没想到,罗永浩与西贝关于预制菜互撕的新闻成为眼下网络最热的焦点。最终结果以西贝老板贾国龙道歉,老罗全面胜利告一段落。由此可见,在民以食为天的中国,绝大多数老百姓对预制菜,内心是比较排斥,甚至反感的。失去消费者支持的预制菜,是不是在中国将走向没落?恰恰相反,未来国人的生活已经离不开预制菜,更多人的舌尖将被预制菜“霸凌”。
被污名化的预制菜?老百姓与国家规范的预制菜存在概念差别
在这场老罗与西贝的隔空大战中,有意思的是,广大网友群众坚决站在罗永浩一边反对预制菜,而众多商界大佬,包括名声赫赫的胖东来都在力挺西贝。除了屁股决定脑袋的利益使然外,可能是餐饮业内人士对预制菜的前景看得比普通人更清楚。
对于预制菜目前国家并没有法律和行业规范,但国家层面在2024年提出了明确的规定。2024年,市场监管总局、教育部、工业和信息化部、农业农村部、商务部、国家卫生健康委联合印发《关于加强预制菜食品安全监管,促进产业高质量发展的通知》。
《通知》明确:预制菜也称预制菜肴,是以一种或多种食用农产品及其制品为原料,使用或不使用调味料等辅料,不添加防腐剂,经工业化预加工(如搅拌、腌制、滚揉、成型、炒、炸、烤、煮、蒸等)制成,配以或不配以调味料包,符合产品标签标明的贮存、运输及销售条件,加热或熟制后方可食用的预包装菜肴。
在近些年公众舆论的引导下,消费者们已经形成了“谈预制菜色变”的反馈机制。但凡哪个餐饮品牌和预制菜扯上点关系,就会客流大跌。但根据国家规定,餐厅中央厨房出品的菜肴,并不是预制菜!
《通知》发布时,发言人强调了一点,考虑到连锁餐饮企业广泛应用中央厨房模式,其自行制作并向自有门店配送的净菜、半成品、成品菜肴,应当符合餐饮食品安全的法律法规和标准要求。中央厨房制作的菜肴,不纳入预制菜范围。
为什么中餐很难像西式快餐一样连锁运营,口味不统一、制作标准复杂是先天不足。国家为什么提倡“中央厨房”,餐饮连锁企业为啥都在争先建中央厨房?就是为了解决中式餐饮的标准化难题。
连锁餐饮的中央厨房模式核心是生产“标准化半成品”、“即热型成品菜”,完成的是基础预处理,如:清洗、切配、腌制、预煮、预炸、调味酱料包制作,冷藏或冷冻配送到门店后,再由门店的厨师进行关键的“锅炒”、“焖煮”、“烤制”等工序。中央厨房解决的是餐饮企业的4个大难题:味道不稳定、成本管不住、效率跟不上、顾客吃着不放心。
很多人谈预制菜色变,是对预制菜概念的不了解。凡是有前置的流程,有冷冻的,许多消费者就将之与预制菜划上等号,与“污名化后的预制菜”划上等号。在公众叙事中,预制菜,与“料理包”、“添加剂”、“僵尸肉”、“科技与狠活”等负面词汇捆绑,形成了一个强大的负面符号体系。
西贝在舆论场上翻车的原因,并不是厨房不卫生干净、菜肴制作流程不规范,而是把预制菜卖出大厨现炒菜的高价,保质期2年的西兰花、一年采购一次的冰冻羊腿,颠覆了大众对高端连锁餐饮品牌的信任。
主打预制菜的餐饮业态,已成为商业地产的救命稻草
随着网购电商的普及,现在连3岁小孩都知道,商业地产非常萧条,比住宅地产更早地走向没落。零售业态在所有的大型商业中都在萎缩,吃喝玩乐业态正在成为商业地产仅存的救世主。
《2024中国购物中心年度发展报告》显示,全国重点24城购物中心平均空置率9.06%,同比降了近2个百分点,为近四年来最好成绩;开关店比1.11,呈现回暖态势。数据背后,意味着商场的铺面变成“香饽饽”了,而在这些入局者当中,很大一部分是餐饮从业者——全年来看,80座城有5165家“首店”登场,在这其中,餐饮上新数量及占比首次超过零售,首店占比43.27%。
《2023北京商业发展蓝皮书》显示,在2023年前三季度市场新租需求中,餐饮占36.7%。作为商场中最活跃的业态之一,B1、B2的小吃快餐受宠,在餐饮各品类中占比达到39.27%。
根据报道,2024年商场中餐饮业态的占比已经从10%-20%左右同比提高至30%以上。由于实物商品的严重内卷,餐饮业态占比在大型商业地产中上升将是长期趋势。
餐饮业接管商业地产的后果必然是预制菜的广泛流行。
因为消防原因,我国大型商场内部禁止使用明火,也不准接通天然气管道。餐馆烹饪只能使用电磁炉和电烤箱,限制了众多传统菜系的制作方式。另外从控制成本和快速复制推广的考虑,大型商业中的餐饮正在流行去厨师化。只要走进任何一家大型购物中心,餐饮区的业态最常见的是火锅、自助餐、茶餐厅、粉面、烘焙、日韩料理、烤鱼烤肉、卤串等。这些业态的特征是不需要复杂的烹饪流程,对手艺要求不高,原料、调料均是规模化集中配送。现场客户点单后,就是象征性加热一下,主打一个快捷、方便、低成本、口味可控。
除了高端中餐,大型商场内提供炒菜的餐馆,现炒菜品也被压缩到很小比例。为了吸引食客,一些餐馆有规定,客户等候时间超过20分钟免单,象扣肉、炖鸡、红烧牛腩、干锅肥肠,只要是难熟菜,不提前做好,临时现场做根本来不及。
从消费者角度看,在商场内逛累了到吃饭时,选择餐馆的标准也是口味不错、价格实惠、上菜速度快。谁也没有耐心在饥肠辘辘时,等一二个小时去品尝美味。这些需求与餐饮商家推广预制菜的思路完美契合。只有预制菜才能做到既成本可控,又口味统一,而且上菜速度快。
实际上,吊诡的是,很多排斥预制菜的消费者可能早就是预制菜的热心饕餮。商场内那些排队最长、翻台次数最多、上菜速度快、价格还便宜的餐馆正是预制菜使用最成熟的企业。
小到消费者的就餐习惯,大到中国商业地产的生死存亡,预制菜早就开始渗透进中国的商场百货、购物中心,成为越来越主流的餐饮形式,只是很多人并不知晓,或者假装不知道。
跟转基因一样,预制菜的普及是必然又无奈的选择
上一次引发社会热议的餐饮话题首推转基因食品。对转基因,中国百姓的反对声更大,排斥感更强烈,但并不能阻止转基因食品走进生活。
虽然中国政府禁止主粮的转基因种植,但进口转基因农产品的数量多年是世界第一。我国每年从美国、巴西、阿根廷进口上亿吨大豆。这些大豆无一例外都是转基因作物。为什么要进口这么多转基因大豆?还不是为了填饱国人的肚子。我国的主食已经能够自给,但随着生活水平的提高,国人对肉蛋奶的消费量逐年递增,要提供这么多肉食,需要天量的饲料。如果全部靠国内种值,我国主粮的安全保障又将成问题。
通过转基因饲料喂养的鸡鸭鱼肉,早就填饱了中国人的胃。如果对转基因谈之色变,已经间接吃了多年的转基因作物,又怎么办?
现在的趋势是,越是大城市,越是大型商场、酒店,越是方便的外卖,预制菜的渗透率越高。
数据显示,截至2024年,中国预制菜市场规模达4850亿元,预计2026年将突破7490亿元,行业呈现高速增长态势。2024 年数据显示,中国餐饮行业预制菜渗透率突破25%,部分连锁餐饮后厨预制化率超70%。其中,小吃快餐、外卖门店和团餐是主要应用场景,外卖渠道中预制菜占比达38%。标准化菜品(如黄焖鸡米饭、酸菜鱼)的预制料理包使用率更高,超60%的外卖订单依赖此类产品。
预制菜在酒店行业更是呈现“三极分化”特征:一线城市酒店预制菜渗透率达62%,新一线城市以45%增速追赶,下沉市场通过供应链本地化实现27%的覆盖率。按照区域差异与品类分布来看,长三角、珠三角贡献全国62%的预制菜消费量,其中上海、广州、深圳单城年消费规模均超25亿元。
对中国居民而言,预制菜不是需不需要的问题,而是如何适应并接受。随着生活节奏的加快,预制菜普及率上升是必然趋势。除了农村和完全自已做饭的群体。预制菜将不可避免地进入人们生活。
提高预制菜的透明度,加强预制菜的监管才是正确的对待方式。
【备注:这是 许子 2025年9月的第19篇文章,总519篇,收录于「許子观察」合集】
更新时间:2025-09-16
本站资料均由网友自行发布提供,仅用于学习交流。如有版权问题,请与我联系,QQ:4156828
© CopyRight 2020-=date("Y",time());?> All Rights Reserved. Powered By 71396.com 闽ICP备11008920号
闽公网安备35020302034903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