可能罗马仕自己都没想到,49万余台问题充电宝召回风波还未平息,7月7日,一款不在召回范围内的充电宝竟发生爆炸。相关监控画面显示,该充电宝在办公室充电时突然爆炸起火,且伴有巨响和浓烟。截至发稿,罗马仕方面尚未就最新发生的充电宝爆炸事故作出任何回应。未来是否会有更多罗马仕充电宝被召回,我们仍要打一个问号。
图源九派新闻
民航局新规实施,充电宝行业迎来“3C大考”
当下,电子设备深度渗透人们的日常生活,充电宝也从“备用配件”升级为“刚需装备”。然而,与其庞大的使用量形成鲜明对比的,是它长期被低估的安全风险。
万米高空之上,密闭的客舱突发爆炸怎么办?这种似乎在动作电影才出现的惊险时刻,其实在现实中时有发生:今年3月20日,香港航空HX115航班上,罗马仕2万毫安充电宝在行李架内自燃;6月13日,上海航空FM9449航班上,有充电宝直接在客舱内起火……记者搜索发现,今年以来,国内已发生多起因充电宝内置锂电池缺陷引发的客舱起火事件。公开报道显示,仅深圳宝安国际机场3月后就累计发生3起充电宝自燃事件,调查均指向电芯原材料存在安全隐患,涉事产品多来自罗马仕、安克等充电宝巨头品牌。
这也难怪民航局在6月26日发布“3C禁令”:6月28日后,旅客携带没有3C标识、3C标识不清晰、被召回型号或批次的充电宝,不得乘坐境内航班。
而这场航空出行领域的大排查,牵出了我国超百万个问题充电宝。截至7月3日,罗马仕紧急召回的近50万个充电宝,已召回16.2%;根据安克创新近日透露的最新消息,其预计召回的70多万个充电宝,已召回约三分之一。
拔出萝卜带出泥。这波头部企业的召回潮,逐步蔓延成充电宝行业的“3C大考”。根据国家市场监管总局公布的最新数据,截至7月3日,市场监管总局已暂停充电宝相关企业3C认证证书5269张,并撤销343张证书,涉及罗马仕、安克、倍思、绿联等品牌。目前,全国充电宝有效的3C认证证书共计5900余张,涉及全国700余家企业。
在本次充电宝风波中,3C认证是核心焦点之一。“3C(CCC)即‘中国强制性认证’。目前,我国需要通过3C认证的产品包括16大类100多种。”山东省市场监管局认证认可处一级主任科员张艳峰介绍,3C强制认证如同一张“身份证”,只有通过层层考验的产品,才能在市场上合法流通。
如何获取这样一张“身份证”?记者从国家认证认可监督管理委员会官网查询到,目前,我国充电宝3C认证主要由中国质量认证中心、威凯认证检测、中家院(北京)认证、深圳计量院、上海添唯认证等机构承担。
某认证机构从业者李女士告诉记者,充电宝的3C认证主要分为几个环节:企业向认证机构提出申请,机构反馈实验方案,申请人根据方案将样品送到指定实验室,实验完成后出报告,报告送回认证机构后进行工厂核验,认证审核后颁发3C证书。
“认证机构需要根据国家认监委发布的实施规则制定实验细则,不同机构对不同充电宝产品3C认证的实施细则都有不同,不能一概而论。”她补充道,“完成一项充电宝3C认证的费用通常要2到5万元,这个费用由检测费用和认证费用组成,认证费用一般为2500元,检测费用是决定价格高低的主要因素,这是因为充电宝快充、高能量密度等技术更新,相应的检测设备也要不断升级,提高了成本。”
如今,许多充电宝企业都在加快3C认证的脚步。据某第三方检测机构负责人透露,目前,风口上的部分企业完成了部分产品3C认证。
充电宝变“充电爆”,症结真的在3C认证吗?
毫无疑问,伴随“3C禁令”相关话题的快速发酵,3C认证重新回到公众视野。但这也在无形中把人们引到一个“认知误区”——只要通过这道“关口”,充电宝就绝对安全。
以身处本次舆论漩涡中心的罗马仕为例,它是2023年获3C认证的移动能源品牌,属于行业首批,它本次召回的2023年6月至2024年7月期间生产的三款移动电源(型号PAC20-272、PAC20-392和PLT20A-152),均是获3C认证期间生产。
“通过3C认证并不等于不会出现质量问题。”山东省产品质量检验研究院新能源检测部部长李洪亮表示,3C认证标志只是一种最基础的安全认证,并不是质量标志,有3C认证只能意味着产品达到了国家规定的安全门槛。如果获证后企业没有严格按照有关标准和工艺要求进行生产,仍有可能出现产品质量问题。
记者了解到,我国对充电宝产品的3C认证管理是从2023年8月开始的。根据市场监管总局2023年3月发布的公告,自2023年8月1日起,我国对锂离子电池和电池组、移动电源实施CCC认证管理;自2024年8月1日起,未获得CCC认证证书和标注认证标志的,不得出厂、销售、进口或在其他经营活动中使用。
“按照相关法律条例规定,对于出厂、销售未取得3C认证的充电宝的企业,处5万元以上20万元以下的罚款;违法产品货值金额不足1万元的,处货值金额2倍以下的罚款。”张艳峰告诉记者。
尽管3C认证作为产品入市的“底线”,国家也已经给予行业近2年的过渡期,现实情况却依旧不容乐观。记者走访发现,目前,市面上或消费者手中仍存在相当数量的充电宝未取得3C认证;在一些主流商圈,美团、街电、小电、倍电、悦快充电、怪兽充电等共享充电宝平台中,仅美团、街电、小电、怪兽充电提供的充电宝产品带有3C标识。
没有3C标识的共享充电宝是否就意味着产品不符合国家要求?带着这个问题,记者拨打了悦快闪充的客服电话,其回复说,“去年8月前投放的产品没有3C标志,之后的都有”。
充电宝的使用年限通常在5至8年之间。眼下,新规执行还不到1年,在不确定相关充电宝产品的生产、销售或投放时间的情况下,不能单就3C标识简单地对其是否违法违规“一锤定音”。而且,专家表示,并不是所有无3C认证的充电宝都会爆炸,有些未被召回的老旧充电宝依旧能够使用,但如果出现发现鼓包、异常发热(>45°C)或酸味时,应立即断电。
那么,在如今充电宝质量良莠不齐、新老版本并行不悖的特殊背景下,消费者该如何辨别手中的产品是否合规?
能够明确的是,2024年8月1日后生产、销售的充电宝,若没有取得 3C认证,则违反国家规定;此外,2024年1月1日后生产、销售的充电宝,若产品未满足国家强制性标准(GB·31241-2022·便携式电子产品用锂离子电池和电池组安全技术规范),也属于违反国家规定。对发现2024年8月1日以后销售未经强制性认证、未标注 3C标志、产品无合格证明、产品信息“三无”、假冒伪劣等违法行为,消费者可以通过12345进行举报。
不该让消费者为问题充电宝“买单”
据各地媒体报道,自“3C禁令”实施后,全国多个机场惊现充电宝“安置山”。成都天府机场安检员透露,禁令实施前3天,机场累计拦截不合格充电宝超 2000 个。若按单个充电宝100元来计算,消费者要损失超20万元。
眼看着随身携带的充电宝被安检拦下,旅客难免出现抱怨等负面情绪。这种被迫放弃个人财产的经历,再加上同款产品在二手平台白菜价的境地,很容易触发人们对权益保障的质疑,这也从侧面折射出科技发展与公共安全的矛盾。
民航学者李航指出:“安检新规本质是为航空安全兜底,但政策制定需更精细化的分级管理。”他建议设立半年缓冲期,允许旅客凭购买凭证为旧款充电宝申请认证贴标。此外,还有专家提议对通过安全认证的高端产品放宽限制,对低价劣质产品实施更严格管控。
诚然,“3C禁令”从出行端强势推动了充电宝新规落地,有力筑牢了安全防线。但我们也应看到,其在执行过程中,引发了消费者吐槽、商家甩货、黑市造假等连锁反应,催生了某些机场“一刀切”、加码等不良倾向。许多网友在微博上发声,部分机场存在扣留召回品牌(罗马仕、安克)全系列充电宝的现象,尽管自己持有的型号不在官方召回清单内,也被机场拦截。
前文提到,有些老款充电宝本身质量合格,只是生产时间较早,出厂时充电宝产品尚未纳入3C认证范围,并不必然等同于高危产品。对于这类充电宝,在部分机场,旅客既带不上飞机,也没法邮寄,这势必给低收入群体和高频使用者带来经济负担。这种机械单一、不分类别的处理方式,相当于把管理成本转嫁给了消费者,并不可取。
记者了解到,工信部正在加速制定《移动电源安全技术规范》强制性国标,新增200次循环容量保持率≥80%,针刺、挤压等极端测试通过率要求、电芯溯源编码制度等要求。针对3C认证的型式试验模式,市场监管总局将把型式试验样品由企业送样调整为生产现场抽样,对获得3C认证的全部充电宝进行“回头看”,对不能持续符合3C认证要求的产品将督促认证机构及时对相应的认证证书作出处置,并大幅提升充电宝产品抽查批次数量。(来源:大众新闻)
更新时间:2025-07-11
本站资料均由网友自行发布提供,仅用于学习交流。如有版权问题,请与我联系,QQ:4156828
© CopyRight 2020-=date("Y",time());?> All Rights Reserved. Powered By 71396.com 闽ICP备11008920号
闽公网安备35020302034903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