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庆纪念日是以全民性的节日来增强归属感和凝聚力的重要方式。每年的10月1日,举国上下齐欢腾。那么“国庆日”是怎样确定的?为什么要把10月1日定为国庆日?这与人民政协的第一件建议案有着一段故事。
1949年10月1日,中华人民共和国举行开国大典,毛泽东在北京天安门城楼上宣告中华人民共和国中央人民政府成立。当天受邀参加开国大典的民进主要创始人马叙伦感到无比自豪,还挥毫写下“得宿”二字。但当时这一天并未被确定作为新中国的国庆纪念日。
马叙伦
开国大典结束后,1949年10月9日,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第一届全国委员会第一次会议召开。 在此前举行的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第一届全体会议上,民进代表马叙伦当选为政协第一届全国委员会委员,并担任常务委员会委员。
由于夜以继日地工作,身心疲惫,马叙伦因病在家休息,把亲笔写好的关于新中国国庆日的建议案委托许广平委员向会议提出。在这次会议上,许广平委员发言:“民进首席代表马叙伦委员请假不能来,他托我来说,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应有国庆日,希望本会决定把10月1日定为国庆日。”
马叙伦建议案手迹
这一建议案也是人民政协历史上第一件建议案。
当天,会议一致通过了《请政府明定十月一日为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庆日,以代替十月十日的旧国庆日》的建议案,并决定送请中央人民政府采择施行。
《关于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庆日的决议》
1949年12月2日,中央人民政府委员会第四次会议通过《关于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庆日的决议》,认为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第一届全国委员会所提建议案是符合历史实际和代表人民意志的,决定加以采纳,并宣告:“自1950年起,即以每年的10月1日,即中华人民共和国宣告成立的伟大的日子,为中华人民共和国的国庆日。”
1949年12月23日,中央人民政府政务院第十二次政务会议,通过了《全国年节及纪念日放假办法》,规定国庆纪念日作为全体人民的节日,每年的10月1日、10月2日放假两天,共同纪念新中国成立。
此后,每年的10月1日成为了中国人民隆重欢庆的重大节日。
1950年10月1日,新中国第一届国庆节庆祝大会在天安门广场举行。天安门上高悬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徽和毛泽东主席的巨幅画像,东西墙上横挂两幅巨大标语——“中华人民共和国万岁”和“世界人民大团结万岁”,广场南侧两壁红墙飘扬着写有“国庆”两字的红绸和32面红旗。
中国国民党革命委员会主席李济深以及马叙伦、张澜、黄炎培、章伯钧等民主党派领导人也纷纷撰文歌颂新中国一年来取得的伟大成绩。作为新中国国庆节建议案的提出者,马叙伦特别强调:“在遥远的‘万里长征’的途程上我们只不过走了最初的几步,还有上万里的路程等待我们向前迈进。我们只有下定决心,更紧密地团结在共产党和毛主席的周围,接受他们的领导,贡献出我们可能贡献的一切力量,才能够完成革命的全部任务,实现革命的最终目标。”
(根据公开资料整理)
作者 _ 团结君
审核 _ 吴姝静
监制 _ 马寅秋
本期编辑 _ 郭权祺 李艳鹤
欢迎分享,留言交流。转载请注明出处。
·
·
·
更新时间:2025-10-05
本站资料均由网友自行发布提供,仅用于学习交流。如有版权问题,请与我联系,QQ:4156828
© CopyRight 2020-=date("Y",time());?> All Rights Reserved. Powered By 71396.com 闽ICP备11008920号
闽公网安备35020302034903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