众所周知,冰淇淋是一门季节性十分明显的生意,即使近些年来冰淇淋甜品化、冰淇淋零食化、冰淇淋休闲化……整个行业都在努力的“冰淇淋去季节化”,但是一众冰淇淋冻品人最最真真正正的翘首以待的依旧是旺季依旧是5月-9月(具体时间因地区气候有所差异)。
为什么呢?
因为足够热。
但是,雪糕厂怎么都不会想到,天气越热,雪糕生意反而越难做。
这个夏天,随着哈根达斯等头部品牌批量关店,大小冰淇淋厂倒闭破产,网红雪糕扎堆滞销。就拿哈根达斯来说,窄门餐眼数据显示,哈根达斯2019年在中国内地还拥有557家门店,如今却仅剩263家,门店数量腰斩。三、四线城市早已难觅哈根达斯门店,一、二线城市的消费者也发现,手里的哈根达斯消费卡“越来越难用完了”。
曾经清凉经济的主角,如今已经走到了崩盘的悬崖边上。
那么,问题来了,雪糕怎么突然之间就卖不动了呢?
高攀不起的价格肯定是一大主因,高价雪糕这股风潮最开始要追溯到2018年,钟薛高、马迭尔等品牌通过网红营销手段,成功的给国内雪糕市场套上了一层顶流外衣,价格直接对标DQ、哈根达斯等洋品牌。资本也是闻风而至,连夜打钱,冷链、网红店、流量等各种资源都安排上了。
到2022年,茅台也来凑热闹,53度的飞天茅台直接灌进了冰淇淋,一口下去先醉后甜,排队三小时,黄牛翻倍价,产品也是登上了社交话题的热搜,猎奇、炫耀,还有情绪价值,一根雪糕同时满足,谁能拒绝这种诱惑呢?
彼时,并没有人特别注意到雪糕市场的定价逻辑已经变了,不再只是一种日常的消费品,而是兼具娱乐社交等多种属性。大家愿意为高溢价买单,买的是一种身份,一种满足感。于是,雪糕价格顺理成章的进入到了 2位数时代。
但大环境不好时,大家的消费就会趋于理智,对于价格的敏感度也会变得更高。2023年有调查显示。超过37%的人只能接受3—5元的雪糕,对于20元以上的雪糕接受度只有1.8%。
究其根本,雪糕的定位它就是平价热销品,即便配料是高品质的,成本也不过几块钱。要让消费者持续为高溢价买单显然不现实,的那个消费者的新鲜感褪去之后,高价雪糕的叙事就像是皇帝的新衣一样,不忍直视。
相比于动辄几十块的冰淇淋,几块钱一杯的冷饮绝对更有性价比。
前两年,雪糕刺客横扫消费市场的时候,茶饮行业也把战线延伸到了雪糕市场,并且靠着品牌多样化价格合理的明牌,硬是站稳了脚跟。比如蜜雪冰城3块一个的冰淇淋吃起来不要太爽。
数据显示,2024年往前的几年,冰淇淋的新品价格都集中在5—8元,而今年普遍降到了5元以下,集中在1-3块之间。
而理性消费的大众在满足口舌之欲的同时也会考虑健康,这时候高糖全脂奶油的雪糕就只能迭代,或者变得更便宜更小只来留住消费者。
除此之外,还有一个比较反常识的逻辑,就是温度过高,大众对于水和软饮料的需求会超过冰淇淋。德国有一项冰淇淋研究发现,25摄氏度才是吃冰淇淋的黄金温度,但是看看中国这动辄30多度的天气,冰淇淋厂商也只能欲哭无泪。
此外,下雨也会影响冰品销量。
通常来说,下雨时气温降低,人们对冰品的需求下降。在社交平台有关雪糕生意的交流帖中,许多IP地址在南方的雪糕商家提到令人烦恼的连绵雨季。一位来自广西的雪糕批发商留言说:“本来想着今年会好一点,结果比前两年更惨,广西这一个月来不是阴天就是雨天,一天的营业额就几十、100块。”另一位生活在云南的冻品生意人也在计算着雨天:“上半年180天有150天下雨,看着飞转的电表,心跟现在的天一样凉凉。”
虽然目前雪糕市场确实陷入到了一个历史冰点,但是线上渠道以及一些质价比更高的老冰棍,依旧能够扛起清凉解暑的大旗。
曾经拼故事炒身价,资本吹起添加雪糕,如今消费者用钱包投票,倒闭厂商死磕用料,回归口味,好吃不贵才是雪糕该有的样子。
总之,所谓高端品牌,应该在特定的场景内,以特定的产品和服务,满足特定消费群体的特定的消费需求。而不应该盲目扩大规模,对非目标人群带来不必要的麻烦。
雪糕,毕竟不是芯片,更不是光刻机。失去雪糕,也并不会阻碍国内关键产业的发展。“高端雪糕国产替代”的叙事,从根源上说,是一场对民意的“绑架”。
更新时间:2025-07-30
本站资料均由网友自行发布提供,仅用于学习交流。如有版权问题,请与我联系,QQ:4156828
© CopyRight 2020-=date("Y",time());?> All Rights Reserved. Powered By 71396.com 闽ICP备11008920号
闽公网安备35020302034903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