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她只是把最该学习的年华献给了国家,难道连上个大学都不配吗?”
她曾是万众瞩目的“跳水精灵”,东京和巴黎奥运赛场上,她以“水花消失术”惊艳世界,成为最年轻的三金王,然而,当18岁的全红婵褪下战袍,走进大学校园仅4天,一张照片却将她瞬间推入舆论的漩涡。
曾经的荣耀被“发福”、“文盲”、“退役镀金”的标签无情覆盖,一场针对她身体、智识和职业生涯的“审判”铺天盖地而来,残酷得令人心惊。
曾几何时,世界对全红婵的记忆,定格在东京奥运会那纵身一跃,她像一枚被精准投掷的银针,扎入水中,几乎没有溅起任何涟漪。
那年她才14岁,是中国代表团里年纪最小的选手,却以三跳满分的惊人表现,征服了所有人,人们赞叹她为“跳水精灵”,是“水花消失术”的化身。
巴黎的赛场上,她再次证明了自己,蝉联女子10米台冠军,并与搭档陈芋汐拿下双人金牌,一举成为中国最年轻的奥运三金王。
光环之下,她本该是万众瞩目的英雄,然而,当她褪下战袍,走进大学校园时,迎接她的却不是鲜花与掌声,而是一场铺天盖地的审判。
今年9月15日,全红婵正式入读暨南大学运动训练专业,在开学典礼上,她作为优秀学生代表,由校领导亲自授予校徽。
一张现场照片,却让她瞬间从神坛跌入争议的漩涡,照片里的她,脸颊圆润,身形比刚出道时丰满了些。
就是这张照片,点燃了舆论的风暴,一夜之间,“发福”、“文盲”、“退役镀金”的标签,像无数根无形的针,扎向这位年仅18岁的冠军。
这已经不是简单的网络暴力,而是公众强加于她身上的三重枷锁,是对她身体、智识乃至职业生涯的严苛审判。
网络上的刻薄言论,首先对准了她的身体,有人将她现在的照片与东京奥运会时瘦削的身影做对比,讽刺她“不自律”、“懈怠训练”,甚至有人恶毒地评论“农民都知道保持身材”。
更有人将她与搭档陈芋汐的体型放在一起比较,断言她的跳水生涯已经“走到了头”,这些声音的背后,是一种近乎残忍的逻辑:他们迷恋的是那个轻盈、未成年的“精灵”符号,而无法接受一个会成长、会变化的凡人。
一旦全红婵的身体呈现出青春期自然的成长迹象,就被视为一种背叛,一种堕落,可事实是,18岁,正是一个女孩身体发育的关键时期。
体重的增加、体型的变化,是任何人都无法抗拒的生理规律,她的教练陈若琳,以及跳水前辈郭晶晶,都曾经历过这个艰难的发育关。
这并非简单的意志力问题,而是运动员必须面对的生理难题,身体的细微变化都会对空中动作产生巨大影响。
更何况,个体之间本就存在差异,全红婵的哥哥和母亲体型都偏圆润,这在一定程度上说明了家族基因的影响,她因为伤病正在休养,身体需要补充营养来恢复,而不是一味地节食。
将她与体质不同的队友进行恶意比较,本身就是一种不公,对全红婵身材的攻击,本质上是一种“物化”。
人们消费的是一个完美的、能不断带来荣誉的符号,却拒绝尊重一个正在成长的、活生生的个体。
身体的规训之后,紧接着是智识上的偏见,当全红婵入读211名校暨南大学的消息传出,另一波攻击随之而来。
有人翻出她过去读错字的经历,嘲讽她是“小学文化”,甚至恶意揣测她“可能连‘暨南大学’的‘暨’字都不会写”。
这些言论,反映出社会中一种根深蒂固的刻板印象——“四肢发达,头脑简单”,在这些人眼中,卓越的身体成就必然是以牺牲智识为代价的。
因此,当运动员获得进入名校的机会时,他们便开始高喊“不公”,他们质疑全红婵的保送资格,认为她挤占了普通考生的名额,是对“千军万马过独木桥”的考生的不公。
这种论调,看似在维护教育公平,实则充满了智识上的傲慢与嫉妒,事实上,奥运冠军免试入学,是国家对有功运动员的一项既定政策,并非为谁特设的后门。
乒乓球运动员孙颖莎、王曼昱进入清华大学,都是基于同样的规定,这不是对普通赛道的侵占,而是对体育贡献者的一种奖励和保障。
暨南大学的做法也充满了人性化考量,学校为她制定了长达8年的弹性学制,并提供线上课程,目的就是为了让她能平衡好学业与训练的矛盾。
这恰恰是规则在主动适应运动员的特殊性,是合理的安排,而非所谓的“特权”,运动员也并非与文化课绝缘。
国家队内部同样会安排文化学习,帮助她们提升综合素养,亚洲飞人苏炳添,如今正是暨南大学体育学院的院长,他的存在本身就是对“体脑二元对立”偏见的最好反击。
最沉重的一道枷锁,是对她职业生涯的绑架,在一些人看来,运动员就是持续产出金牌的国家资产,任何偏离巅峰竞技状态的行为,都是不可饶恕的。
于是,“胖成这样还能干啥?”“赶紧退役吧!”之类的声音甚嚣尘上,他们将她暂时的身体调整、入学深造的选择,直接解读为职业生涯的终结。
这是一种剥夺运动员个体能动性的“职业绑架”,仿佛她的人生剧本只能由观众来书写,而且剧本里只有“夺金”这一个章节。
面对汹涌的舆论,《解放日报》站出来发声,其观点一针见血:“退不退、转不转项、学不学习,都该由她和团队决定。”
这句话点明了核心:全红婵是一个独立的个体,她有权规划自己的人生,而不是成为被舆论操控的木偶。
很快,《澎湃新闻》通过知情人士辟谣,明确指出全红婵不仅不会退役或退学,而且正在积极调整,全力备战接下来的全运会。
入学深造,是为了给未来的长远发展铺路,是为人生寻找更多的可能性,而不是职业生涯的“终点站”。
这种绑架式的期待,拒绝接受一个现实:冠军也会经历低谷,也需要转型和成长,他们消费的是永恒的巅峰,却不愿给予运动员哪怕片刻的喘息和调整空间。
这是一种将运动员的人生强行锁死在单一剧本里的消费主义心态。
从东京到巴黎,再到暨南大学的校园,全红婵所遭遇的这三重枷锁,像一面镜子,照出了我们在网络舆论中对体育英雄苛刻甚至扭曲的期待。
我们究竟是爱一个为国争光的、鲜活的女孩,还是爱一个完美的、永不犯错的夺金机器?
有趣的是,网络上的刻薄与现实中的温情,形成了鲜明的对比,当全红婵入学引发争议时,她在广东湛江迈合村的老家,家人们正在为从各地赶来祝贺的粉丝分发月饼,分享喜悦。
这份淳朴的善意,与网络上的键盘声格格不入,在暨南大学报到时,她受到了校友们的热烈欢迎,许多人排队找她签名。
院长苏炳添与她亲切合影,并从她手中接过了那件签名的巴黎奥运会队服,现场掌声雷动,这些现实中的场景告诉我们,当我们回归到人与人的交往中,尊重与善意才是主流。
金牌的重量,不应该压垮一个18岁女孩探索人生的无限可能,请将冠军归还为人,她有权发胖,有权学习,有权生活在自己的节奏里,决定跳与不跳的未来。
更新时间:2025-09-23
本站资料均由网友自行发布提供,仅用于学习交流。如有版权问题,请与我联系,QQ:4156828
© CopyRight 2020-=date("Y",time());?> All Rights Reserved. Powered By 71396.com 闽ICP备11008920号
闽公网安备35020302034903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