植五谷·尝百草:炎帝神农在随州的文明开创

周泽民

炎帝,号烈山氏、神农氏,作为华夏始祖之一,与黄帝并尊为“中华始祖”。据《左传》记载,其诞生地为今湖北省随州市,随州也因此被确认为“炎帝神农故里”,承载着中华民族早期文明的源头记忆。

史载炎帝神农创下“创耕耘、植五谷、尝百草、兴贸易”等八大功绩,推动先民完成从游牧到定居、从渔猎到农耕的历史性跨越,实现了从蒙昧向文明的关键过渡。他所开创的农耕文化、医药文化、天文地理气象知识及原始艺术,均已成为中华民族珍贵的文化遗产。其中,创耕耘、植五谷、尝百草三大功绩对中华文明影响最为深远——不仅选育出粟、稻等五谷作物,更发现茶叶、艾草等中草药,奠定了源远流长的农耕文明与中医药文明根基。

这些功绩在多部古籍中均有印证:《逸周书》记载“神农之时,天雨粟,神农遂耕种之;作陶治斤斧,为耒耜徂耨,以垦草莽,然后五谷与助,百果藏实”,详述其教民耕种的过程;《管子·轻重戊》亦云“神农作,树五谷淇山之阳,九州之民乃知谷食”,印证五谷种植对先民饮食结构的革命性改变。而关于艾草,西周至春秋中叶的《诗经》已见记载,孟子更留下“七年之病,求三年之艾”的名言;我国最早的医书《五十二病方》、首部中医理论典籍《黄帝内经》、第一部药物学专著《神农本草经》,均对艾草的药用价值有明确记述,足见早期农业与医药知识的应用深度。

考古发现进一步佐证了随州与炎帝神农文明的关联。随州境内已发现旧石器时代至新石器时代遗址57处,其中随县三里岗冷皮垭新石器时代遗址,与湖北省京山县屈家岭文化同属一脉,所处时代与炎帝神农活动时期高度契合。遗址中除出土石斧、石镰等农耕工具外,一件豆柄刻有北斗七星图像的陶豆,更将我国天文学历史推至史前时期——这表明当时原始农业已进入相对繁荣阶段,先民已能依据气候规律种植水稻等季节性作物。星罗棋布的遗址与出土文物证实,距今5000至6000年前,已有远古人类在随州繁衍生息,这里既是人类生活的重要区域,更是中国远古文明的核心源头之一,而这一时期正是炎帝神农生活与创业的时代。

回溯炎帝神农时代,随州及周边地区的先民虽已进入农业锄耕阶段,实现定居生活并种植水稻,但生产力水平低下导致作物产量微薄,饮食短缺、卫生恶劣、狩猎艰辛仍是常态,先民常依赖采野果、捋草籽、猎鸟兽为生,“饥无食果腹,病无药可医”的困境普遍存在,抵御自然灾害的能力也极为薄弱。

“民以食为天”,作为部落贤明的首领,炎帝神农的核心使命是保障族人的生存与发展:他需带领部落争夺适宜的生存空间、抵御猛兽与外敌侵扰、对抗自然灾害,更要通过发展生产让族人“衣丰食足、身体康健”。在当时的条件下,解决“食”与“医”的问题,便是解决了先民的立身之本、安命之难。

而随州正是这样一块“宜业宜居”的沃土。对部落生存而言,理想的栖息地需满足“山不高、坡不陡、水不多”的条件——山不高则无猛兽频繁侵袭,且有野果可采;坡不陡则土壤肥沃易耕种,且无地震滑坡之扰;水不多则有小河灌溉之利,且无大河洪水之患。随州恰好契合所有条件,成为先民定居的不二之选。

随州境内的府河,是湖北省唯一一条全境流域均在省内的河流,其叶脉状水系涵盖103条大小支流,包括涢水、溠水、漂水等载于史册的河流。完整的水系可保干旱无忧,“百川出境而无客水入境”的特点又能避洪涝之害;境内无高大山峰,植被繁茂且种类多样;地质构造稳定,无地震、滑坡、泥石流等灾害;河流冲积形成的平原广袤平坦,既有适合水稻生长的沃土,又有大量可作药用的植物——这份得天独厚的自然条件,为先民生存提供了坚实保障。

炎帝神农时代,五谷与杂草共生,药物与百花杂处,先民无法辨识可食植物与药用花草。为寻谷种、植五谷、解民病痛,炎帝神农亲率族人探索,大胆尝试:他采摘植物的茎、根、树皮、种子、果实,观察飞禽走兽、鱼龟介虫的习性,研究土石矿物与花草菇菌的特性,更“亲尝百草”以辨识药性。《神农本草经》记载“神农尝百草,日遇七十二毒,得茶而解之”,正是在无数次“中毒—解毒”的实践中,他摸清了草木土石的药性,减少了先民的疾病与伤痛,开启了中国上古医药的先河,大幅延长了当时人类的寿命。

在众多草木中,炎帝神农最先关注并发现的,便是艾草——“神农尝百草,百草艾为先”。艾草作为多年生草本植物,不仅香气浓烈、分布广泛、繁殖能力强,更可直接利用,自然成为早期辨识的重点。至3000多年前的《诗经》时代,艾草已成为重要的民生植物,《诗经》中“彼采艾兮,一日不见,如三岁兮”的诗句,既描绘了采艾的场景,也暗示其在生活中的重要性。中医“针灸”之“灸”,便是以点燃的艾草薰烫穴位,而艾草本身具备的驱虫消毒、消痈止痒、活血驱寒等功效,使其成为中国使用历史最久、药效最全、应用最广的植物类中药。

艾草虽在全国广泛分布,但其生长对环境有特定要求:作为喜温草本植物,它耐寒、耐旱、喜光,对气候和土壤适应性强,但在北纬30°—33°的低海拔至中海拔区域,生长状况最佳、产量最高、品质最优。而随州的地理纬度恰好处于31°19′至32°26′之间,地处长江与淮河流域之间,是我国地理与气候的南北过渡带,属北亚热带季风气候,呈现“不南不北,南北兼有”的特征——气候温和、四季分明、光照充足、雨量集中、雨热同季、秋季气温日较差大、无霜期长,光照与热量资源均居湖北省前列。

同时,随州地形复杂,以低海拔至中海拔区域为主,河谷平原、丘陵岗地、高山峡谷交错分布,形成多样的局部小气候,农业种植呈现明显的垂直地带性。这种“地形多样、气候立体”的特点,不仅适合水稻、小麦等粮食作物生长,更为艾草等中草药提供了绝佳的生长环境。自古以来,随州便是重要的粮食主产区与中草药集中生长地,当地民众利用艾草防病治病的历史,也由此代代相传。

中国现存最早的药物学专著《神农本草经》中虽未直接记载“艾”,但提及的“白蒿”,经考证即为艾叶。而随州艾草的显著特征,正是艾叶背面呈白色——这一独特的地理标志特征,为“随州艾草冠名为‘神农大白艾’”提供了有力依据,也印证了随州是艾草等道地药材的原产地。如今,随州不仅是艾草主产区,更盛产桔梗、蜈蚣等中药材,香菇、木耳、金银花、七叶一枝花等菌类与花草类药材的生产亦闻名全国,生动诠释了炎帝神农故里的中药文化内涵,推动着当地中医药产业的深度发展。

自然环境、生物资源与气候资源,是人类文明诞生的物质基础。随州凭借适宜的气候、优良的地貌、丰富的生物资源与优越的生态环境,成为早期动植物栖息繁衍的理想之地,更被先民开发利用,为炎帝神农开创农耕文化与中医药文化奠定了坚实根基。而炎帝神农在这一过程中所展现的探索创造精神、对自然规律的尊重与利用、以及追求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思想,更成为穿越千年的宝贵精神财富,滋养着中华民族的发展历程。

展开阅读全文

更新时间:2025-10-04

标签:历史   炎帝   随州   百草   神农   文明   先民   艾草   农耕   湖北省   本草   气候

1 2 3 4 5

上滑加载更多 ↓
推荐阅读:
友情链接:
更多:

本站资料均由网友自行发布提供,仅用于学习交流。如有版权问题,请与我联系,QQ:4156828  

© CopyRight 2020- All Rights Reserved. Powered By 71396.com 闽ICP备11008920号
闽公网安备35020302034903号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