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0月,一则体育圈的消息炸出了餐饮界的“隐形巨头”,NBA波特兰开拓者队的收购交易终于尘埃落定,华裔夫妇程正昌和蒋佩琪通过家族信托成为球队新股东。
这可不是小打小闹的投资,整个收购案估值高达42.5亿美元,而这对夫妻的家族净资产就有75亿美元,妥妥的财团里最有钱的投资方。
说起这对夫妇的发家史,网友的调侃很有意思——“靠卖‘假中餐’发的财”。这里的“假中餐”,其实是大家对他们做的美式中餐的戏谑说法,毕竟那些提前预制、口味偏甜的菜品,和咱们国内馆子现炒的川菜、粤菜确实不一样。
但谁能想到,就是这些被调侃的“不正宗”中餐,撑起了一个年营收约200亿人民币的餐饮帝国,在全美开出2000多家门店,把肯德基、必胜客都甩在了身后。
故事得从1973年说起,祖籍扬州的程正昌跟着父亲移民美国,他父亲程明才可不是普通厨师,是给蒋介石做过家厨的川扬菜大师,连李安电影《饮食男女》里的主角都有他的影子。
父子俩在洛杉矶开了家叫“聚丰园”的中餐馆,主打地道江浙菜,可生意冷清到日均营业额才400美元。眼看要撑不下去,程正昌改了主意:美国人不爱吃地道中餐,那就给他们量身定做“中餐”。
1983年,第一家“熊猫快餐”在购物中心开张,招牌是只憨态可掬的大熊猫,一看就招人喜欢。真正的转折点是1987年那道“陈皮鸡”,厨师偶然把炸鸡和橙汁混在一起,程正昌尝了一口立马拍板上架,还特意去掉干辣椒,调成美国人爱得不行的甜酸口。
这道菜火得一塌糊涂,2022年卖了52163吨,占了总营收的三成,连知名美剧里的谢尔顿都为它痴迷。
光有爆款菜还不够,程正昌的妻子蒋佩琪才是“幕后推手”。这位电子工程博士放着高薪工程师不干,给快餐开发了一套“自动化工作站”,把库存、点餐、采购全用电脑管起来,库存损耗能控制在1%以内,这在当年的中餐厅里简直是“黑科技”。
后来他们还用上了AI炒菜机械臂,火候精确到克,油温误差不超3℃,不管在哪家店吃,味道都一模一样。就这样,从一家小馆子到全球最大的中式快餐连锁,这对夫妻用了四十年攒下了家底。
如今买下开拓者,还顺便成了中国球员杨瀚森的老板,这步棋藏着大算盘。要知道杨瀚森刚加盟,球队就推出了中文版球衣,熊猫快餐立马跟上卖“瀚森套餐”,单店销量直接涨了2成。更巧的是,之前收购还被起诉过,好在10月14日诉讼撤销,交易扫清了障碍,就等着赛季结束交割了。
网上总有人调侃熊猫快餐是“预制菜快餐”“不正宗中餐”,可这话真的公平吗?其实,这哪是“假”,分明是吃透了生意本质的“真聪明”。
程正昌一开始也想卖地道中餐,可美国人吃惯了汉堡薯条,哪懂什么“锅气”“火候”?他们觉得中餐就该酸甜口、分量足、出餐快。
要是抱着“正宗”不放,别说年入几百亿,恐怕早就倒闭了。就像那道陈皮鸡,虽然没了传统川菜的麻辣,却用甜酸口打开了市场,让美国人知道“中餐原来这么好吃”。这根本不是丢了传统,而是换了种方式让中餐走进美国的千家万户。
再说“预制菜”这事儿,他们的食材确实是提前加工好的,但到了门店还是要用明火现炒,超过45分钟卖不完就倒掉,比很多国内餐馆都讲究新鲜。
人家的“预制”是为了标准化,不然2000多家店怎么保证味道统一?总不能每个店都请个川扬菜大师吧?这种既保证品质又提高效率的做法,明明是餐饮连锁的“教科书”,怎么就成了“假中餐”的证据?
那些笑话“不正宗”的人,多半是站在自己的口味里看世界。就像咱们觉得汉堡不如馒头香,可没人会说汉堡是“假西餐”。做生意哪能认死理?能让目标客户掏钱买单,能把生意做几十年不倒闭,这才是真本事。程正昌夫妇的厉害之处,就是没被“正宗”捆住手脚,反而把传统食材做出了新花样。
很少有人注意到,程正昌是数学硕士,蒋佩琪是电子工程博士,这对“理工科夫妻”做餐饮,从一开始就和别人不一样。他们的成功根本不是“运气好碰到爆款菜”,而是用科学思维把餐饮做成了“精密仪器”。
蒋佩琪开发的管理系统就是最好的例子。上世纪80年代,别的中餐馆还在靠账本记流水,熊猫快餐已经能用电脑分析哪道菜卖得好、哪天需要多备食材。有了数据撑腰,他们敢每月淘汰滞销菜,只留20道左右的核心菜式,既减少浪费又能集中精力做好爆款。这种“用数据说话”的思路,放到现在的餐饮行业都不算过时,更别说四十年前了。
后来引入的AI炒菜系统更绝,机械臂代替人工翻炒,出餐效率提了40%,人力成本降了58%。这哪是开餐馆,简直是在办“餐饮工厂”。但人家没丢中餐的魂,还保留着明火炒菜的方式,只是用科技解决了“标准化”这个大难题。要知道多少中餐连锁死在“换个厨师味道就变”上,快餐点却靠理工科思维打通了扩张的任督二脉。
这给我们提了个醒:不管做什么生意,光靠“手艺”不行,还得有“脑子”。程正昌懂客户需求,蒋佩琪懂效率管理,夫妻二人互补,把餐饮这门“烟火气的生意”做成了“高科技的事业”。这种跨界思维,比单纯的“厨艺好”值钱多了。
有人说“不就是有钱了买个球队玩吗?”这话可太浅了。程氏夫妇花几十亿买开拓者,根本不是“玩票”,而是一步算得极精的“布局棋”,背后藏着华人在海外争话语权的大心思。
最直接的,就是“流量绑定”,开拓者刚签下中国球员杨瀚森,程家就跟着入股,这时间点太有讲究了。杨瀚森光微博粉丝就破了百万,身上带着巨大的中国市场流量。熊猫快餐立马推出“瀚森套餐”,球队卖中文版球衣,这不就是“餐饮+体育”的双向收割吗?
有球迷开玩笑说“以后主场该发免费陈皮鸡了”,这话虽调侃,却点透了其中的商业逻辑——用NBA的流量带火餐饮,用餐饮的渠道触达球迷,简直是双赢。
更重要的是“争话语权”。以前华人在海外,最多是“开餐馆的”“做买卖的”,就算有钱也难进主流圈层。但NBA不一样,它是美国的“文化名片”,能成为球队股东,意味着华人能在体育、商业、文化多个领域拥有话语权。就像之前蔡崇信收购篮网,现在程氏夫妇入股开拓者,越来越多的华人资本走进NBA,其实是在悄悄改变海外对华人的刻板印象。
还有个细节很关键,程氏家族是邓顿财团里最富有的投资者,却没抢“老大”的位置,而是以核心成员身份加入。
这种“低调但掌权”的操作,既避免了不必要的关注,又能实实在在影响球队决策,比如给杨瀚森更多发展机会,推动中美体育交流。这哪是“买球队”,分明是在用资本为华人铺路。
大家只看到“年入445亿”“买下NBA球队”的风光,却没看见背后的“笨功夫”。他们的快餐店铺能活四十年,靠的不是投机取巧,而是那些“不赚钱也得做”的规矩。
比如“不搞加盟”。上世纪90年代快餐连锁都在靠加盟扩张,快餐却坚持自己开店,只在机场、军校等特殊地方放少量加盟,占比不到7%。程正昌说“加盟容易丢品质”,为了保证每个店的味道、卫生都过关,他们宁愿放慢扩张速度,用利润滚雪球式发展,40年几乎没负债。这种“稳扎稳打”,比那些靠加盟圈钱最后崩盘的品牌靠谱多了。
再比如“扎根社区”。每家新店开业,都会把当日20%的营业额捐给当地公益机构,几十年从没断过。这招看似“吃亏”,却让快餐在每个社区都攒下好口碑,当地人提到“熊猫”,不只是想起陈皮鸡,更觉得是“自己人”。这种“接地气”的经营哲学,比花几百万打广告管用多了。
还有对品质的较真。虽然是预制食材,但他们规定“超过45分钟的菜必须倒掉”,调料不用味精,连陈皮鸡的炸鸡火候都要反复调试。这些看似琐碎的细节,恰恰是留住顾客的关键。
从洛杉矶的小餐馆到NBA的股东席,程正昌和蒋佩琪的故事,哪里是“卖假中餐发家”这么简单?这分明是一部华人在海外的“奋斗启示录”,没有躺赢的运气,只有算准了的时机;没有凭空的成功,只有藏在细节里的功夫。
他们所谓的“假中餐”,其实是最懂市场的“真生意”;所谓的“运气爆棚”,不过是理工科思维撞上了餐饮行业的痛点。
从陈皮鸡的口味调整到AI炒菜的技术升级,从管理系统的研发到NBA球队的布局,每一步都踩在了时代的节点上。
而更难得的是,他们赚了美国人的钱,却没忘根——给家乡捐建学校,汶川地震捐100万美元,用熊猫的标志让世界记住中国元素。
参考资料:
开拓者正式达成出售协议!华裔夫妇成为新股东.--2025-09-1315:06·体坛周报
#上头条 聊热点#
更新时间:2025-10-16
本站资料均由网友自行发布提供,仅用于学习交流。如有版权问题,请与我联系,QQ:4156828
© CopyRight 2020-=date("Y",time());?> All Rights Reserved. Powered By 71396.com 闽ICP备11008920号
闽公网安备35020302034903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