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 侃球部落
编辑」侃球部落
前不久,一场关于12岁足球少年退出孙继海训练营引发的18万赔偿风波,在网络上受到了不少热议。
但让人没想到的是,如今体坛名记王勤伯的发言,又让此争议瞬间升级。
那么,这看似普通的青训纠纷,为何会引发如此激烈的交锋?
12岁的足球少年张卓毅或许没想到,自己的膝盖伤病会引发一场轩然大波。
上个月,一位自称“张卓毅妈妈”的网友在社交媒体发布视频。
称其12岁的儿子在孙继海创办的“嗨球青训”待了一年后,高强度训练导致孩子出现胫骨结节炎、髌腱炎甚至骨裂,医生建议减少运动量。
当家长提出退队时,机构却要求按合同赔偿——每天500元,一年算下来高达18万元。
“我们不是想白嫖,租房、陪读、生活开销全是自己承担,现在孩子伤了还要倒贴钱?”张女士的控诉迅速点燃舆论。
而“嗨球”方面的回应更让人意外:18万只是家长估算,实际违约金“远高于这个数字”。
免费青训为何变成“天价违约金”?知名记者又说了些什么?
争议发酵一个月后,6月28日,《体坛周报》记者王勤伯在社交媒体上连续发难,直指孙继海的做法不当。
他强调国际足联禁止与未成年人签订职业合同,认为如果将此事闹到国际足联,孙继海不会得到支持。
更引人注目的是,他直言“青训是公益,孙继海却用他赚钱”。
29日,王勤伯再度发声,态度更加强硬:“得罪了就得罪了,得罪一个俱乐部,得罪一个明星,得罪一队球迷,有什么大不了的。”
他表示虽然个人很喜欢孙继海这位球员,但这不妨碍他“正常说话”。
最令人侧目的是,他直言孙继海人脉广泛,导致“整个这件事情也没几个记者出来把常识问题说清楚”。
值得注意的是,王勤伯的批评不仅针对孙继海个人,更剑指整个行业的运行机制。
他强调,是希望中国足球能够健康发展,青训体系能够得到完善与保障。
面对这种点名道姓的质疑,孙继海截止到目前并没有对此进行正面的回应。
但在6月28日的时候,报道孙继海接受采访的文章,其实也能看出一二……
翻开孙继海的青训事业账本,数字令人惊讶。据《南方人物周刊》报道,截至2023年底,“嗨球”青训已投入高达2800万元。
这笔巨额投入让孙继海曾经动摇:
“说实话,我当时问还要不要继续的时候,心里是有点打退堂鼓的。”
这笔巨额资金主要流向三个板块:600万用于教练团队薪资,600万投入训练和比赛,剩下的则用于学员食宿和基地运营。
这笔账算下来,每个学员的年均培养成本接近20万元。在业内,这个数字并不算夸张。
对比其他收费青训机构,动辄数万元的年费只是基础门槛,真正优质的训练资源往往需要更高投入。
孙继海选择“全免费”模式,确实降低了学员的入门门槛,但也带来了更大的经营压力。
公益募捐成为重要的资金来源之一。
截至2025年6月,“海选未来”项目已吸引超过15万人次参与,筹款进度达到80%。这些善款主要用于人才选拔和公益课堂,资金使用受到多方监管。
虽然通过公益募捐筹集了800多万元,但这远不足以填补成本缺口,孙继海自己承担了约1000多万元。
但随着事件的发酵,舆论也经历了多次反转,网络上也产生了很多不同的声音。大家都是什么看法呢?
随着事件的发酵,舆论也经历了多次反转。最初,许多网友质疑孙继海的“嗨球青训”背离了公益承诺,认为索要高额赔偿有违初衷。
然而,随着更多信息的曝光,支持孙继海的声音逐渐增多。
有专业人士指出,从欧洲足球青训模式来看,违约金是行业常态,青训机构依靠未来转会分成维持运营。
如果孩子仅是回归普通学业,“自由身证明”并非必需;但如果是转投其他职业俱乐部,则理应对原青训机构的培养成本进行补偿。
前国脚徐亮5月底的时候,也在直播间表态力挺孙继海,他表示:“嗨球可以不要18万赔偿,甚至1万8都不要,但必须签协议,该孩子以后终身别踢球了。”
这一表态直指问题核心:青训机构的培养是一种投资,不能为其他机构做嫁衣。
面对这场风波,你更认同哪一方的观点?是支持家长为孩子寻找更适合的发展道路,还是理解青训机构维护自身权益的努力?
在这场舆论漩涡中,作为主角的孙继海却始终保持相对低调。据媒体报道,他婉拒了多家媒体的采访请求,表示不会对此事做出回应。
孙继海在《南方人物周刊》采访中表示:
“我们没有什么不能拿到台面上说的事情。这个事情我们也不怕别人说,只是说多了,对这个小朋友不好,他的路都堵死了。”
这一表态显示出他在处理争议时的谨慎与考量。
对于自己的青训理念,孙继海曾说:“我可能天生就是要做青训,从小孩子入手,培养精英职业球员。”
他选择先专业再普及的路径:“如果一个青训机构出了好多中超中甲的球员,还有国家队队员,会带动这个青训机构的发展,带动孩子们的参与。”
当我们审视孙继海的青训道路时,还是希望,我们的中国足球能够在大家的努力下,变得越来越好!
这场争议远不止个人恩怨。
王勤伯的炮轰,本质上是对青训领域“公益包装”与“商业操作”失衡的质疑;孙继海的沉默与坚持,则折射出青训从业者在高投入、低回报现实中的挣扎。
青训是一项长期事业,需要社会各方的理解与支持。
孙继海的“嗨球少年”模式虽面临争议,但其探索精神值得肯定;王勤伯的批评虽尖锐,却也推动行业反思。
唯有建立更透明的规则,才能让中国青训在公益与商业的平衡中,真正培养出更多优秀球员,为中国足球注入希望。
免责声明:文章描述过程、图片都来源于网络,此文章旨在倡导社会正能量,无低俗等不良引导。如涉及版权或者人物侵权问题,请及时联系我们,我们将第一时间删除内容!如有事件存疑部分,联系后即刻删除或作出更改。
原文刊载2025-06-28 ·南方周末关于“孙继海:我改变不了中国足球丨封面人物”
更新时间:2025-07-01
本站资料均由网友自行发布提供,仅用于学习交流。如有版权问题,请与我联系,QQ:4156828
© CopyRight 2020-=date("Y",time());?> All Rights Reserved. Powered By 71396.com 闽ICP备11008920号
闽公网安备35020302034903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