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 | 青茶
2016年,马云在西北出差时看到沙尘暴肆虐、土地干裂,荒漠威胁农民生计,也影响经济和社会稳定。
他当即承诺每年在沙漠种植至少一亿棵树,并通过蚂蚁森林让普通人也能参与低碳治沙。
九年过去,沙漠慢慢呈现绿色希望。
这一场“马云治沙”的行动产生了怎样的奇迹?

2016年,面对沙尘暴频发和土地荒漠化加剧的现实,马云深感责任重大。
他意识到,若不采取有效措施,西北大片地区将面临土地退化、农业减产甚至生态危机。
回到杭州后,马云迅速组建团队,规划了沙漠植树计划,并在商界会议上公开承诺每年种植至少一亿棵树。
这一承诺在当时引发了广泛关注,有人称这是企业家担当的表现,也有人质疑其可行性。
然而,马云并未被外界声音干扰,他选择用行动回应,用科技和公众力量推动项目落地。

蚂蚁森林项目正是在这种背景下应运而生。
用户在日常生活中通过步行、骑行、使用公共交通或线上支付等低碳行为积累能量,当能量达到一定数值时,就可以在现实中兑换一棵树苗。
该模式打破了传统公益的单向捐助,使每个人都能成为环保行动的一部分,并增强了用户对项目的信任感。
项目初期选址主要集中在内蒙古阿拉善等沙漠重灾区,首批种植以梭梭树为主,这类树木耐旱、根系发达,有利于固沙和改善土壤结构。

蚂蚁集团联合专业公益组织负责具体执行,并借助科技手段监测土壤质量、树苗成活率和生长状况。
尽管环境恶劣、缺水土瘦,初期种植仍显示出成效。
2017年首年种植树苗131万棵,用户参与人数达到百万级,次年跃升至1300万棵,用户规模突破亿级。
通过这种模式,沙漠边缘开始出现绿色斑块,为后续大规模绿化奠定了基础。

这一阶段不仅是项目的启动期,也是公众认知的积累期。
树苗看似微小,但通过数据展示和可视化监测,用户和公众逐渐意识到,哪怕是日常小行动,也能叠加成巨大的环境改变。
这种从线上到线下的互动模式,不仅实现了环保的参与感,还为当地创造了护林和维护岗位,带动了就业。
沙漠初绿的背后,是科技、资金和大众力量的结合,也是马云承诺变为现实的第一步。

蚂蚁森林全民参与
随着项目逐渐走上轨道,马云并没有停止对目标的坚持。
每年一亿棵树的承诺不仅是数字,更成为蚂蚁森林长期规划的核心指标。
用户通过平台每日积累能量,兑换树苗的行为形成了可持续的绿色循环,推动了项目规模的稳步扩大。
团队在阿拉善及其他沙漠重灾区的工作也逐渐完善,从改良土壤、施肥到运输水源、浇灌树苗,每一环节都经过精细化管理。
为了应对风沙和极端天气,小树苗还配备了固定网和支撑设施,并安排定期巡查和维护,确保树木顺利扎根。

2019年,项目种植量首次突破一亿棵,之后逐年加速。到2023年,累计种植树苗超过4亿棵,覆盖面积达450万亩。
为了适应不同地理条件和生态需求,种植树种从单一梭梭树扩展到杨树、柳树和松树等多样化树种,实现沙漠与生态系统的兼容共生。
与此同时,项目在全国建立了31个保护区,保护超过1600种动植物,使沙漠生态系统不仅绿化成功,还呈现出多样性。
碳减排量也达到约1.8亿吨,相当于节省4.3亿吨标准煤,为国家生态安全和可持续发展贡献力量。

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同样显著。项目在当地创造就业岗位超过479万人次,支付劳务费用7.19亿元。
甘肃沙柳林的建立有效防护农田,青海胡杨林吸引鸟类回归,河北连翘花开带动采收产业,宁夏苁蓉种植形成药材产业链。
项目不仅改善生态环境,还带动农民收入增长,实现环境保护与脱贫增收的双重效果。
蚂蚁集团捐资透明,协议捐赠总额45.66亿元,实际投入33.86亿元,每一分钱都有明确去向,为公益项目树立了良好的示范。

在这一阶段,项目模式逐渐成熟,生态系统显现绿色生机。
树苗虽慢慢长大,但坚持补种和维护的策略确保了成活率。
公众通过卫星数据可以看到树木位置和生长情况,参与感和信任感进一步增强。
马云多次前往现场,实地查看绿化进展,用行动证明沙漠治理不仅可行,而且效果明显。
通过科技与大众结合的模式,荒漠逐步向生态绿洲转变,为中国沙漠治理提供了宝贵经验。

九年时间过去,马云的沙漠植树计划已展现出惊人的成果。
截至2025年,累计种植树木6.19亿棵,覆盖面积达到4366平方公里,相当于655万亩。
内蒙古阿拉善的梭梭林已经成片成林,野生动物如兔、黄羊等自由活动,生态系统逐渐恢复。
甘肃沙柳林有效挡住风沙,保障农田稳产,青海胡杨林生态良好,鸟类繁多,鸣声此起彼伏。
沙漠逐渐被绿色覆盖,空气质量改善,生态环境明显优化。

经济和社会效益也同样突出。项目创造了约1.5万个稳定就业岗位,带动地方经济发展。
生态旅游逐渐兴起,游客前往阿拉善欣赏绿洲风光,购买沙棘果汁等当地特产,农民收入稳步增加。
结合产业加工,果实和药材形成产业链,项目不仅解决生态问题,也推动地方经济可持续发展。
碳减排贡献巨大,显著推动可持续发展目标的实现。

项目模式的成功在于科技、公益和大众参与的结合。
参与用户超过7.5亿人,全球少见的规模显示了社会力量在环保中的潜力。
项目模式透明且可复制,九成植树在国家“三北”防护林核心区,与国家工程紧密结合,为中国荒漠治理提供示范。
31个保护区内保护的动植物超过1600种,生物多样性稳定,沙尘暴减少,农田稳产,空气清新,生活环境改善显著。
河北连翘、宁夏苁蓉等带动产业,农民增收,生态与经济双赢。

展望未来,模式可推广到更多地区。
科技加大众参与的方式,将继续提升中国沙漠治理效率,推动生态修复和经济发展协调发展。
九年的实践证明,坚持和创新可以让荒漠变绿洲,公益行动与社会力量结合,能够真正改变环境和生活。
马云的承诺得以兑现,沙漠中的树苗成长为森林,绿洲重生,这不仅是个人努力的结果,更是社会共同参与的胜利。

九年来,马云的沙漠植树行动用实际行动,证明了坚持和科技结合的力量。
从每年一亿棵树的承诺,到亿万用户通过日常行动参与绿化,再到荒漠逐渐呈现绿色,生态环境改善显著,经济和社会效益同步显现。
项目不仅改善生态,还带动就业、产业发展和碳减排,实现了生态与经济的双赢。
马云的公益模式提供了可复制的经验,显示出中国在沙漠治理和生态修复上的创新能力。
未来,科技与公众力量的结合将继续推动绿色发展,让荒漠变绿洲,让生态建设成为社会可持续发展的重要支撑。
更新时间:2025-11-24
本站资料均由网友自行发布提供,仅用于学习交流。如有版权问题,请与我联系,QQ:4156828
© CopyRight 2020-=date("Y",time());?> All Rights Reserved. Powered By 71396.com 闽ICP备11008920号
闽公网安备35020302034903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