巧克力又要涨价?雀巢甩锅关税:下半年钱包扛不住了!

手里的KitKat还没啃完最后一口,涨价的警报已经在耳边炸响——雀巢说,今年下半年,不仅巧克力棒可能更贵,连每天早上续命的Nespresso咖啡包,也可能要多掏腰包。别急着骂商家“趁火打劫”,人家CEO Laurent Freixe甩锅甩得干脆:不是我们想涨,是美国关税把大宗商品价格逼得“上蹿下跳”,成本顶不住了。可老百姓关心的哪是关税啊?关心的是下个月工资到账后,够不够买两包咖啡粉;是孩子哭着要巧克力时,钱包能不能硬气地说“买”;是自己加班到凌晨,能不能心安理得地冲杯好咖啡,而不是对着涨价标签叹气。


今天咱们就掰开揉碎了聊:关税到底是个什么“妖魔鬼怪”,能让雀巢这样的巨头都喊“顶不住”?加价的背后,到底是真·成本压力,还是商家的“小心机”?更重要的是,当巧克力和咖啡都开始“轻奢化”,普通人的生活,正在被这场看不见的“价格战”悄悄改变。

一、关税:被拉来“背锅”的“中间商”,到底干了啥?

雀巢说“关税加剧大宗商品价格压力”,这话听着挺专业,其实翻译成人话就是:“美国那边搞关税,导致我们买原材料(可可豆、咖啡豆这些大宗商品)的成本涨了,所以只能涨价。”可关税这东西,怎么就跟咱们手里的巧克力扯上关系了?

简单说,关税就像“国际版的过路费”。比如美国对某个国家加征关税,可能这个国家正好是可可豆的主产国,或者是咖啡豆的出口大国。原本100块一吨的可可豆,加了关税后,美国进口商得花120块才能买到;进口商成本高了,就会找雀巢这样的采购商“加价”;雀巢采购成本涨了,自然要把这部分钱算到消费者头上——最后,你手里的KitKat就从5块涨到了6块。

但问题来了:美国关税真的是这次涨价的“元凶”吗?咱们得看看大宗商品价格最近有多疯狂。随手翻一下数据,今年上半年,国际可可豆价格同比涨了快40%,咖啡豆涨了25%,连包装用的铝箔纸都涨了18%。这哪是“涨价”,简直是坐了窜天猴!雀巢说“关税加剧压力”,倒也不算完全撒谎——关税确实会让供应链上的“中间商”层层加价,比如运输成本、仓储成本、汇率波动,最后都会堆到原材料价格里。

可老百姓关心的是“层层加价”吗?不,老百姓关心的是“凭什么每次涨价都甩锅给外部因素”。前两年疫情,商家说“供应链断了,所以涨价”;后来油价涨,说“运输成本高,所以涨价”;现在又来个“关税”——合着商家永远是“受害者”,只有消费者是那个被迫“买单”的冤大头?

二、雀巢加价:是“成本逼不得已”,还是“趁火打劫”?

要搞清楚雀巢是不是“借关税涨价”,得先看看它的“家底”。去年雀巢全球营收超过9000亿人民币,净利润率稳定在10%左右——什么概念?相当于每天净赚2.5亿。这么大体量的公司,真的会被“关税导致的原材料涨价”逼到必须涨价吗?

咱们来算笔账。以KitKat为例,一根巧克力棒的成本里,原材料(可可、糖、牛奶)占比大概30%,剩下的70%是包装、运输、营销、人工和利润。假设可可豆价格涨了40%,分摊到单根巧克力上,原材料成本最多涨12%(30%×40%)。如果原本卖5块钱,成本涨12%,顶多涨6毛钱,卖到5块6就够了。但雀巢上半年已经加过一次价,据说部分产品涨幅超过10%;现在又说“下半年或再加价”——这哪是“消化成本”,分明是“利润冲刺”吧?

更有意思的是雀巢CEO的话:“大部分加价已经完成,并将在接下来的数个季度中体现。”这话翻译过来就是:“我们已经涨过一波了,剩下的涨价会慢慢放出来,让你们慢慢习惯。”这简直是把“定价权”玩明白了——先放出风声“可能涨价”,试探消费者反应;如果大家没激烈反抗,就真涨;如果反抗太凶,就说“考虑到消费者压力,暂缓涨价”,还能落个“良心企业”的名声。

说到底,关税只是个“借口”。真正的原因,是大企业在“通胀周期”里的“定价权游戏”。这两年全球通胀,老百姓对“涨价”的容忍度变高了——毕竟菜价、肉价、油价都在涨,巧克力涨几块钱,好像也“能接受”。商家正是抓住了这种心理:反正大家已经习惯涨价了,不如趁这个机会多赚点。至于“关税”,不过是个听起来“更合理”的挡箭牌。

三、消费者为什么反感?不是怕涨价,是怕“被当傻子”

有人可能会说:“商家也要赚钱啊,成本涨了涨价不是天经地义吗?”这话没错,但消费者反感的从来不是“合理涨价”,而是“被当傻子忽悠”。

比如前两年某奶茶品牌说“奶价涨了所以涨价”,结果被网友扒出“用的是植脂末不是真奶”;某方便面品牌说“面粉涨价所以涨价”,结果财报显示“原材料成本占比仅15%,涨价后净利润率反升”。这些“一边哭穷一边赚钱”的操作,早就把消费者的信任磨没了。现在雀巢说“关税导致涨价”,大家第一反应不是“理解”,而是“又来这套”——凭什么你成本涨10%,要我多掏20%的钱?凭什么你净利润900亿,还要从我手里多抠走这几块钱?

更扎心的是,涨价从来不是“均匀分配”的。大企业涨价,涨的是“刚需品”——巧克力是孩子的零食,咖啡是打工人的续命水,这些东西你不得不买;而降价的时候,降的往往是“非必需品”或者“临期品”。就像雀巢上半年加价的,都是KitKat、Nespresso这种畅销款;而打折促销的,永远是那些快过期的饼干、没人买的饮料。这种“精准涨价+选择性降价”,说白了就是“薅刚需者的羊毛”。

四、当巧克力都开始“轻奢化”:普通人的生活正在被“悄悄降级”

别觉得“巧克力涨价”是小事,它背后藏着一个更残酷的真相:普通人的生活,正在从“想吃就买”变成“精打细算”。

前几天在超市听到一对母子对话:孩子哭着要KitKat,妈妈蹲下来哄:“这个太贵了,我们买旁边那个国产的好不好?”孩子不依:“同学都吃这个!”妈妈叹了口气,还是拿了一包——但我清楚看到,她把原本准备买的进口牛奶,换成了打折的国产奶。这就是现实:当巧克力从“随手买”变成“需要犹豫”,普通人会默默削减其他开支来“保住”这点小小的幸福感。

更可怕的是“连锁反应”。雀巢作为食品行业的“带头大哥”,它一涨价,其他品牌很可能跟着涨。你以为躲开雀巢就没事了?隔壁的玛氏(德芙、士力架母公司)、亿滋(奥利奥母公司)说不定正在偷偷开会:“雀巢都涨了,我们也能涨!”到时候,你会发现货架上的零食价格集体“起飞”,最后只能安慰自己:“少吃点零食,还能减肥。”

但减肥能当饭吃吗?打工人早上不喝咖啡能扛住开会吗?孩子看着同学吃巧克力,自己只能啃馒头,心里是什么滋味?这些“隐形的压力”,比涨价本身更让人难受。商家总说“成本涨了没办法”,可他们忘了:普通人的工资,这几年涨了多少?去年全国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实际增长2.9%,而食品价格涨了5.5%——收入跑不赢物价,才是老百姓对“涨价”最愤怒的原因。

五、这场“价格战”的终点:当消费者开始“用脚投票”

不过别担心,消费者也不是任人宰割的羔羊。当涨价涨到“离谱”,大家会默默开启“反制模式”——要么找平替,要么干脆不吃。

比如现在超市里,国产巧克力品牌正在悄悄崛起。某国产巧克力价格只有KitKat的一半,味道虽然差点,但孩子解馋够了;咖啡豆也开始流行“云南小粒咖啡”,价格比进口的便宜30%,打工人表示“能提神就行”。前阵子还有网友晒出“自制咖啡包”:买散装咖啡豆自己磨,用滤纸包起来,成本比Nespresso便宜一半——你涨价?我自己动手,丰衣足食!

更有意思的是“临期食品”的爆火。现在年轻人逛超市,专挑“临期折扣区”,巧克力、咖啡快过期了打5折,买回去放冰箱,照样吃。商家以为涨价能多赚钱,结果发现消费者开始“反向消费”:不买贵的,只买对的;不买新的,只买便宜的。最后可能是“偷鸡不成蚀把米”——销量跌了,利润反而少了。

其实雀巢自己也该明白:消费者不是傻子,一次两次“甩锅涨价”,大家可能忍了;次数多了,信任没了,品牌也就“凉了”。就像当年某快餐品牌“阴阳菜单”(同一款产品中外价格差50%),被网友骂上热搜,最后不得不降价——老百姓或许吵不过大企业,但手里的“钱包投票权”,永远是最有力的武器。

六、写在最后:关税也好,成本也罢,普通人只想“活得轻松点”

说到底,老百姓对“雀巢加价”的愤怒,从来不是反对“商家赚钱”,而是反对“被当冤大头”。关税、大宗商品、供应链……这些词太遥远了,普通人听不懂,也不想听。大家只想知道:明天的早餐能不能便宜点,孩子的零食能不能不涨价,自己的工资能不能追得上物价。

或许雀巢真的面临成本压力,或许关税确实推高了原材料价格,但这些都不是“无限制涨价”的理由。作为全球最大的食品企业之一,它该承担的,不只是“赚钱”,还有一点点“社会责任”——比如少花点钱请明星代言,多花点钱消化成本;比如别总盯着消费者的钱包,也看看普通人的生活有多难。

最后说句实在话:手里的KitKat吃完这包,下次再买的时候,我可能会犹豫一下——不是吃不起,是不想为那些“莫名其妙的涨价”买单。毕竟,打工人的每一分钱,都是熬夜加班赚来的;当巧克力都开始“轻奢化”,我们能做的,或许只有:把有限的钱,花在真正值得的地方。

至于雀巢?如果下半年真的涨价,希望它能记得:消费者的信任,比那几块钱的利润,值钱多了。

展开阅读全文

更新时间:2025-07-28

标签:美食   雀巢   关税   下半年   钱包   巧克力   成本   消费者   可可豆   咖啡   商家   普通人   咖啡豆

1 2 3 4 5

上滑加载更多 ↓
推荐阅读:
友情链接:
更多:

本站资料均由网友自行发布提供,仅用于学习交流。如有版权问题,请与我联系,QQ:4156828  

© CopyRight 2020- All Rights Reserved. Powered By 71396.com 闽ICP备11008920号
闽公网安备35020302034903号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