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个小小的日本,二战却同时进攻多个国家,它哪来的勇气?

一个国土面积加起来,可能还不如中国一个云南省大的岛国,在20世纪30年代末,却干出了一件让整个世界都为之侧目的“狂事”

它不仅要吞下比自己大25倍的中国,还把战火烧向了整个东南亚,甚至在最后,向世界第一工业强国美国,递上了战书。

这种匪夷所思的行为,简直就是一种超越理性的疯狂。支撑这种疯狂的,到底是一种怎样的“勇气”?难道真的是“武士道精神”在作祟吗?

说白了,这种所谓的“勇气”,不过是一种被精心饲喂了上百年的、混合着自卑与狂妄的国家级幻觉

而要解开这个谜团,我们必须先回到日本国内,看看它那台早已失控的战争机器,到底是如何被一步步打造出来的。

失控的“方向盘”:被军部绑架的天皇战车

想必大家都知道,近代日本的崛起,源于一场叫作“明治维新”的改革。

这场改革,确实让日本在经济和军事上,迅速挤入了世界列强的行列。但它就像一栋地基没打牢的摩天大楼,虽然外表光鲜,内部却埋着一颗足以致命的“定时炸弹”

这颗炸弹,就是日本独特的政治结构。

说白了,明治维新后的日本,名义上的最高领袖是天皇,他被塑造成了“活在人间的神”,拥有至高无上的权威。可问题是,这个“神”在大多数时候,只是个被供起来的牌位,真正掌握国家机器的,是民选的政府内阁。

除了政府,日本还有一个更可怕的存在——军队。根据当时的宪法,日本的军队统帅权,是独立于政府之外的,陆军和海军的大臣,可以直接向天皇汇报工作。

这就搞出了一个天大的漏洞:一个国家,两个“大脑”。政府想往东,军队可能偏要往西,而且军队还有一句万能的借口:“我们这是为了天皇陛下!”

更要命的是,日本军部内部,还盛行着一种叫“下克上”的恐怖传统。意思就是,下级军官可以为了他们自己认定的“国家利益”,完全不顾上级的命令,甚至反过来逼着上级听他的。

最典型的例子,就是1931年那场震惊中外的“九一八事变”。

策划这场侵略的,根本不是东京的日本政府,甚至都不是关东军的司令官,而是几个级别不高的中下级参谋,比如石原莞尔和板垣征四郎。

他们自己秘密策划,自己找借口炸了南满铁路,然后就悍然向中国的东北军发起了进攻。

按理说,这种“独走”行为,在任何一个正常的国家,都是绝对的叛国罪

可结果呢?远在东京的日本政府,不仅不敢处罚他们,反而被这群“疯子”牵着鼻子走,一步步追认了侵占东北的“既成事实”。

就这样,日本这辆所谓的“现代化国家”战车,它的方向盘,实际上已经坏掉了。一群狂热的、不受任何约束的军人,手握着油门,把整个国家都绑上了他们的战车,朝着深渊一路狂奔。

一剂打了百年的“兴奋剂”:从《征讨清国策》到“大东亚共荣”

当然,单单是一群“疯子”司机,还不足以解释日本为何会有如此之大的侵略野心。因为这种野心,并非一时兴起,而是一场持续了上百年的“国民迷梦”

要说这梦的源头,可能得追溯到几百年前的丰臣秀吉时代,那个时候,他就已经开始做着征服朝鲜、入侵中国、称霸亚洲的白日梦了。

只不过在当时,这还真的只是个梦。

可到了19世纪末,情况就完全变了。

通过明治维新,日本国力暴涨,而它身边的那个庞然大物——大清帝国,却在西方的炮火下,显得老态龙钟,不堪一击

这种强烈的对比,让日本统治者心中那颗沉寂了几百年的野心,再次复活了。

1887年,日本的陆军参谋本部,就已经悄悄地制定出了一份名叫《征讨清国策》的绝密文件。

这份文件,可不是什么战略臆想,而是一份详尽到了极点的作战计划。它不仅规划了用多少兵力、从哪里登陆、如何分割包围清军,甚至连占领北京后,如何在中国扶植一个傀儡政权,都想得一清二楚。

可以说,从那个时候起,侵略中国,就已经成了日本的既定国策

而接下来的两场战争,则彻底让日本的这场“迷梦”,变成了看得见、摸得着的“现实”。

第一场,是1894年的甲午中日战争。日本以“蕞尔小国”的身份,一举击败了亚洲第一的“天朝上国”,不仅拿到了朝鲜的控制权、侵占了中国的台湾,还获得了巨额的战争赔款。

这笔钱,成了日本工业和军事进一步腾飞的第一桶金

第二场,是1904年的日俄战争。这一次,一个黄种人的国家,居然打败了一个白种人的老牌帝国主义强国。这在当时的世界,是一件开天辟地的大事

这两场豪赌的胜利,就像两针烈性“兴奋剂”,狠狠地注入了日本的血管里。

于是,曾经还只是军方内部计划的“大陆政策”,开始被一步步地摆上台面。到了1936年,日本政府的五相会议,更是通过了一份名为《国策基准》的文件。

这份文件,赤裸裸地写着,日本的国策,就是要一方面“确保帝国在东亚大陆的地位”,另一方面还要“向南方海洋发展”。

说白了,就是要北上吞并中国,南下抢夺东南亚。那个后来被包装得无比光鲜的“大东亚共荣圈”的真实面目,不过就是这场谋划了上百年的侵略迷梦的最终版本而已。

最致命的“勇气”来源:错把“巨龙”当“病猫”

有了失控的战车,有了百年的野心,但要真正按下战争的按钮,还需要最后一个,也是最关键的一个条件——绝对的自信

或者说,是对敌人绝对的蔑视

在1937年全面侵华战争爆发前夜,日本和中国的国力差距,确实大到了让人绝望的地步。

我们来看一组冰冷的数据:1936年,日本的钢年产量是640万吨,而当时的中国,连一根现代化的铁轨都造不出来,钢产量不足千吨。日本的铁年产量超过300万吨,中国则不足10万吨。

军事上,日本已经可以自己建造航空母舰,拥有完整的海陆空三军体系,总兵力超过400万人。而当时的中国,军队总数虽然号称百万,但装备落后、派系林立,大部分士兵甚至连饭都吃不饱。

一个,是已经完成了工业化的资本主义强国;另一个,则是四分五裂、积贫积弱的落后农业国。

这种巨大的“硬件”差距,是日本人敢于发动战争的物质底气

但比这更重要的,是他们从心底里,对中国这个民族的一种致命的误判

策划了“九一八事变”的板垣征四郎,就曾经公开说过一段话。他认为,中国虽然地方大、人口多,但根本算不上一个现代国家,因为“中国人没有国家意识”。

在他们看来,只要用强大的武力,推翻中国的中央政府,占领几个大城市,这个国家就会像一栋朽木房子一样,轰然倒塌

这种观点,在当时的日本,是绝对的主流。他们坚信,侵略中国,会像一场轻松的武装游行,“三个月灭亡中国”,在他们看来,甚至都不是一句狂妄的口号,而是一个经过“科学”计算的、必然会实现的结果

正是这种建立在极度傲慢与无知之上的战略误判,成了催生日本侵略“勇气”的最后一剂毒药

他们看到了中国当时的“弱”,却完全没有看懂,在这片古老的土地上,潜藏着怎样一股一旦被唤醒,就足以焚烧一切侵略者的巨大力量

1937年7月7日,夜幕降临,北平城外的卢沟桥,响起了枪声。

日本人自信满满地认为,这只是又一次轻松的“膺惩暴支”的军事行动。他们不知道的是,这一次,他们亲手打开的,是自己的地狱之门

参考资料:

日本发动侵略战争的历史文化因素-中国军事科学-2005-05

钧正平工作室:日本为何敢侵华,中国又为何能战胜?-澎湃新闻.2022-07-07

挑起全面侵华战争是日本法西斯的既定战略-光明网.2015-08-17

日本何以敢侵华,中国何以能战胜?答案在这里!-上观新闻.2018-09-03

历史回望|19世纪后期,走上疯狂扩军之路的日本开始觊觎中国-工人日报.2023-06-01

展开阅读全文

更新时间:2025-10-19

标签:历史   日本   勇气   国家   中国   明治维新   战争   国策   天皇   东亚   战车   军队

1 2 3 4 5

上滑加载更多 ↓
推荐阅读:
友情链接:
更多:

本站资料均由网友自行发布提供,仅用于学习交流。如有版权问题,请与我联系,QQ:4156828  

© CopyRight 2020- All Rights Reserved. Powered By 71396.com 闽ICP备11008920号
闽公网安备35020302034903号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