硬件节点构成的“产业链要塞”的一角。
这场影石与大疆的对决,从一开始就是一场典型的非对称战争。它无关对错,只是两种不同生存与扩张逻辑的激烈碰撞。
影石的每一步棋,无论是高调的道歉营销,还是对资本市场的激情叙事,本质上都是在寻找“杠杆”,试图用最小的资源,撬动最大的市场效应。
而大疆,则像一个稳重的拳王,依靠其绝对的“规模”优势,步步为营,打的是扎实的阵地战。
短期来看,影石用巧妙的杠杆策略,确实赢得了宝贵的声量和资本市场的关注,但也为此付出了利润的代价,甚至为此从大疆挖来了销售负责人张博,开启了全方位的人才、渠道、KOL资源争夺战。
这场战争没有终局。对影石来说,它必须将通过杠杆赢得的时间和空间,尽快转化为自身在核心技术和产业链上的“规模”积累,否则杠杆总有力竭之时。
而对于所有身处巨头阴影下的科技挑战者而言,影石的案例提供了一个极具价值的启示:创新不仅是技术上的突破,更是战略智慧的博弈。
当然,作为消费者,我们乐见其成。无论是挑战者的奇袭,还是守擂者的反击,这种火花四溅的对抗,最终都将催生出更具创意、更具性价比的产品。
这或许才是这场商业战争,对整个市场最积极的意义。
更新时间:2025-10-21
本站资料均由网友自行发布提供,仅用于学习交流。如有版权问题,请与我联系,QQ:4156828
© CopyRight 2020-=date("Y",time());?> All Rights Reserved. Powered By 71396.com 闽ICP备11008920号
闽公网安备35020302034903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