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个错误决定,使这个全球最幸福的国家,沦落为“强奸第一大国”

纵观全球,瑞典这个北欧小国的福利待遇绝对是能排在前几位的。

这里的居民不仅享受着免费的教育、医疗,每年还至少有4个月左右的带薪假期。

就算失业了也不用担心,政府的高额补助可以让没有工作的人也能把日子过得十分滋润。

可谁能想到,就是这样一个幸福的国家,仅仅因为一个决定,彻底沦落为“强奸第一大国”。

这到底是怎么一回事呢?

二战期间瑞典保持了中立,没挨过炸弹,工业底子一点没受破坏,战后经济就跟开了挂似的一路狂奔。

沃尔沃的汽车、爱立信的通讯设备、宜家的家具在当时就已经在全球赚得盆满钵满,不光撑起了国家经济,还给本地人创造了超多稳定工作。

那时候的瑞典,人均GDP早就超过了5万美元,失业率低得可怜,大家的收入水平也都差不多。

经济底子厚实了,瑞典政府就开始琢磨怎么让大家活得更舒心,于是一套“从摇篮到坟墓”的福利体系就这么建起来了。

1974年他们就搞出了男女共享的育儿假,生个孩子能休16个月的带薪假,还有专门的育儿补贴。

也正因为这样,瑞典的女性就业率在欧洲都是顶尖的,不用为了家庭放弃工作。

教育方面更不用愁,从幼儿园到大学全免费,就算是私立学校也受政府监管,不能随便收费,大学生还能申请无息贷款和住房补贴,普通家庭根本不用为孩子上学的费用发愁。

医疗就更让人安心了,不管你是富人还是普通人,看病的待遇都差不多,从挂号到住院再到拿药,几乎不用自己掏腰包,不用担心因为没钱就看不起病。

就算不小心失业了,也有政府发的补贴兜底,养老更是有全套保障,养老金稳定不说,还有专门的照护服务,老了也不用靠儿女,活得有尊严。

那时候的瑞典,不光物质生活有保障,社会环境也让人心里踏实。

街上的房子不用锁门,晚上出门也不用提心吊胆,联合国的人类发展指数,瑞典常年霸占前列,2010年左右的世界幸福报告里,也总在前十晃悠。

大家的生活节奏也慢,每周工作时间不长,下班之后有大把时间陪家人,要么去郊外的森林散步,要么去湖边钓鱼。

他们不用担心孩子上学贵、自己看病难、老了没人管,工作稳定,收入够用,还有足够的时间享受生活。

国际上提起瑞典,都得竖大拇指,说它是“北欧明珠”,是最适合人类居住的地方。

可惜这样的好日子后来因为人口老龄化和移民政策的调整,慢慢出现了一些变化,治安问题、福利压力都开始显现。

早在上个世纪70年代,瑞典希望吸收移民来彰显自己人道主义的形象。

到了90年代,瑞典的银民人数开始再次增加。

不过说起移民最多的,还是2006年弗雷德里克・赖因费尔特所颁布的移民政策。

其实赖因费尔特当初推动移民改革,初衷也不是想搞乱国家。

那会儿瑞典的问题挺现实的,高福利养着大家,年轻人奋斗动力不足,生孩子的意愿越来越低,人口老龄化越来越严重,劳动力缺口一年比一年大。

政府看着福利体系快撑不住了,就想着靠引进移民来补劳动力的坑,还能顺便彰显一下人道主义精神。

可他们千算万算,没算到政策会“跑偏”到不可收拾的地步。

赖因费尔特的改革直接简化了移民审批流程,大大放宽了准入门槛,把移民接收范围扩得特别大,不光是有技能的劳工,还有大量来自中东、北非战乱地区的难民,都一股脑地往瑞典涌。

短短几年时间,瑞典的移民数量就跟坐了火箭似的往上冲,2015年一年就接收了将近16万名难民,平均每52个瑞典人里就有一个新来的难民,这密度搁谁身上都得有压力。

刚开始大家还抱着包容的心态,觉得多些人一起生活也挺好,可很快就发现不对劲了——犯罪率蹭蹭往上涨,尤其是强奸案,简直是直线飙升!

2006年改革刚推行那会儿,瑞典的强奸案是4208起,到2017年就涨到了7370起,2023年突破9300起,2024年更是达到了10167起,比2006年翻了一倍还多。

按人口比例算,每10万人里就有96起,这数字在欧洲妥妥的第一,比不少发展中国家都高,甚至比大家印象中治安不好的印度还高出一大截。

更让人揪心的是,这些强奸案里,移民背景的罪犯占了大头。

2021年的数据显示,2000到2015年被定罪的3039名强奸犯里,59.2%都有移民背景,47.7%是在国外出生的。

隆德大学2025年的研究更直白,2000到2020年的强奸犯中,63%是外国出身,第一代或第二代移民占了绝大多数,而且外国出生者的犯罪嫌疑率是本地人的2.5倍。

2014年斯德哥尔摩的WeAreSthlm音乐节,17万青少年去参加,结果警方记录了17起性骚扰和1起强奸,受害者大多是15岁以下的小姑娘。

没想到第二年同一个音乐节,又发生了19起骚扰和1起强奸,警方直接拘留了200多个人。

更出名的是Bråvalla音乐节,2016年发生了5起强奸和多起骚扰,2017年还有4起强奸和23起骚扰,到后来这音乐节都因为安全问题办不下去了。

还有更过分的,2017年乌普萨拉有个女孩,被三个叙利亚男子持枪逼着进了树林施暴。

2016年还有个轮椅女孩,被六个人强行拖走侵犯,其中五个人连瑞典语都不会说,警方调查的时候连嫌犯的基本信息都难核实。

这些案件大多发生在公园、地铁、音乐节这些公共场合,以前瑞典人根本不用操心的地方,现在都成了高风险区。

为啥会变成这样呢?其实核心问题就是“融不进去”。

瑞典人讲究性别平等,对两性边界的界定特别清晰。

可很多来自中东、北非的移民,带着自己原生文化里的性别观念,根本不认同瑞典的规则。

他们觉得女性穿着暴露就是“邀请”,公共场合搭讪不被接受也能强行肢体接触,这种文化观念的冲突,直接酿成了悲剧。

更关键的是,大量移民来了之后根本找不到工作,瑞典的高福利让他们不用上班也能拿到补贴过日子,无所事事的年轻人聚集在移民社区里,很容易被帮派吸收。

这些移民社区慢慢成了“法外之地”,帮派火并、毒品交易特别猖獗,2018年瑞典的爆炸案就有162起,2025年初斯德哥尔摩一个月就发生了30多起帮派爆炸,而性犯罪往往就是这些暴力犯罪的附属品。

更让人无奈的是,瑞典的一些政策还在“变相纵容”这种情况。

他们对强奸的定义特别宽泛,不光婚内强奸算,连“未遂”和“威胁”都算在强奸案统计里。

而且一次侵犯如果发生多次性行为,会被认定为多起案件,这确实让报案率提高了,但也让数字看起来更吓人。

可就算扣除统计口径的影响,真实的犯罪率上升也是不争的事实。

更离谱的是刑罚还特别宽松,性犯罪的刑期平均算下来一般就6年左右。

单人房间里有冰箱、电视,甚至能玩游戏机,连高墙铁丝网都没有,犯人白天还能自由学习、干农活。

虽然有“化学阉割”的惩罚,但也有限制条件,这样的惩罚力度,根本镇不住那些想犯罪的人。

直到这个时候,瑞典人这才慢慢发现,曾经的安全感彻底没了。

以前夜里出门散步、跑步都没问题,现在姑娘们晚上根本不敢单独出门,就算结伴也得小心翼翼;以前邻里之间互相信任,现在大家都紧闭门窗,心里的隔阂越来越深。

2013年瑞典的和平指数还排在全球第11位,十年后直接掉到了第28位,幸福指数虽然看着没跌多少,但那种发自内心的踏实感早就没了。

民众愤怒到了极点,纷纷把矛头指向赖因费尔特的移民政策,2014年他也因此在大选中落败,黯然下台。

新政府上台后赶紧亡羊补牢,2015年后就开始收紧移民政策,加强边境检查,提高庇护门槛,还修改了家庭团聚法。

2022年首相都公开承认,过去20年的移民融合政策彻底失败了。

为了打击犯罪,政府投入了3.46亿克朗,降低刑事年龄,建青年监狱,还加大了对帮派的打击力度。

遣返力度也越来越大,2023年遣返了6万人,2024年遣返了8万人,甚至给自愿回国的移民发3.4万美元补贴,2024年新安置的难民只剩下900人,还把政策重心转到了劳工移民上。

可冰冻三尺非一日之寒,这些措施虽然起到了一点效果,比如2024年的凶杀案比前一年降了30%,但帮派枪击、性侵案件还是居高不下。

现在的瑞典,再也不是那个人人羡慕的北欧明珠了,“强奸第一大国”的标签像一道伤疤,刻在了这个国家的脸上。

其实瑞典的悲剧不是偶然,高福利体系下的劳动力短缺、文化差异带来的融合困境、宽松的法律政策,这些因素凑到一起,才酿成了今天的局面。

它告诉我们,人道主义不能没有底线,移民政策更不能只讲数量不讲质量,忽略了文化认同和社会治理,再美好的初衷也会走向反面。

曾经的瑞典人,幸福得不用为安全发愁;可现在的瑞典人,却要为夜里出门是否安全而担忧。

这样的转变,真的太让人唏嘘了,也给全世界其他国家敲响了警钟。

展开阅读全文

更新时间:2025-10-29

标签:历史   大国   错误   幸福   国家   全球   瑞典   移民   瑞典人   政策   音乐节   帮派   北欧   难民   政府   斯德哥尔摩

1 2 3 4 5

上滑加载更多 ↓
推荐阅读:
友情链接:
更多:

本站资料均由网友自行发布提供,仅用于学习交流。如有版权问题,请与我联系,QQ:4156828  

© CopyRight 2020- All Rights Reserved. Powered By 71396.com 闽ICP备11008920号
闽公网安备35020302034903号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