她爱上了一个不该爱上的男人,因为这个男人亲姐也曾经爱过,但是爱让她变得冲动,不顾一切嫁给男人。
但是就在夫妻恩爱了41年之后,突然有一天女人翻开丈夫日记,突然发现了一个尘封的秘密,她无法接受,绝望之下,愤然自缢……
这个女人叫于立群,她爱上的男人,便是郭沫若。
郭沫若这一生就像一锅五味杂陈的乱炖,尝起来既有文人的酸腐,又有革命者的辛辣。
他小时候在四川乐山喝着沫水、若水长大,这俩河名硬是被他拆开拼成了笔名,听着挺浪漫,可后来他的感情,可比这拧巴多了。
1912年,19岁的郭沫若在四川老家被迫迎娶了裹小脚、不识字的三寸金莲张琼华。
新婚之夜掀开盖头那一刻,他仿佛被泼了盆冷水,这个父母口中“知书达理”的女子,不仅样貌平平,还裹着象征封建压迫的小脚。婚后五天,他借口求学逃往成都,从此再未归家。
张琼华守着空房,把郭沫若留下的书信、课本当圣物珍藏,甚至替他侍奉双亲到老。
68年后她弥留之际,手里还攥着郭沫若1939年回乡时送她的钢笔,这支笔成了她一生唯一能触摸到的“丈夫温度”。
1916年,郭沫若在日本圣路加医院遇见护士佐藤富子。这个武士家族出身的姑娘,为反抗包办婚姻逃到医院工作。
郭沫若用诗般的情书轰炸:“你眼中的圣光让我愿化作扑火的飞蛾”,还给她改名“安娜”,既是圣女之名,又暗含“沫水若水”的故乡情怀。
安娜为他与家族决裂,辞去工作,在冈山破屋里用土豆充饥也要供他写诗。
21年间,她生养了五子女,连郭沫若写《女神》的稿纸都是她当掉和服换来的。
1937年抗战爆发,郭沫若不辞而别回国抗日,留下安娜被日本宪兵抓去拷打,寒冬里带着孩子捡菜叶度日。
1948年她携子来华寻夫,却发现郭沫若已另娶他人,最终在大连靠织毛衣抚养孩子成人。
1934年,流亡日本的郭沫若结识了《大公报》记者于立忱。这个北平女师大的才女仰慕他的革命气节,两人在东京郊区小屋谈诗论政,渐生情愫。
于立忱怀孕后,郭沫若却突然变脸:“现在要孩子等于要我命!”逼她堕胎的冷语成了压垮骆驼的最后一根稻草。
1937年5月,回国后的于立忱在上海寓所用白绫自缢,遗书里写着:“如此国家,如此社会,如此自身,无能为力矣。”
于立忱死后不到半年,郭沫若在《救亡日报》社遇见其妹于立群。
这个20岁的电影明星扎着麻花辫,穿着蓝布衫,让他恍惚看见亡者的影子。他展开猛烈追求,把写给姐姐的情诗换个名字重新抄送,还特意在于立群演出时送上白菊,正是当年献给于立忱的花种。
1939年他在重庆举行婚礼,婚后于立群为他抄写《屈原》剧本时,防空洞的炸弹震得墨汁泼满旗袍,她却笑着说:“这比舞台妆更时髦。”
直到1978年整理遗物时,她撬开丈夫锁了四十年的檀木匣,发现姐姐的绝笔信与郭沫若日记里写着:“初见立群,惊其酷似立忱。此女单纯易控,宜为妻室。”
1979年2月,于立群穿着结婚时的珍珠白旗袍,用口红在镜面写下“黄泉羞见手足情”,追随姐姐的脚步自缢身亡。
她至死不知,郭沫若当年逼于立忱堕胎时,正忙着给新欢于立群写情诗;也不知道丈夫临终前偷偷烧掉的信件里,藏着安娜从大连寄来的血书:“孩子们问,爸爸为何不要我们?”
1937年秋天的上海,21岁的于立群抱着姐姐于立忱的遗物,指尖抚过那张泛黄的东京合影。
照片里,姐姐穿着素色和服倚在樱花树下,身旁站着的男人戴着金丝眼镜,正是她即将在《救亡日报》社遇见的郭沫若。
当郭沫若第一次见到于立群时,她刚结束话剧《棠棣之花》的演出,发梢还沾着舞台飘落的金粉。
郭沫若递过一束白菊,声音发颤:“我和你姐姐在东京常看你的剧照。”这句话让于立群误以为,眼前这位大24岁的文坛巨匠,只是姐姐的故友。
她不知道的是,东京圣路加医院的产房里,姐姐曾攥着堕胎同意书哭喊:“他说过要离婚娶我的!”
1939年1月的重庆,嘉陵江雾锁烟迷。
23岁的于立群穿着借来的婚纱,接过周恩来证婚的红绸时,发间别着姐姐留下的银簪。
郭沫若在婚礼上念着新写的诗:“立群如立忱,双璧照乾坤”,宾客们只当是文人的浪漫,却不知这簪子沾过于立忱自缢时的血痕。
新婚当夜,郭沫若醉醺醺地翻出东京旧照:“你姐姐最爱穿浅紫和服。”于立群笑着把照片收进木匣,却不知这个动作,将成为四十年后刺穿她心脏的利刃。
陪都重庆的防空洞里,于立群一手抱着哭闹的婴儿,一手替郭沫若誊写《屈原》剧本。敌机轰炸声震得砚台摇晃,墨汁泼脏了她连夜赶制的旗袍。
郭沫若搂着她的肩说:“等抗战胜利,我带你看富士山的樱花。”她不知道,这句话也曾出现在给姐姐的情书里。
1948年,当日本妻子佐藤富子带着五个孩子找上门时,于立群第一次感受到彻骨寒意。
郭沫若轻描淡写:“战时不得已的露水姻缘。”却在当夜日记里写:“富子为我抛却家族,当妥善安置。”
1978年6月,郭沫若的骨灰撒向大寨梯田三个月后,于立群在整理丈夫书房时,撬开了紫檀木匣的暗格。
泛黄的日记本里,1934年5月12日赫然写着:“立忱怀孕三月,逼其堕胎,伊竟以死相胁。”最后一页夹着姐姐的绝笔信,字迹被泪水晕染:“你说两年内离婚娶我,全是谎言!”
更刺痛的是1949年的日记:“初见立群,惊其酷似立忱。此女单纯易控,宜为妻室。”于立群颤抖着比对结婚照,发现自己的侧脸与姐姐遗照重叠如复刻。
1979年2月25日清晨,保姆推开书房时,63岁的于立群穿着结婚时的珍珠白旗袍,胸前别着那支银簪。
梳妆镜上用口红写着:“四十年春梦,错把替身当真身。”案头摊开的《女神》诗集扉页,添了行小楷:“墨香犹存人已逝,黄泉羞见手足情。”
故宫修复专家后来在郭沫若旧宅墙缝里,发现了于立群未寄出的绝笔信:“我替他抄了四十年文章,最后才发现,自己才是他最得意的仿作。”
更新时间:2025-05-07
本站资料均由网友自行发布提供,仅用于学习交流。如有版权问题,请与我联系,QQ:4156828
© CopyRight 2020-=date("Y",time());?> All Rights Reserved. Powered By 71396.com 闽ICP备11008920号
闽公网安备35020302034903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