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秋国庆8天长假刚过,不少消费者还在回味假期的轻松,线下商超和批发市场里的商家们却愁得睡不着觉。
往年这个时候,就算有没卖完的货,打折促销两三天也能清得七七八八。
可今年双节的消费市场,完全颠覆了大家的固有印象。
往年一到中秋前,大闸蟹就是妥妥的“节日硬通货”。
就拿母蟹来说,一只3两重的能卖到60到70块,要是没提前预订,临时去买大概率还抢不到,完全是“价高也抢手”的架势。
可今年的情况却反过来了。
如今,大闸蟹的身价直接腰斩。据了解,中秋过后,鲜活的蟹论斤卖也才30多块,比菜市场里的猪肉还便宜。
商户们为了清货,将原本按个卖的大闸蟹,只能论斤甩卖处理。
不少市民想着“划算”,就买回去冷冻囤着,可即便这样,货架上还是剩了不少蟹没卖出去。
其实,大闸蟹之所以卖不动,供应和需求两端都有原因。
供应这边,虽然今年大闸蟹产量比往年多,可偏偏天气又不给力,导致蟹的成熟度不够,个头偏小,掰开一看膏和黄都不饱满,品质没跟上。
需求这边呢,最重要的是,大家对大闸蟹的“尝鲜感”早就过了。
而且,加上现在海鲜替代品也多,三文鱼、龙虾、扇贝这些,不仅味道好,处理起来还方便,不少人就转而去买这些了,自然不盯着大闸蟹了。
值得一提的是,今年中秋过后,不光大闸蟹,白酒市场今年也跟着遇冷。
以前每到中秋,不管是走亲戚还是送客户,要是能拎上两瓶茅台或五粮液,那绝对是“面子顶配”。
所以,哪怕这两种高端酒的价格一直居高不下,还是经常刚到货就被消费者抢空,晚一步都买不着。
可今年白酒市场彻底反过来了,就说飞天茅台吧,市价一下跌了好几百,即便这样,问的人都少,更别说买了。
到了节前该预订的日子,店里也冷冷清清。
据说,当时不少顾客本来还犹豫着,要不要咬咬牙买高端酒,但琢磨半天还是转头选了几百块的中端酒,觉得性价比更实在。
这种转变的背后,其实是需求断了层:
如今,年轻人成了消费主力军,可他们压根不买高度酒的账,觉得入口又辣又烧,宁愿选喝着清爽的啤酒,或是带甜味的果酒。
而那些以前爱喝两口的中年男人,也担心喝多了白酒伤肝,他们要么主动少喝,有的干脆就戒了。
这情况可把经销商愁坏了,本来指着那些高价高端酒赚点厚利,结果全堆在仓库里,看着就闹心。
更有意思的是,中秋过后,不光白酒不好卖,月饼也成了“节日难卖典型”。
中秋一过,超市里的月饼就开启了“清仓大甩卖”模式,以前标价几百块的礼盒,现在几十块就能拿,有的还搞“买一送一”,
可即便这样,路过的人大多只是瞥一眼,很少有人停下脚步。
其实,月饼难卖也不是今年才有的事儿。
最近两年,不管是大超市还是街边的糕点铺,老板们提起月饼都摇头,尤其是那些“限量高端礼盒”,更是很难卖出。
因为,消费者们发现,那些高端礼盒虽然盒子做得花里胡哨,有的镶着鎏金边,有的是多层抽屉式
可打开一看,里面就装着三四块小月饼,内容物缩水得厉害,跟那些几块钱一个的平价老月饼比,性价比差远了,自然没人愿意买。
此外,大家还意识到,过节送礼未必非要选月饼。
如今,很多人更愿意选实用的,比如购物卡想用啥买啥,茶叶能喝好几个月,还有定制的家乡土特产,这都比放几天就过期的月饼实在多了。
更重要的是,现在大家越来越看重健康。
大妈们挑月饼时,先凑到包装前看配料表,一看见“高糖”“高油”“反式脂肪酸”就摆手,怕吃了影响血压血糖。
年轻人就更不用说了,宁愿买低糖低油的小点心,或是网红芋泥酥、进口马卡龙,也不选月饼。
因为他们觉得,这些低糖典型,比传统月饼好吃还没负担。
这么一来,月饼彻底从以前的“体面礼”,变成了大家眼里“可买可不买”的东西。
值得一提的是,不光月饼,就连肉、蛋、奶这些以前一到节日就大涨价的东西,今年也跟往年不一样。
以前每到中秋前,菜市场的肉档那叫一个热闹,家家户户都得囤点肉过节,就算价格比平时涨了块八毛,大家也不犹豫。
可今年中秋的肉档,却完全是另一番冷清景象。
肉档老板扯着嗓子喊“新鲜五花肉特价”,围过来问价的人倒不少,但真正下手的没几个。
就算有人买,也只让老板切二三两,说“够今晚单顿吃就行,吃完再买”,不像往年那样一买就是一大块,老板守着满案子的肉,愁得直叹气。
那么,为啥肉卖不动了?最主要的原因是,现在买肉太方便了。
以前,大家总担心过节肉价涨还缺货,所以得提前囤。
现在不管是超市还是社区菜店,天天都有新鲜肉卖,啥时候想吃啥时候买,根本不用囤,节日囤货的需求早就没了。
此外,大家越来越看重健康,觉得过节油腻菜吃多了不舒服,更愿意多买些青菜、豆腐。
就算过节要买些肉,大家也挑最瘦的部位,讲究“少而精”,不想吃太多油腻的增加身体负担。
不过,中秋过后,不光肉档遇冷,那些曾经火遍全网的网红水果,今年也遭遇了“滑铁卢”。
前几年,一种叫阳光玫瑰的葡萄,成了水果中的“顶流贵族”。当时,不光散装能卖到100元一斤,精致礼盒装更是炒到150元一盒。
可就算价格昂贵,仍有不少人抢着购买,水果店一上架就被抢空。
但今年,这葡萄彻底 高台跳水”,日常价跌到 12 - 15 元一斤,赶上超市促销,8 - 9 元就能拎走一串。
令人意外的是,就算大降价,阳光玫瑰的销量还是比去年同期少了30%,货架上经常摆到傍晚还剩大半。
之所以出现这种情况,最主要的原因是,消费者的体验落差大。
以前,商家将阳光玫瑰吹得天花乱坠,说 “脆甜无籽、一口爆汁”,可消费者买多了发现,有的吃着偏酸,有的甜度不够。
而且,算下来,一颗葡萄要两三块钱,比普通巨峰葡萄贵3倍,性价比实在太低。
此外,供给端的彻底“失控”,也是一个重要原因。
前两年,都知道种阳光玫瑰赚钱,所以农户们跟风扩种。
就拿山东某产区来说,去年种植面积才2万亩,今年直接涨到3万亩,产量一下多了50%,市场根本消化不完,供大于求自然掉价。
大闸蟹、高端白酒、鲜肉、月饼、网红水果,这些中秋节后卖不动的货,让商家整天对着仓库发愁。
但到底,出现这种现象的根本是,消费者越来越理性,不再盲目地为了面子消费。
https://baijiahao.baidu.com/s?id=1844155467468360872&wfr=spider&for=pc
更新时间:2025-10-12
本站资料均由网友自行发布提供,仅用于学习交流。如有版权问题,请与我联系,QQ:4156828
© CopyRight 2020-=date("Y",time());?> All Rights Reserved. Powered By 71396.com 闽ICP备11008920号
闽公网安备35020302034903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