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文章内容均有可靠的信息来源,相关信源加在文章结尾
“软软的、香香的、好治愈!”在很多家长和孩子眼中,这种被称为“捏捏乐”的减压玩具似乎是生活的小确幸。
但是央视最新曝光的检测结果却泼下了一盆冷水:多款市售捏捏玩具中,全部样品都被检出甲醛,其中部分产品的总挥发性有机物浓度超标近50倍,达到室内空气污染的极限数值。
与此同时,社交平台上一位粉丝量超百万的捏捏玩具博主突然发布癌症诊断书并宣布停更,引发公众恐慌。
不少网友在评论区留言称自己在接触这类玩具后出现了头晕、咳嗽甚至皮肤过敏等不适反应。
那么,这些外表可爱的“小玩意”,真的只是解压工具,还是隐藏着看不见的健康危机?
几乎所有家长都知道,孩子总会对某种小玩意上头一阵子,几年前是水晶泥、陀螺和“手指猴”,而如今走红的,是这些外形像蛋糕、猫爪、面包片的“捏捏乐”。
它们被称为慢回弹玩具,用手一捏就能慢慢恢复原形,手感柔软绵密,价格低廉,在超市、文具店、电商平台都能轻松买到。
在一家小学附近的文创店,下午三点放学铃刚响,就有十几个小学生围在货架前挑选不同造型的捏捏玩具。
不仅线下火爆,线上短视频平台上的话题“捏捏玩具”浏览量已超过160亿次,不少商家靠着DIY定制捏捏玩具,积累起数十万粉丝。
不少年轻人表示,这些玩具能缓解焦虑,算是一种情绪寄托,而对中小学生来说,“有趣”“可爱”“软软的”是购买理由,甚至发展出了自己的“捏圈”。
今年5月,一位名为“有只猫叫小朋友”的捏捏玩具博主在社交平台发布自己的癌症诊断书,并写道:“近期暂停更新。”
虽然她并未公开病因,但这条信息迅速在捏捏玩具爱好者中引起轩然大波,有网友在评论区留言,称自己和孩子在长时间接触捏捏乐后出现了头疼、喉咙不适、手部红肿等情况。
大量家长在电商平台评论区反馈,捏捏玩具拆封后气味刺鼻,“像工业胶”“像香水加胶水”,放一个月都散不掉。
而部分店家回复“是材料本身气味,不影响使用”,甚至还以“香气持久”作为卖点宣传。
其实捏捏玩具普遍采用PU(聚氨酯泡沫)或TPR(热塑性橡胶)为主要材料,这两种材料在成人用品、五金配件中广泛应用,却并非儿童玩具推荐使用的安全材质。
不仅如此,不少产品包装简单,缺乏3C认证、执行标准、厂家信息等关键标签,几乎成为“三无产品”。
部分“捏捏乐”做成仿真食品形状,吸引低龄儿童啃咬、吸吮,但小配件松动易脱落,有窒息风险。
家长对玩具外形和味道的关注远高于其成分与安全信息,不少人表示“味道重就晾几天”,很少有人主动索要检测报告或核对产品执行标准。
在这样一个情绪消费为主、理性消费为辅的市场中,缺乏监管和科普的玩具产品很容易野蛮生长,捏捏玩具热潮正是在社交平台的助推下,成为了成年人和未成年人的情绪共鸣物。
上游新闻记者此前从线上和线下随机购买了5款不同款式、价位的捏捏玩具,并将其送往专业检测机构。
实验结果揭示所有样品都检测出了甲醛和总挥发性有机物(TVOC),其中一款甲醛浓度比参考限值高出40多倍,TVOC最高超标近50倍。
TVOC这个听起来略显陌生的名字,实际上涵盖了多种有害气体的总称,包括甲苯、二甲苯、甲醛等。
它们被广泛应用于胶水、涂料、香精和软化材料中,正是捏捏玩具常见的成分来源,当浓度高到一定程度时,这些气体就会通过呼吸道或皮肤慢慢进入人体。
医生指出,TVOC不仅会引起眼鼻喉刺激、头痛乏力等反应,长期接触还可能诱发儿童的血液性疾病、哮喘,甚至影响智力发育。
在实验室分析中,工作人员剪开玩具时发现,一些“捏捏乐”内部竟然还有流动性强、味道浓烈的半液态物质,颜色像乳胶漆,残留在皮肤上即便洗手也难以去除。
这种混合化学物的气味来源于材料本身,被添加了人工香精,试图掩盖化工原料的异味,结果反而造成更强烈的刺激。
其次被频繁检出的危险成分是邻苯二甲酸酯类增塑剂,也就是“增塑剂”。
这类化学品在制造中用于赋予产品柔软、弹性,但在人体内,它们却被认为是一类具有内分泌干扰作用的环境激素。
国家标准明确规定,儿童玩具中此类物质的含量不得超过0.1%,但本次检测中,一款捏捏玩具的邻苯类物质含量竟达到26%,足足超标260倍,已经远远超出“误差”可以解释的范围。
除此以外,DIY自制捏捏玩具所使用的材料、模具、香精包等,据检测机构和媒体公开的信息显示,自制材料中TVOC、甲醛、邻苯类物质同样广泛存在。
来自河北、江苏、广东等多个省级消保委的抽检数据显示:捏捏类玩具的TVOC不合格率高达70%以上,部分样品二甲苯释放量、菌落总数严重超标,甚至有声音超标的产品对儿童听力构成威胁。
一些家长表示,孩子一旦接触捏捏乐,容易沉迷于其触感与香气,甚至在学习、吃饭时也要手握一个,逐渐影响注意力集中与情绪调节机制的发育。
大多数“捏捏乐”产品声称适用于3岁以上儿童,标注执行的是GB6675-2014《玩具安全》国家标准。
但是这份标准虽已实施多年,却并未对TVOC、甲醛等关键挥发性有机物设限,换句话说,哪怕玩具有明显刺鼻气味,在标准条文中也找不到对应的处罚依据。
不少商家钻的正是这个空子,只要在外包装上印出“符合玩具安全标准”,就可以轻松规避检测责任。
而消费者面对材质不清、无质量认证、无生产厂家或地址的“三无玩具”,也很难从包装上获取有效信息进行判断。
此外一些厂家为了降低成本,将原本用于鞋底、箱包或工业附件的廉价材料直接加工成玩具,甚至通过香精掩盖气味,再加上可爱的仿真造型,反而更具“吸引力”。
江苏省消保委曾指出,目前捏捏玩具的生产与销售渠道混乱,经营主体良莠不齐,从小作坊到直播带货,从批发市场到定制网店,产品来源极不统一,难以追溯责任主体。
监管部门的抽检多集中在儿童节、寒暑假等节点,覆盖面仍显不足,更有平台商家打着“手工制作”“高端材料”的旗号售卖自制捏捏乐,规避商品质量标准要求。
而在使用端,许多家长虽然存在疑虑,但因为缺乏相关科普与监管信息,只能凭经验判断。
一些人以为味道“放几天就没了”,还有人默认“玩具都不会有大问题”,直到孩子出现过敏、咳嗽等症状,才开始重视。
为此,全国多地消保组织陆续发出消费警示,建议消费者选择正规渠道购买,查看产品外包装是否标有生产厂家、执行标准、材质成分和适用年龄。
避免购买存在明显香味或刺鼻气味的产品;使用过程中保持通风,玩耍后要及时洗手,避免儿童舔舐或啃咬,同时也建议不要让三岁以下儿童接触此类玩具。
近年来,一些地方已将部分非传统玩具纳入文体用品或学生用品标准进行抽检,如《GB/21027学生用品安全通用要求》和《GB/T37624文体用品对挥发性有机化合物的总体要求》。
不过,从制定标准到落地监管,仍存在一定滞后与执行难度,尤其是在面对直播电商、DIY网购等新型销售模式时。
面对眼花缭乱的市场宣传,父母才是孩子最直接也是最后的守护人,只有建立起清晰的风险意识和科学的消费观念,才能有效避免“感官诱惑”变成健康隐患。
其实舒缓压力的方式不止这一种,运动、绘画、交流、阅读,都是更为健康可持续的选择。
玩具作为工具,应服务于孩子的成长,而不是用来填补情绪缺口或替代陪伴,任何对健康有隐患的产品,无论多么流行,都不应出现在孩子的生活中。
捏捏乐不是洪水猛兽,但它也不是无害玩物,在监管尚未完善、标准仍未覆盖的当下,让孩子远离风险的防线,很可能只能靠家庭与学校自己来筑牢。
真正能放进孩子书包里的,是一份安全、放心的童年,而不是带毒的“解压球”。
上游新闻2025-06-01《网红“情绪解药”捏捏玩具变“毒玩具”:香精味刺鼻,送检样品甲醛超标40多倍》
上观新闻2025-07-14《速查家中玩具!实测11款“捏捏乐”100%检出甲醛》
更新时间:2025-07-18
本站资料均由网友自行发布提供,仅用于学习交流。如有版权问题,请与我联系,QQ:4156828
© CopyRight 2020-=date("Y",time());?> All Rights Reserved. Powered By 71396.com 闽ICP备11008920号
闽公网安备35020302034903号