短剧剧组涌入黄陂这个六百年古村

“7月份就有3个剧组在这屋里‘拍电影’了,这些年轻伢们经常拍到半夜。”住在黄陂双泉村大余湾、已经74岁的李凤兰婆婆从未想过,自己居住了半辈子的老屋,竟会被那么多“拍电影的”踏破门槛。


她嘴里所说的“拍电影的”,并非传统影视拍摄团队,而是正站在风口上的短剧剧组。


影视团队在李凤兰住的老屋院子拍摄。图/受访者提供


大余湾景区总经理卢千告诉记者,近年来,这座拥有600多年历史的古村落正成为爆款短剧创作的热门取景地。李婆婆家的热闹拍摄场景,在古村里经常可见。而与新潮短剧的奇妙相遇,也让古村焕发出新的活力。厚重的文化历史和美丽的田园风光,也借助短剧风口、流量浪潮,走在了出圈的路上。


爆款剧组扎堆的大余湾古村,是黄陂文旅转变思路、创新业态推出的文旅新品、打造的特色旅游目的地。7月30日,在黄陂区“木兰游”星光之夜启幕仪式上,围绕“古村+短剧”的独特组合,“大余湾短剧拍摄基地”也作为“新锐尚品”之一,正式宣布“出道”


老屋成片场

一月入驻3剧组 单日场租最高千元


李凤兰与拍电影的结缘,还是在她年轻的时候。“有一部电影在黄陂拍摄,我和街坊邻居被叫去当演员。那时很害羞,使劲躲着镜头。”李凤兰回忆起那次“从影经历”,依然难掩内心欣喜。


她没有想到的是,50多年后,自己现在居住的老屋,竟然成了热闹的片场。并且,到她屋里拍短剧的团队,一茬接一茬。


“很骄傲,真没想到,他们竟然看中我这个老房子。”李凤兰告诉记者,几年前,便有影视剧组陆续到古村取景,自家的老房子,也成为很多剧组青睐的拍摄场景。


村民李凤兰。图/九派新闻 曾怡婷


一名曾在这里取景的剧组负责人告诉记者,“我们租用的房子,要宽敞、有窗户、格局通透,以便于打光和演员走位。”李婆婆家的老房子,恰好符合对拍摄场景的需求。


事实上,在大余湾古村,类似的取景地还有很多,剧组可以根据拍摄需求,非常便利地找到合适的拍摄场景。古色古香的村庄原汁原味的民居大余湾古村对于剧组而言,就是十分优质的天然片场


剧组的到来,不仅给独居在家的李婆婆生活里带来了热闹和生气,更是带来了可观的收入。李凤兰告诉记者,7月份就已经有3个剧组在她的老屋拍短剧,给她的场地租赁费按天结算,每天500元-1000元不等。


“那些拍电影的,都是年轻人。顶着太阳拍,吃饭还得轮流来。”李婆婆喜欢热闹,也心疼这些年轻人。她说,剧组有时拍到凌晨一两点,自己也并不觉得受到打扰。


问及看着剧组在她的老屋拍戏,会不会想过把参演短剧的瘾?李凤兰告诉记者,虽然年老了还是害羞怕上镜,但如果有机会,也想尝试尝试。


景区淡季不淡

六百年古村成短剧热门取景地


暑期,正是各大景区的旺季。可对于大余湾古村景区来说,却是一年中相对的淡季。


春天的油菜花海、丰收时节的晒秋、春节前后的民俗表演……暑期天气热,大余湾景区又缺少水上、避暑项目,客流卷不过其他景区。


如何填补这一空档且避免同质化竞争?短剧剧组的扎堆青睐,为大余湾古村提供了“破题出圈”的新思路


“古村里没有任何现代游乐设施,不用担心穿帮,所有建筑和景观都是原本就存在的,老房子、旧墙壁、自然生长的草木,都是传统村落的真实面貌。”景区的褚经理告诉记者,这里还有“春种油菜,夏长稻谷,秋日丰收”的农耕实景,剧组可以一站式拍摄到完整的乡村四季场景


大余湾古村拍摄现场。图/受访者提供


据了解,去年高峰期,古村一周内进场和预备进场的拍摄团队达到了5组,每组50人~100人。他们将村里的老屋、古树、小径间作为拍摄取景地,众多古装剧、年代剧和“穿越”故事在这里诞生。


今年7月,《村妻》剧组的豪车刚开走,《搜剧》的道具还在村中挂着,《荒年》剧组又带来了破衣草帽,准备进驻。两天后,古村广场上又搭建起全新的灯光和道具。《荒年》工作人员还没完全离开,《惊天》剧组的置景团队已经开始交谈布景细节。


面对纷至沓来的短剧剧组,景区负责人卢千也是始料未及。“没想到这座有着600多年历史的古村,会因为影视剧而焕发活力。”卢千告诉记者,短剧拍摄在大余湾的火爆,很好地弥补了古村淡季的缺口,也为大余湾景区打开了差异化发展的道路


剧组的宝藏取景地

去横店拍摄 成本是武汉的1.5倍


大余湾何以成为短剧拍摄的热门取景地?制片人王立(化名)告诉记者,这主要源于当前短剧市场对“80年代怀旧题材”的追捧,尤其是“穿越”“重生”短剧异常受欢迎,时间背景多在20世纪60-80年代。大余湾古村恰好因未经历大规模改造,完整保留了20世纪建筑的原始风貌,与短剧的背景年代设定高度契合,这使其成为热门取景地。


大余湾古村拍摄现场。图/受访者提供


实际上,早在八年前,王立就曾带团队去过黄陂大余湾古村。彼时,微短剧还未风靡全国,他偶然在社交平台被大余湾的“年代感”吸引,于是多次去这里拍短视频。他说,“那时就觉得这种资源在武汉很稀缺,真没想到现在被挖掘出来了。”


作为资深影视从业者,王立认为大余湾古村就是优质的天然片场,且与许多人工打造的场景相比,有着独特的优势,也更有性价比。


景区内的古建筑。图/九派新闻 任凭


“人工制造的影棚,和经过岁月沉淀的实景有很大区别。当初它被建造的时候,并非专门用于场景建设,而是真的有人在这里世世代代生活。”他表示,大余湾景区现在还有村民真实的生活气息,可以增加影视作品的历史厚重感和真实感


同样重要的是,与横店等取景地相比,大余湾这个天然片场,对于湖北本地及周边影视团队而言,还极大地节省了成本、提高了效率。王立告诉记者,“我们去横店拍摄,成本会是武汉的1.5倍。除了剧组人员的差旅、住宿费,场景搭建的造价也会更高。”


国家首批历史文化名村、休闲旅游景区,到成为业内流传的“拍摄基地”,有人表示,期待大余湾再造一个“短剧版横店”


王立认为,如果大余湾能完善影视业态,将形成显著竞争力。


文旅“破圈”新解法

站在短剧风口 打造短剧版“横店”


无意中站上了短剧的风口,让大余湾景区找到了文旅“破题出圈”的新解法。


为了完善古村的影视业态,大余湾景区成立了“影视协拍工作组”,为剧组提供更全面的服务和保障。目前,古村已建立百人村民演员库,团队还可协助剧组招募演员。同时免费提供全方位后勤服务,协调人员的衣食住行、物资供应,租借和寻找道具等。


“剧组经常凌晨收工,我们酒店无条件帮他们提行李。他们早上五点起床,我们的后勤团队也提早开工,五点准时送早餐。”景区褚经理称。


景区总经理卢千告诉记者,“大余湾有天然基础,现在还有专业团队为剧组提供优质服务,未来才能走长走远。”卢千表示,古村的影视业态会越来越丰富。目前景区的配套设施完善,可以同时接待10个剧组,承载力还在不断提升。


古村的场景都保持原有的风貌。图/九派新闻 任凭


尽管短剧剧组扎堆涌入,但景区保护古村落文化的初心却未松动。大余湾景区褚经理告诉记者,起初涌入大余湾的拍摄团队五花八门,不乏乡村诈尸、惊悚灵异等主题视频的拍摄。为维护古村落的文化风貌,景区2021年起开始规范影视拍摄业务,严格把控影视题材。


对于短剧给古村带来的新气象,研究和关注大余湾古村10余年的武汉市社科院文化与历史所助理研究员莫晸告诉记者,大余湾意外搭上现代影视产业快车时,她非常意外和惊喜,看似是意外走红,实则情理之中。她认为,“大余湾作为传承下来的古村落,被保护得很好。这里留有每个时代的生活痕迹,是个‘活着’的古村。”短剧的青睐,让大余湾可以成为一个零加工的天然片场,其成本优势是任何人工基地无法比拟的。


莫晸建议,要充分利用好古村的优势,景区需加强对原有场景的复原,并挖掘展示其文化内涵,以提供更丰富的场景选择。她认为,依托其活态古村落的特性,大余湾发展影视业态前景广阔,但其核心价值仍在于文化传承活态展示


有年代感的老物件在这里随处可见。图/九派新闻 任凭


如今,淡季里热闹起来的大余湾古村,短剧剧组走马灯般忙碌取景,景区也在为打造短剧拍摄基地谋划布局提升服务水平。而像李凤兰婆婆这样、生活在古村里的居民们,除了迎来送往不同的剧组、获得可观的收入,还能在闲暇之余,在短剧里刷到自己熟悉的古村和身处其中的生活场景。


“饭要一口口吃,路要一步步走,业务也需要一点点发展”,大余湾景区总经理卢千认为,无论是业态规模还是细分服务,景区还远远不够与横店对标,“我们目前就是利用旅游淡季,拿出最优厚的价格、服务好每一个来这里的剧组。”


黄陂区文旅局相关负责人表示,下一步黄陂将会不断创新文旅业态全力支持大余湾差异化发展,关注并指导景区建设短剧拍摄基地,在宣传和推广上不遗余力,同时还将联动木兰系列景区“抱团”发展,擦亮“木兰游”金字招牌



展开阅读全文

更新时间:2025-08-03

标签:旅游   短剧   剧组   大余   景区   场景   影视   团队   婆婆   淡季   木兰

1 2 3 4 5

上滑加载更多 ↓
推荐阅读:
友情链接:
更多:

本站资料均由网友自行发布提供,仅用于学习交流。如有版权问题,请与我联系,QQ:4156828  

© CopyRight 2020- All Rights Reserved. Powered By 71396.com 闽ICP备11008920号
闽公网安备35020302034903号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