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近点外卖时,你是否注意到优惠券变多了?这背后其实是美团、阿里等平台在激烈竞争,远不只是商家让利那么简单。
过去很多人认为外卖就是比谁更便宜,但现在看来,这种看法过于简单。零售业本身门槛高、挑战大,亚马逊、阿里、美团等企业能成功并非偶然,而外卖又是其中特别难做的业务。
表面看,平台通过补贴和榜单争夺用户,但如今竞争核心早已不是价格,而是谁能在“大消费”时代成为用户的“第一选择”。平台真的能靠补贴赢得用户的长期青睐吗?
你以为巨头们只是在烧钱?错了!他们烧的每一分钱,都在试图买通你,让你养成一种习惯,形成一种“粘性”。
零售生意,万变不离其宗,就两条:一是找到用户的痛点,二是满足用户的痛点。例如便利店满足即时需求,外卖则依托配送体系实现“即时刚需”。
回顾以往外卖市场竞争,核心策略始终围绕补贴和榜单展开。阿里近期重新启动“高德扫街榜”活动,旨在通过真实评价引导消费,将短期补贴转化为长期供给粘性。
然而,补贴带来的用户忠诚度往往难以持续。一旦优惠停止,用户留存才是真正的考验。实际上依赖补贴无法构建真正的留住用户,就像微信若收费也会面临用户流失一样。
尽管市场竞争的昏天暗地,美团仍保持两位数营收增长和百亿级经营利润,说明其业务基本稳固。市场表现已经给出了答案。
那这场外卖大战,巨头们到底在争什么?仅仅是外卖那点利润吗?
我认为,最核心的,还是王兴当年那套经典的“高频打低频”理论。
阿里看上的,绝不是外卖的那点毛利,而是“即时零售与整个电商业务的协同”。高频的餐饮外卖,可以带动相对低频的商超、生鲜等即时零售,最终提升整个阿里电商生态的GMV拉动效应。
这目的,现在已经几乎是明牌了。
从数据来看,阿里系闪购业务订单量飙升,月度交易用户增长迅速。这确实是巨头们希望看到的。但问题是,补贴大战能持续多久?
大厂手里的“子弹”都不是无限的。
阿里有5800亿,京东有2234亿,美团也有1700多亿。但这些钱,不可能无限地投入到补贴中去。
因为烧钱的边际收益会越来越低,总会达到一个临界点,让巨头们觉得不划算了。
所以,外卖行业的竞争,最终会趋于一个动态均衡,形成一个“稳态”的市场格局。王兴曾用“721格局”来描述互联网行业:第一名占据70%的市场份额,第二名占20%,其余所有玩家瓜分剩下的10%。
这种“稳态”一旦形成,就很难再被打破。
为什么?因为它是由“成本”和“品类心智”决定的。
外卖行业,你的履约成本能做到多低,配送效率能做到多高,最终决定了你的市场规模。外卖、即时零售每单5-8块的配送成本,比快递贵了不少。
这么高的成本,注定了即时零售不可能像电商那样成为“主角”。它只有和餐饮外卖一起做,才能平摊履约成本,达到最佳效率。
这就好比街边的凉皮儿店顺便卖肉夹馍,是同样的道理。
更重要的还有“品类心智”。就算再补贴几百亿,用户对外卖核心品类的认知,也是难以撼动的。当年拼多多补贴苹果手机,确实拉拢了不少用户,但家电品类大家还是认京东。
外卖也是一样,美团的“底牌”是正餐,正餐的高频刚需属性,已经让美团在外卖领域形成了牢不可破的“核心标签”。
所以,美团真正要警惕的,或许不是外卖本身,而是外卖之外的消费领域。
巨头们眼下外卖这“一亩三分地”打来打去,但其“醉翁之意不在酒”。他们砸钱、补贴、抢用户,最终都是为了一个更大的目标:抢占你我他作为消费者,在整个互联网消费中的“第一入口”地位。
从购物到金融,从本地生活到娱乐,京东、淘宝、抖音、美团、支付宝,所有的超级App都在努力变得越来越丰富,试图涵盖你所有的消费场景,缩短你的消费决策路径,让你在一个App里就能完成“一站式”消费。这就是“大消费时代”的概念。
俗话说“分久必合,合久必分”,这也是历史的规律。互联网商业从最初的搜索入口开枝散叶,各种应用百花齐放,而如今,似乎又迎来了“大一统”的时代。
微信月活13亿,美团8.9亿,淘宝6亿,抖音7.5亿……人们的注意力、需求,正前所未有地集中。
在这个新时代里,一定会有新的商业变革出现。外卖大战之后,真正的拐点何时到来?谁能真正成为互联网消费的“最大公约数”?让我们且行且看。
更新时间:2025-09-22
本站资料均由网友自行发布提供,仅用于学习交流。如有版权问题,请与我联系,QQ:4156828
© CopyRight 2020-=date("Y",time());?> All Rights Reserved. Powered By 71396.com 闽ICP备11008920号
闽公网安备35020302034903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